书城烹饪美食川菜文化研究续编
19097100000095

第95章 红桥猪儿粑

罗曲

红桥猪儿粑历史悠久,很有地方特色。不少外地旅游者在兴文石林、僰王山等川南胜景观光后回成都的途中会特意在红桥逗留,品尝红桥猪儿粑。

红桥是江安县的一个镇,与兴文县玉屏相接。红桥镇地处四川省宜宾市江安最南端,北面紧靠国家级风景区“蜀南竹海”。据《江安县志》记载,红桥镇始建于宋元丰四年(1081),历史上曾几易其名,1995年被四川省列为省级试点镇。红桥镇街市和玉屏镇街市由一条跨河的石桥相连成为一个整体,商家林立,车水马龙,整个市场的规模和繁荣程度超过了一般县城农贸市场。有人对这里的市场景况做了如是概括:其他地方买不到的东西在这里能买到,其他地方卖不掉的东西在这里能卖掉。当地人从风水的角度,称这里为“五马归槽”,周边物产丰富,四面八方的人都会聚集于此交易,所以人气极旺。对于这个被称为“小香港”的地方,外地人很难分别这个市场分属于两个县。

“红桥猪儿粑”,就出现在这样一个地方,名扬他方,且江安、兴文平时也以猪儿粑为名小吃。在其他地方,春节新年及元宵节吃汤圆,但在这两县的城乡都是吃猪儿粑。

虽然人们所称谓的是红桥猪儿粑,但从笔者观察中,在被称为“小香港”的街市中,凡餐饮店之类,多以经营面条、抄手、米线(当地也叫米粉)、中餐为主,极难见到专门经营猪儿粑的。但在紧挨这个被称为“小香港”街市的边上是一条公路干线,是从兴文回成都的途经之处,属于玉屏镇。公路干线两旁主要是餐饮店,其中每个餐饮店都经营猪儿粑,凡慕名想吃“红桥猪儿粑”的人,实际上都在这属于玉屏镇的地面上了却心愿,但他们并不在意是不是在红桥吃猪儿粑,而是在乎招牌上打的是“红桥猪儿粑”,他们终于吃到了红桥猪儿粑。

笔者于2011年2月6日至7日,选择一当地老住户对猪儿粑进行了调查。据已经80高龄的彭老先生说,猪儿粑不是本地原来就有的,而是祖上“湖广填四川”时带过来的。具体时间说不清,大概有一两百年了。当问及祖上来自何地时,称来自广东。他们直到现在,称祖父还是称阿公,称祖母为阿婆。由此看来,他们确实来自广东,他们其实是客家人。彭老先生的老伴王道珍,现年76岁。问及猪儿粑的事,老人称她们从小就学做猪儿粑,因为一个女孩贤不贤惠,受不受人赞扬和尊敬,做猪儿粑的水平很关键。在当地,平时在家里人们是不做猪儿粑吃的,但有客人到来,尤其是过年过节,猪儿粑是正式吃饭前桌上重要的内容。吃了猪儿粑后,再从容做饭。作为当地人,如果到某家做客时,总希望吃到主人家的猪儿粑;当家里来了客人时,主人家也总是要露一手,尽力做出受称赞的猪儿粑招待客人。在过节期间,尤其是春节这样的大节,人们需要走的人户多,所以到某家送上拜年礼品,在聊家常的过程中,主妇就把猪儿粑做好了,客人吃了猪儿粑后不再吃饭,告辞主人家又踏上走另一人户之路即给下一家亲戚拜年。但是如果在走人户时,连猪儿粑都不吃就要告辞,那主人家无论如何也是不会答应的。

做猪儿粑一是原料,二是技术。

最主要的原料是用当地糯米加工的米粉,当地叫“磕粉”。在传统社会加工这种粉时,将糯米用水浸泡发胀后,用手推石磨像磨制豆浆那样,磨制成糯米浆,然后用白布滤水吊在高处,水分吊干后晒干放好备用。用于做“磕粉”的糯米一定要当地黏性很好即很糯的糯米才行,因为猪儿粑的特点是皮薄馅多,如果“糯”的程度达不到要求是不行的。现在用电动工具加工了,再不用手推石磨磨制猪儿粑的原料粉,但人们还是习惯于称之为“磕粉”。听了介绍,这种磕粉与其他地方用糯米加工的“汤圆粉”大同小异。但在其他地方,没有见到专门的商家常年将汤圆粉大量贮藏销售,而“磕粉”在兴文、江安两县,特别是红桥,有不少专门的商家常年大量贮藏销售。很显然,这与当地对猪儿粑的消费有密切关系。还有就是“糯”的程度,对汤圆粉的要求没有用于猪儿粑的磕粉高。

原料之二是用于做猪儿粑的馅。馅关系到猪儿粑的味道,所以在保证糯米粉即磕粉的质量的同时,馅也备受重视。一个家庭主妇做猪儿粑的水平和技术如何,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出于自己之手加工的猪儿粑馅。猪儿粑的馅从大的方面说是两种:一是咸味的,二是甜味的。咸味的馅,有的是用当地鲜竹笋与其他作料及精瘦肉做成,有的则用自己所喜欢的作料和当地芽菜及精瘦肉做成,有的则用炒花生、芝麻、付油(猪油)等加工而成。还有其他形式的,总之这是家庭主妇各显其能的一个方面。甜味的,有的以当地产的苏麻和当地产的红糖相佐调和而成,有的以当地产的红糖与其他香脆之物相佐调和而成。笔者调查的这家向我们展示了三种馅:一是以当地产的苏麻和当地产的红糖相佐调和而成的甜味馅,二是用冬笋、芽菜、精瘦肉等做成的咸味的馅,三是用炒花生、付油等加工而成的咸味馅。主人家分别用这三种馅做了一笼猪儿粑招待笔者,不同馅的猪儿粑,其味道确实各有其特别之处。

有了做猪儿粑的好原料糯米磕粉、各具特色的馅之后,还得有做猪儿粑的好技术。当地对猪儿粑的起码要求是面薄而柔糯、馅多味美。为此,对于揉和磕粉时,多少粉加多少水,揉和到什么程度,是很有技巧讲究的。这种技巧,对于具体的主妇而言各有掌握,就像炒四川回锅肉一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每做好一个猪儿粑,就放在专门蒸猪儿粑的蒸笼里,做满一蒸笼后,就将蒸笼安放于锅里开始蒸。为了吃时不因太软太糯而一些外地人拈不起来,当地有经验的老人会在蒸时在蒸笼里撒点清水。

做好的猪儿粑放在蒸笼里,在锅里蒸20分钟左右即可食用。食用猪儿粑很有技巧讲究,一般人没有经验食用有时会显得“笨手笨脚”,难以拈起来放在自己的嘴里。在食用猪儿粑时,在蒸猪儿粑的蒸笼还没端上桌前,要事先在桌上按人数放相应数量的碗,并另放几个碗且在碗里倒半碗左右的开水。当把蒸猪儿粑的蒸笼端上桌,揭开蒸笼盖,面对热腾腾的猪儿粑,不要急着就用筷子去拈猪儿粑,而是要先将筷子在装有开水的碗里蘸点水,使要拈猪儿粑的筷子被开水充分地打湿后,立即很果断地将自己确定要吃的那个猪儿粑一下拈起来,放在自己碗里吃。如果动作缓慢而不果断,是不会完整地拈起猪儿粑的,会把一个形状美观的猪儿粑皮扯烂,馅外露并散乱。

经笔者调查,红桥猪儿粑与汤圆相比较,做汤圆的原料即汤圆粉,在传统社会里主要是用糯米,但除此之外还有用糯高粱、糯玉米的,而猪儿粑的原料磕粉,则一定是当地的糯米加工而成。在制作方面,汤圆是用手搓的,猪儿粑是像水饺、包子那样包的。从二者的馅而言,传统社会里的汤圆馅是人工所做,表现出主妇的技艺特点,但现在随着汤圆的“产业化”后,个性特色少见。猪儿粑则至今没有“产业化”,即是经营猪儿粑的饭店也是手工包做,所以其馅也一直是出于民间家庭手工技艺,即使是同一原料的馅,由不同的家庭主妇做出来,其质量味道也有所差别。从制熟技术看,汤圆是水煮,而猪儿粑则一定是用竹质蒸笼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