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古代书院
18976900000019

第19章 传统文化与书院(1)

中国古代书院是中国文化的承载体,促进了儒释道的融合。所以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了解有特色的中国古代书院是绝对有必要的。

(一)传统文化

说起传统文化,可能会有人质疑现在都后现代了,还讲什么传统不传统的,真是老古董。提倡传统文化是要呼唤中国人的文化之根、传统之魂,不要忘了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根本所在。我们时不时地会叹息,时不时地会郁闷,我们似乎得到了许多,同时又失去了许多。每逢中秋月圆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怦然心动;每当将要踏上征途的时候,也许会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丝丝感慨;每当农历新年的时候,都会惦记大洋彼岸的亲人放了多少爆竹,吃了什么年夜饭;每当因没有农历而忘掉一个传统节日的时候,也许会有那么一点点懊恼,可能你原本要打一个越洋电话问候亲人。因为在我们的骨子里边,在我们的灵魂里边,在我们的情感里边,除了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之外,除了房地产、股票、绿卡、工作之外,还有那么一点点微妙的、细腻的、不可言说的东西,这一点点东西便是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思维所沉淀下来的,不是一时一地就能轻易改变的。文化就是使你天然带有成为一种显而易见的、积极向上的群体识别标志。

“四书”中的《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国人的本就在我们的传统里,在我们的文化里。但我们又似乎感受到浮游无根,心无定所,5000年的文明好像离我们又那么遥远。问题就在于,鸦片战争,使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国将不国的患难之中,我们的先烈为了救亡图存而义无反顾地把传统文化抛在了一边,而追求最能救民于水火的功利实用之道,于是有宪政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各种学说论调的登台亮相。这些声嘶力竭的呐喊,不可谓不痛入骨髓,也反映出中国在近乎绝望的困境中那沉痛而悲愤的挣扎。尤其是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全盘性否定传统思想泛滥无可否认,这些口号与主张放在当时的情景下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经历了100年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没有一种主义、没有一种主张能包治百病。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

我们曾经为落后的现状而悲愤不已,边向前走着边探索真理。当中国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际,奢谈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麻木不仁,而且是对时代的背叛。20世纪30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其小说《沉沦》中安排了这样的结局,留学日本的主人公身限困境,凄苦愁绝,最后蹈海自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发出这样的呼喊:“祖国啊!你快点强大起来吧。我的死是你害的呀!”似乎与主人公的命运遥相呼应,郁达夫本人最后也在印尼被日本占领军枪杀。这便是那个时代的宿命。然而,当代人应负起存精华去糟粕继承传统的责任,只有文明的巨轮才能承载昌盛的国家。

5000年不绝如缕的文明自有其生存的智慧在里头,百年的厄运岂能一笔抹煞千年的辉煌!当我们平心静气坐下来整理国故的时候,才发现百多年的悲苦辛酸已经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所剩无多。现在的我们有几个人能说出一串藏满诙谐与智慧的歇后语?能有几个青年人不会忘记传统重阳节,而热衷于圣诞这种西方节日?当代著名儒学大家、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就曾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文化归纳为五大传统,那就是:一,鸦片战争以来受屈辱的传统;二,以五四运动为标志的反传统的传统;三,马列主义的传统;四,文化大革命的传统;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传统。这五大传统,要么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全然无关,要么以千年传统作为直接批判和铲除的对象。因此,杜维明说,从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脉络来看,受到自己的文化精英狠批乃至彻底扬弃的文化传统,儒家是唯一的。

一提起中国人,外国人就会联想到中文、汉字、米饭、筷子、功夫、太极、风水、针灸、书法、中国菜等等。的确,我们是这些东西的全部,但又远远大于其全部之和。

我们还有千百年来贯穿一线、不绝如缕的华夏心魂。这就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孟子“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浩然之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思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天下情怀;这也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宇宙大智慧,庄子扶摇直上千万里的自由阔达心境;这还是六祖禅师慧能“运水担柴,皆有妙道”的人生顿悟。正是这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智慧传承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理想、创新活力、风格气质。华夏精神畅达,则其文明灿烂辉煌;华夏精神衰萎,则其文明花果飘零。

要重新找回渐行渐远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办法就是重新回到文本中去,回到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情境中去体会古圣先贤所追求的王道理想、圣贤人格。所以,传统文化不只是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它还包括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等纵贯5000年的历史文化总和。儒、释、道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存在的理由与价值,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不能脱离自己的文明之路。

首先,传统文化可以安顿中国人的个体生命。因为人类生命的安顿古今中外都是通过特定的文化来实现的,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文化中所体现的超越神圣的信仰与价值来提供生活的意义与安顿生命的无常,离开了特定的文化就不可能存在抽象挂空的超越神圣的信仰与价值。

第二,传统文化可以重建中国人的社会道德。当今中国的社会道德面临严峻的考验,中国处在浮躁而功利的阶段。孟子说,“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道德滑坡、人心不古的状态是无法维持下去的。

第三,重拾传统文化可以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传统的断裂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华民族面临丧失自己的民族精神的危险,学到西方的法律制度、科学技术却不能将其作为自己的民族精神,结果灵魂四处飘荡,无所归依,有很大一部分中国人不知道自己的民族文化为何物,更谈不上民族精神气质。

第四,传统文化可以重建中国乃至世界的信仰与希望。从儒学的历史来看,儒学在本质上是希望之学,儒学追求的正是社会和谐、世界大同与宇宙太和的信仰与希望,儒学把希望寄托在人类的良知上。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儒学为中国人提供了信仰与希望,使中国人的生命存在与历史现实具有了意义,获得了动力。它也必将在21世纪为人类寻求后工业时代的出路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方向。《礼记.礼运》开篇便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正是人类可共同期待的一种和谐社会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