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虚拟社会管理
1877500000003

第3章 什么是虚拟社会

在2011年2月19日召开的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也指出,要把对网络虚拟社会与对现实社会的管理统筹起来抓,加强网络管理能力建设和机制创新,积极构建和谐虚拟社会。这是中央领导层面正式明确提出虚拟社会这一概念,以及强调提高对其管理水平的重要意义。在讨论虚拟社会管理这一重要时代课题时,我们首先要对虚拟社会概念、发展脉络以及特点有个全面、清晰、准确的认识。

一、虚拟社会的概念

信息网络的产生和应用为人类的社会活动和信息交换提供了虚拟空间,有社会学家认为虚拟空间及其间发生的各种活动形成了虚拟社会。我们说虚拟社会,首先强调它是个“社会”,具有社会属性,属于社会学研究范畴。社会汉字本意是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法国社会学教授迪尔克姆将社会定义为“社会是由人与人的沟通和互动而形成的结构系统”,马克思则认为社会是人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之所以成为人,不是普通的动物,其根本在于人的精神存在,因此社会的根本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互。其次,虚拟社会具有虚拟属性,这是其与现实社会的最主要区别所在。“虚拟”主要是指利用信息网络特别是互联网平台,人们以虚拟方式在其中展开活动,把意识形态中的社会结构以数字化形式展示出来。因此,我们通常说的虚拟社会,可以理解为以现代信息网络为基础和框架,人们以虚拟方式在其中展开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体系。

虚拟社会具有崭新的社会形态特征,拥有庞大的成员群体,仅以中国为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2年上半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普及率达到26%。手机网民规模为1.55亿人,占整体网民的46%。实际上,由于虚拟社会具有全球性,模糊了国籍和民族的界限,它的活动群体远远不止这些,它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对整个现实社会的作用具有革命性,它的形成和发展,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改变了社会结构,因此,认识虚拟社会以及发展演变的规律,其意义不言而喻。

二、相关概念比较

在说虚拟社会之前,我们还需要区别一些相近的概念。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出现很多形容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变化的名称,包括网络世界、网络社会、“赛博社会”、信息社会、比特世界等,还出现了“数字化生存”、虚拟社区等概念。我们通过对比这些概念,可以相对更清楚界定“虚拟社会”的概念。

“网络社会”(Cyber society)是一种数字化的社会结构、关系和资源整合环境。也有人将“网络社会”——Cyber society音译而成“赛博社会”。英文“赛博社会”Cyber society来源于“赛博空间”(Cyber space,也译为“网络空间”),“虚拟社会”(Virtual society)实际上就是“网络社会”(Cyber society),但它强调了该社会的“虚拟化”特性,是虚拟实体以及它在网络空间中的组合、联系、作用、活动,并联结在虚拟世界交互作用的人及其虚拟化存在所构成的社会。“信息社会”(Information society)或“信息化社会”(Informational society)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信息社会”强调信息的社会角色,而“信息化社会”则强调的是社会在信息渗透下的转型特征。现在出现“物联网”、“智慧地球”等概念,也有类似的含义,主要是指将“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拓展到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类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活动,所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一场科学技术革命,以及它为人类存在和展开其活动提供了新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人类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社会存在形式。计算机网络导致的这种社会革命是“网络社会”、“数字化社会”、“网络世界”这些概念无法揭示的,尽管这些概念后面也标以“社会”、“世界”的范畴,但这些概念所表明的仍然是技术社会或技术世界,所揭示的更多的是它们的技术价值。在这些概念中,人的活动被置于次要的位置,因此,计算机网络所具有的社会的、人文的意义便无从表达。虚拟社会这一概念从纵横两个方面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把人类新的社会存在形式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联结在一起,既揭示了虚拟社会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也揭示了虚拟社会的人文社会基础,成为我们从社会哲学视角研究在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人类社会新的存在形式的基本范畴。[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赵晖著,《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5期。]

三、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虚拟社会是人类利用互联网构建的一个虚拟世界,是人利用互联网虚拟技术所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并形成了具有独特的社会结构特征与运行机制(有关虚拟社会的特征在本章第三节将展开详细阐述),但虚拟社会不能被视为新的社会形态,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只是一对历史范畴,虚拟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化时代的一种社会形式,是现实社会的一种新的存在形式,其根本是社会和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利益需求场域的拓展,它与现实社会既有联系又有较大区别。其中,主要不同点体现在:1.社会生产方式不同。现实社会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以自然为改造对象,更多的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虚拟社会主要是基于信息生产,没有现实的物质生产,主要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主体活动的空间具有较大差异。现实社会人们的活动受到时空的限制,主要局限于民族国家的范围,主要活动的场所多半在自己所在的城市或农村,活动辐射的范围也仅围绕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活动圈子”相对小,社会关系相对简单;而虚拟社会通过互联网连接着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不再受到户籍、地域划分的现实条件制约,主体可以自由地与“生活工作圈子”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主体交往,大大突破了现实社会的时空限制,社会动员组织能力大大增强。3.社会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现实社会每个人受到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性别相貌、地理位置等各种因素限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大的层次区别;而虚拟社会的主体以数字化的符号进行活动,使得网民在虚拟社会展开活动时敢于抛开现实社会形成的种种“面具”,平等大胆地交流,使人的自由得到全面实现,形成了不同于现实社会的活动特点。

但从终极意义上说,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统一于整个人类社会。一方面现实社会是虚拟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和超越,虚拟社会各种形象都能在现实社会中找到影子,虚拟社会的问题根源于现实社会;另一方面,虚拟社会的发展反作用于现实社会,整体上推荐现实社会向前发展,形成现实社会的新的特点。随着虚拟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虚拟社会的依赖性逐步增大,虚拟社会管理日益提上了议事日程。我们认识和解决虚拟社会管理问题,首先要从现实社会找根源,只有现实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化解,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虚拟社会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虚拟社会本身具有新特点,我们不能用管理现实社会的理念和手段管理虚拟社会,必须逐步探索适应虚拟社会特点的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