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地理未解之谜大全集
1856900000052

第52章 曾经的辉煌——探访神秘消失的古文明残片(6)

就像它的所在一样,吴哥古城处处都隐藏着令人困惑的谜。

19世纪,法国博物学家亨利?莫霍特得到一本中国元朝人周达观写的《真腊风土记》(真腊是元朝对柬埔寨的称呼),对书中描绘的东方风光异常着迷的亨利?莫霍特读完该书便决定前往柬埔寨。1860年,亨利?莫霍特深入丛林寻找一种独特的蝴蝶品种,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这个喜欢冒险的法国人进入人迹罕至的丛林深处。在阴森的密林里走了很久,亨利突然发现了一条长长的石阶,石阶通向几座尖顶高塔,他顺着石阶上去,发现那里分布着许多被苔藓和青藤覆盖着的异常宏伟的建筑物和石像。亨利欣喜若狂,在他后来的笔记中,他这样写道:“如此迷人的景象一下子浮现在我眼前,我忘记了旅途的疲劳,内心充满敬慕与喜悦之情,犹如荒凉沙漠中突然见到一片绿洲。”怀着敬畏的心情,亨利?莫霍特对吴哥古城进行了考察并绘制了草图。

3周之后,亨利?莫霍特离开了他发现的这座带给他巨大震撼的古城。当他再次踏上探索旅程,却不幸感染了热病,于1861年去世。但是亨利的笔记被寄回了欧洲,并于1864年出版。他的笔记一经发表就在西方各国引起了轰动。从此,开始有一批又一批的考古专家们赶赴吴哥。

其实,亨利?莫霍特并不是第一个注意到吴哥古城的外来人,在他之前,中国的外交官、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游客以及法国的传教士都对吴哥古建筑作过描述,但是他们的记述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

19世纪后半期,人们开始对吴哥古城进行科学发掘、整理和修复。由于地处雨林,人烟稀少,历时久远,到处都是参天古树,许多石雕被树枝和藤蔓层层缠绕,古寺庙、广场、神像等长满杂草,发掘和研究工作进行得艰苦而漫长。经过多年清理,大量建筑恢复了其本来面目,在热带丛林里沉睡了400年的古老城市再一次呈现在人们面前。

吴哥古城在9世纪—15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一直是柬埔寨的国都。古城约占地15平方千米,四周环以高墙,内有宫殿、庙宇、宝塔,是柬埔寨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其建筑之精细、浮雕之生动、设计之巧妙均堪称绝品。

据记载,吴哥窟建于12世纪前半叶吴哥王朝全盛时期。当时信奉婆罗门教的高棉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为了祭祀“保护之神”,同时也为了炫耀自己的功绩以及为他死后做陵墓而专门建造了这座神庙。吴哥窟的主体建筑位于石砌台基上,台基分为三层,每一层台基的四周都有石砌回廊围绕。回廊上饰以浮雕,题材大多取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的神话故事,也有反映当时高棉人现实生活及他们同占族入侵者战斗情景的画面。中心建筑是大神殿,分为3层台基。位于最上层的是中央佛塔,离地高度达65米,其余4座较小的则位于第二层的四角。神殿各层皆环以圆柱回廊,墙壁上更是布满了精美的浮雕和壁画。整个建筑象征着佛教传说中的宇宙中心须弥山。由于整个寺都是用巨石垒砌而成,因而显得格外整齐肃穆、和谐庄严。此外,寺内还有一座图书馆和一处供饮用的蓄水池。

吴哥通位于吴哥窟的北部,是苏利耶跋摩七世统治时期建造的新都。相比较而言,吴哥通规模宏伟壮观,占地9公顷,城墙周长12千米,墙高7米,厚6米,周围环以相当宽的护城河。而且全城5道城门中,有4道通向市中心的巴扬庙,另一道通往皇宫。5个城门上方都建有无数巨大的石塔,塔的四面雕有佛的头像,高达2米多。吴哥通的中心是巴扬庙,它是王城的主体建筑,高达45米,它和周围的16座中塔和几十座小塔构成了一组整齐完美的阶梯式塔型建筑群。据史书记载,这16座宝塔象征当时高棉的16个省。其中,被称为“吴哥古迹明珠”的女王宫,更是以它精美绝伦的石雕著称于世。这些雕像刻工之精细、线条之流畅、立体感之强烈,都堪称石雕艺术中的奇观。

吴哥遗迹包括城内的大小吴哥以及城外的塔普伦寺、女王宫等,遗迹内的全部建筑没有寸铁尺木,完全由巨大的石块堆砌而成,它的建成本身就是个奇迹。但更令人迷惑的是,如此庞大的建筑群为什么会被丛林的荒草所湮没而长期无人问津呢?

大小吴哥的每一块石头都精雕细琢,遍布浮雕壁画,其技巧之娴熟、精湛,想象力之丰富,使现代人惊叹,以至于长时间流传着吴哥古迹是天神创造物的传说。人们发现在垒砌这些建筑时,当初的建造者并没有使用粘合剂之类的材料,完全靠石块本身的重量和形状紧密相连。时至今日,吴哥古迹的大部分建筑虽历经沧桑,但仍岿然不动。多年来,针对吴哥的科学考古没有停止过,但还是有许多人们无法解开的谜团。

依据吴哥城的规模,估计这座古城最繁荣的时候,至少有近百万居民。可是这样一座繁荣昌盛的都城为什么竟会湮没在茫茫丛林里呢?它的居民为什么都不见了呢?有人猜测,当时流行的瘟疫或霍乱之类的疾病使他们在极短时间内全部死去。还有人认为,外族的入侵使吴哥沦陷,几乎所有的居民都被迫成为入侵者的奴隶而被驱赶到了某个地方。

大部分学者认为,吴哥的废弃与暹罗(泰国的古称)人的不断入侵有关。暹罗的不断强大使高棉人蒙受深重的灾难,日益衰竭的国力使高棉人无法应付暹罗人的挑战,他们只好采取回避的办法。再加上吴哥王朝的王族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内外交困使得高棉王朝最终放弃了吴哥古城。15世纪上半叶,吴哥王朝被迫迁都金边,曾经繁华昌盛的吴哥城逐渐杂草丛生,被茂密的热带森林所湮没。

关于吴哥被遗弃的原因,2007年澳大利亚科学家的推测认为吴哥被弃的根本原因是水资源危机。负责这项研究的考古学家罗兰德?弗莱特说,为了维持古城75万人口的生存,高棉人不得不谨慎管理用水系统。但在控制吴哥城中部用水系统的两个庞大建筑中发现的阻塞物显示,此系统在吴哥城存在的历史末期已开始失去作用。依据过去的实地调查与新的发现,专家推论,由气候变化带来的新的季风类型使古城无法支撑下去而最终被废弃。

由于有关柬埔寨中古时代的史料极其缺乏,重现于世的吴哥古城与相关谜题还有待后人进一步探索研究。

婆罗浮屠建造与废弃之谜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前5世纪的印度,后开始向亚洲各地传播。迄今所知的最大佛像群是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梵文意思为“丘陵上的佛塔”,俗称“千佛塔”。其工程之浩大、建筑之壮观,可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以及柬埔寨的吴哥古迹相媲美,被称为古代东方的“四大奇观”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建筑之一。

婆罗浮屠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部,日惹市西北约40千米处。如果把它精美的浮雕连接起来,长度可达3000多米。佛塔高居于海拔3150米的群山之上,登临塔顶可望见烟波浩渺的印度洋海面。这座辉煌壮丽的“千佛塔”,在热带丛林的石块和野草之中荒废了800多年,早已被人们遗忘,直到近代才被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家重新发现。

1814年,当时的英国驻爪哇总督托马斯?拉弗尔斯爵士发现了被碎石和杂草掩盖的佛塔,在他清除了周围的碎石和杂草后,婆罗浮屠才为人们重新认识。此后,不断有来自西方的探险者发现新的线索。1907—1911年,荷兰考古学家西奥多?范?埃尔普开始对它进行第一次修复工作。他拆除并重建了三个圆台和窣堵波,并出土了一大批石狮、佛头以及其他雕像。通过他的努力,三年后,婆罗浮屠已经基本重现了当年的辉煌。

1968年,法国考古学家格罗斯利尔发出警告,由于雨水和河流的长期冲刷,庞大的婆罗浮屠将“出现惊人的泥土和雕刻塌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印度尼西亚政府的要求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挽救这一遗迹向国际社会发出了呼吁。最后在联合国和印度尼西亚国内各界的援助下,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对佛塔进行大规模修复。工作人员借助电脑技术将石块进行复位,在10年时间里总共搬运了100万块石头,这样,这个世上最大的佛殿——一本用石头写就的佛学经典才得以旧貌换新颜。据说,修复婆罗浮屠的总费用高达2000多万美元。

在1973年开始的修复工程中,为了在婆罗浮屠的台基下浇筑混凝土板,工人们首先将百万余块石材卸下来,利用计算机进行登记,并存放在仓库里。在重新放回原处以前,工人们首先用干燥的刷子将石材表面清理干净。如果石材上的污痕和滋生的生物顽固不化难以清除,还要使用中性的化学溶剂。之后潮湿的石头被放在太阳下晒干,必要时还会使用机器烘干。最后,石材需经除草剂处理,才能放归原位。

据相关统计,建造婆罗浮屠共用了55000立方米本地出产的玄武岩。这些石材中包括总面积为2500平方米的1460块浮雕,504尊人身大小的佛像,一座主塔、72座穿孔塔和1472座象征性小塔,32尊石狮子,1740个三角形饰物,100个滴水嘴和数百个其他装饰石料。

8世纪时的爪哇,强盛的夏连特王朝的统治者皈依了大乘佛教之后,便使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大约在800年左右建造了这座设计精良的石头佛塔。佛塔是用附近河谷中的安山岩和玄武岩砌成的。建筑采用大乘和密宗教义的结合形式,整个佛塔犹如一个巨大的花式蛋糕。建造佛塔共用了近225万块岩石,底层用每块重约1吨的巨石铺就,总体积达5.5万立方米。塔底呈正方形,周长约120米,总面积将近1.5公顷。原高42米的塔因主佛塔顶端触雷而被毁掉,留下的部分只有近35米。成千上万名工匠、雕刻师和艺术家参与了该塔的建筑,工期将近80年。

婆罗浮屠浮雕构图精美,气势磅礴。整个佛塔呈金字塔形,可拾级而上,共有9层,外形呈阶梯状的锥体,上面3层为圆形,下面6层似方形,方形坛包括一个正方形的塔基和5层带边墙的平台,并装饰着数以千计的反映佛陀生活的雕刻。圆形平坛上面竖立着72座钟形佛塔或佛龛,每座佛塔内都有一个环绕中央大塔而建的佛像,各层平坛向上依次收缩,顶部有一座钟形主佛塔,底座直径9.9米,高7米。佛教徒必须按特定的路线登婆罗浮屠:从东面进入,按顺时针方向绕行。走向庙顶象征着一个人逐步达到完美的精神境界。

每层塔的下部都有供人行走的围廊,第1—5层回廊的左右壁面上还保存着《佛传》、《本生事》、《华严五十三参之图》等佛家精品,另外还有雕刻精美的浮雕共约2100多面。第一层着重描述佛的历史,其余各层都是对佛生前事迹的描述。婆罗浮屠塔的浮雕中,最著名的是表现释迦牟尼传记的部分,前几面浮雕描绘的是释迦牟尼在天神的帮助下,做即将降临凡世的准备,以及释迦牟尼的母亲梦见一个男子将要诞生,这个男子或者将成为世界征服者,或者将成为人类的伟大领袖。浮屠上还有1212面装饰性的浮雕,表现了当时爪哇宫廷生活及人民生产、生活、风俗等场景。此外,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大象、孔雀、狮子的图案。

婆罗浮屠的浮雕就像一幅幅雕刻在石头上的史诗,其内容丰富多彩,有描绘佛陀生平圣迹的,有描绘佛教和佛教徒事迹、故事的,也有描绘民间传说的。

但是,人们无法理解的是,如此精美的婆罗浮屠宝塔,其寿命却异常短暂。夏连特王朝在10世纪时便废弃了这座佛塔,任其悄然崩塌、被丛林吞噬。这一切到底缘何而起呢?

即使是被世人重新认识,婆罗浮屠还是有许多未解之谜。因此,可以说直到今天,人们也并没有真正了解它。

巨大佛塔的建造者们虽然用了近百年的时间来雕刻这座“石头上的画卷”,却没有留下任何关于它的文字记载。在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等国的历史典籍和佛教经典中,也没有发现任何关于它的资料。因此,婆罗浮屠本身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历史和文化之谜。现在人们对它的了解,所依据的只是由联合国学者和专家在佛塔现场及别处考古所寻获的一些古代碑石的基础上考证和推测出来的看法。

婆罗浮屠建造于什么年代?这一点始终没有定论。考古学家们从跋罗婆文的碑铭上得知,这座佛塔大约建造于爪哇的夏连特王朝统治时期,即772—830年间,但具体时间却无法确定。而关于它为何被废弃,人们只知道,1006年发生了默拉皮火山喷发和地震,周围的居民纷纷出逃,婆罗浮屠随即被火山灰淹没。再往后,这座世界上最为壮观的佛教建筑惨遭废弃,最后消失于丛林之中。

建造婆罗浮屠的夏连特王朝人到底是怎样一个民族?当初建造它的目的又是什么?现代研究者尚未能彻底弄清。有人认为它是为了安奉佛陀舍利子而建造的;有人认为是作为帝王等统治阶层的陵墓;也有人认为它是佛教徒们朝拜的圣地;此外,人认为它是帝王为弘扬佛教所做的功德。此外,人们虽然知道它是一处佛教建筑,塔内的石雕也必然属于佛教内容的演绎,但这里的石雕数量众多,内容也远远超出了人们对一般佛教故事的理解。实际上,婆罗浮屠的大多数佛像石雕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意义,现代人至今并不能真正理解。在众多的佛像石雕中,世人能够理解的仅占20%,而剩下的80%,人们至今仍未破解。

婆罗浮屠中绚丽多姿的千尊佛像,面对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它却始终缄默无言。

三星堆文化之谜

我们常说,中华文明有5000年的历史。但是,能够找到明确资料记载中国文明史开端是商朝,距今也只有3600年。夏朝因为不是信史,外界多不予以承认。而三星堆,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将我们的历史向前推到了4800年前,而它自己只不过是默默地躺在富饶的四川盆地,默默地承载着中华民族灵魂的滥觞……因此有人说:“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不是因为传说中的炎黄二帝,也不是因为夏、商、周,而是因为我们有三星堆。”

中国四川省广汉市南兴镇北,有一条古河道叫“马牧河”,河道北岸的地形像月牙,人们便给它起了个美丽的名字——“月亮湾”。河道南岸,有二十世纪中国考古史上的最重要的发现。因为这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大土堆,所以人们称其为三星堆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