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功的西方家教大全集
18566000000078

第78章 培养孩子各种能力(1)

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

宝宝的语言发展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先接受再表达,即先听后说。宝宝在学会一个词语之前其实已经听过这个词语许多遍了。从接受语言到学会使用语言对宝宝来说是一个极其漫长的积累过程。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量时就会如同火山爆发一样,宝宝的语言一下子冒了出来,并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局面。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语言与思维在相互影响下共同发展。如果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的话,其原因一方面与宝宝本身的潜质有关系,例如,有些宝宝的语言能力发展快,而一些宝宝的语言能力发展得比较滞后。另一方面与后天的因素影响有关。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比较密切。如果我们不经常和宝宝聊天玩耍,宝宝就没有语言的刺激,那么他的语言能力就无法得到发展。如果父母经常用语法不正确或句型不完整的语言与孩子交流,那么孩子就很难模仿到标准的合乎规范的语言。如果父母对宝宝的关心超出了适度的情况,让宝宝不用语言表达就能得到满足时,那么宝宝学习语言的动力就会消失。当宝宝出现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时,如果宝宝没有功能上的问题,家长就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原因,而不是孩子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解决孩子语言能力不强的问题:

一、与宝宝多多交谈

经过研究发现,在语言比较丰富的家庭里,宝宝要比其他家庭中的宝宝说话早一点,并且说话的质量也比较高。这是因为宝宝最初是通过模仿家人,特别是模仿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父母来学会语言的。当妈妈与孩子一起玩耍的时候,可以先告诉宝宝手里拿的是什么,干什么用的,要怎么来玩等等。当妈妈带宝宝上街时,要常常给他说说街上过往的行人,穿梭的车辆,以及景物等。回到家要问问宝宝外出有什么见闻,鼓励他用语言表达出来。另外,当妈妈与孩子交流时,可以尝试使用比较复杂的句型,主语、谓语、宾语都齐全的句子,也可以用一两个形容词或副词来修饰。

二、将宝宝的句子进行扩充

父母和宝宝交流时,要尽量避免长时间地重复宝宝的话,虽然重复宝宝的话很有意思,并能够在初期鼓励宝宝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当宝宝的语言能力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父母的这种做法就会对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因此,此时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去在各种情境中去扩展宝宝的句子。例如,当宝宝想拿到柜子上的布娃娃时,会说:“妈妈,娃娃。”这时,妈妈就可以说:“哦,宝宝想要拿到那个漂亮的布娃娃,是吗?”父母通过这样的扩展句子方式与宝宝交流,他们就会渐渐地学会怎样通过更好的语言来表达需要。

三、耐心等待宝宝的发展

当父母意识到宝宝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时,记住不要去催促孩子,强迫他们去模仿父母的话,而是应该给宝宝时间,耐心地等待他们按自己的步骤去学会比较复杂的句子。

四、重视亲子阅读

父母常常陪伴孩子一起阅读图画书,给孩子讲一些比较有趣的小故事,这样可以将宝宝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妈妈可以先做做功课,将故事的情节充分了解一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把故事描绘出来给宝宝听。让宝宝听故事是他们积累语言素材的最好途径。

五、给予宝宝及时的鼓励

父母对宝宝发出的任何声音都要给予鼓励,父母可以通过微笑、抚摸等方式去鼓励孩子继续说话,让宝宝知道父母十分喜欢他这样做。当宝宝开始学说话时,妈妈要及时对宝宝的表现做出回应,让宝宝能够体验说话的乐趣。例如,当宝宝会说“妈”时,妈妈就要立刻对宝宝说:“宝宝真棒!宝宝已经会叫妈妈了,妈妈。”这样做可以给予宝宝足够的自信让他们获得做更多尝试的兴趣。

六、父母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很多父母担心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会导致孩子的智力水平发育迟缓。但事实上,宝宝的语言能力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能说明智力水平不高。当宝宝在身体、动作、听力等其他方面均发展正常的话,父母就不用为宝宝的语言能力不强而担忧。

父母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为宝宝语言能力的成长提供了重要因素。如果父母一直焦急地盯着宝宝,甚至在宝宝面前说他说话说得不是很好时,宝宝有了压力,他说话的自信心降低。相反,在生活中父母要积极地引导宝宝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注意要使用比较简单明了、容易被宝宝理解的语言与宝宝交流。例如,当宝宝想要玩汽车玩具时,父母指着小汽车说:“宝宝是想要汽车吗?”宝宝说:“车——车”时,父母也要抓住机会重复强调说:“对,宝宝想要汽车。”父母对宝宝的鼓励和引导能够诱导宝宝去模仿语言,那么在模仿过程中,宝宝的语言能力也就会渐渐地发展起来了。

七、进行足够的语言刺激

父母要从宝宝出世起抓住一切可以和宝宝谈话的机会去和宝宝进行交流。“宝宝拉臭臭了,哦,好臭呀!”“宝宝在洗澡,闻闻这个多香啊!这是香皂。”母亲的这些唠叨表面上看似是没有意义,宝宝也对妈妈的话没有什么感觉,但从宝宝热切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是渴望与妈妈进行这样的交流的。宝宝贮藏在大脑中的语言经过积累,无形中越来越多,在某一时刻,语言就会爆发出来,让我们惊奇地发现原来之前的努力并不是徒劳。

八、对宝宝做出积极的回应

父母要时刻关注宝宝的行为反应,或者时刻倾听宝宝的心声,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当宝宝开始学说话的时候,父母要认认真真地听,听听宝宝到底说了什么,并了解宝宝的想法,然后给出合乎宝宝心思的回应。通过扩展宝宝的句子,帮助宝宝学会更多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例如,当宝宝看见一只小狗时,就会开心地叫起来:“小狗,尾巴。”妈妈这时可以进行扩展句子:“是啊,那是一只小狗,看它在摇着可爱的尾巴。宝宝看它多高兴呀,它一定非常喜欢你。来,我们走近一点看看小狗吧。汪,汪,汪,小狗叫了,在跟宝宝打招呼呢……”

九、经常和宝宝谈论周围的事物

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只要宝宝看到的、能够吸引他注意力的事物,妈妈都可以随着宝宝的注意,跟他说说所见到的、听到的一切。如,可以和宝宝说他喜欢的小动物,说说邻居家的小弟弟,马路上来往的汽车与人流,如梦般的斜阳,五颜六色的植物……这些都能丰富宝宝的词汇量,并为提高宝宝的理解力提供很好的素材。

十、利用儿歌与故事开发宝宝的语言潜能

儿歌与故事都是宝宝喜欢的,是促进宝宝语言能力发展的较好的素材。一般情况下,节奏简单、韵律感较强的能够朗朗上口的儿歌,以及十分有趣的小故事都能吸引宝宝。即使在几个月大,还不能完全听懂儿歌与故事的内容时,妈妈给宝宝听这些动听的儿歌,讲讲有趣的小故事,对宝宝来说都是一种有意义的刺激,能够促进宝宝的发展。只要妈妈有时间,就要抓住机会常常给宝宝说这些儿歌和故事,最好妈妈用比较夸张的动作来增加对宝宝的吸引力。

十一、鼓励宝宝大胆地说话

当宝宝说错话时,父母不要去讥笑或责备他,也不要随意地打断宝宝的话。不管宝宝说得好与不好,都要为宝宝提供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不要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来代替宝宝的语言。父母要及时采取一些策略去纠正他们发音和用词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纠正其错误时,不去模仿宝宝的发音,也不去批判宝宝的错误,只要将正确的发音让宝宝再听一遍就可以了。例如,宝宝把“哥哥”说成了“丢丢”。此时,妈妈没必要去纠正宝宝说不是“丢丢”,而是“哥哥”,对宝宝只要说:“对,那是小哥哥。”就可以了。

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儿童内在的心理潜能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然而这些心理潜能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生物学上来分析,人体的生长发育也必须像植物生长需要空气、水分、营养一样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因素。因此,为了保证儿童能够正常地发展其心理潜能,我们要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直接提供给孩子所需的外部条件,即我们提供一个不约束儿童的、适合其年龄的、能够任其自由活动的环境。“对环境的强调”是目前我们教育体系的本质特征。在这里的环境包括成人教师以及提供给儿童学习的教学设施和材料。另外,教育体系要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自由原则,这是教育进行的基础原则。在自由的基础上对儿童进行观察,进行纪律教育,允许儿童进行活动,但是,这种自由也是有一定的限度和条件的,不能放任自流或任意妄为。这里说的自由代表着解放儿童和尊重儿童的人格。

总而言之,教育的根基包括环境、自由、作业和教师四种因素。当然,对孩子的意志教育和培养的指导思想也是在这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将儿童的意志培养和教育的基本思想归纳为:为儿童意志发展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及所需要的物质和材料,革除所有阻碍儿童意志发展的弊端,儿童在自由运动与活动、功课练习以及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下,进行意志培养和训练。

从以上思想出发,我们将意志教育和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主要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排除成人直接干涉儿童的行为

我们经常发现孩子特别好动,一刻也不能安静下来,看到任何东西都要去摸摸,碰碰,他们的行为甚至还被认为愿意挑逗同学,结果老师责备他们为“调皮精”“讨厌鬼”。

实际上,有上述表现的儿童正处于儿童心理萌芽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存在“冲动”和“抑制”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但二者是分离的。这时的儿童无法靠自己的意志来控制自己,只是在潜意识里他的意志起着支撑作用。处于心理萌芽阶段的儿童,他们具有发展自我的能力,这种能力导致他们喜欢去接触东西,熟悉新鲜事物。在儿童意志发展过程中这属于一种自发活动,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诱导和鼓励儿童的这种积极行为,使他们尽快地产生抑制和冲动之间的联系。

但是,大人们对儿童的这种自发活动往往采取训斥和蛮横干涉的态度。例如,当孩子伸手去摸身边的物体时,大人会喊道:“别碰!”当孩子已经可以走得很稳当的时候要跑着去玩,大人害怕孩子摔跤会急忙地阻止说:“别跑!”当孩子想要做一件事情时,大人总是否定地回答:“不行!”当孩子正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时,大人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来打断他们并让他们去做别的事。种种行为都是大人们对孩子原始冲动的践踏,可以说大人的举动把孩子发展的意志扼杀在了摇篮之中。父母以为自己是满怀着爱心来照顾儿童的,其实,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摧残儿童意志的帮凶,他们驱使子女成为履行大人意志的服从者。成人用自己的意志来代替儿童的意志,不允许孩子乱动,或者即使让孩子动也要替孩子们做主,使孩子们失去锻炼意志的机会。

可以看出,成人给孩子提供的环境是一种阻碍孩子意志发展的环境,这种环境阻碍了儿童意志与个性的发展。因此,只有彻底排除大人造成的障碍,冲破成人的禁锢和干涉,才能解放儿童。

第二,允许儿童自由运动和活动

儿童的发展与自由的关系十分密切。幼儿教育的一条基本途径就是自由活动,这也是儿童意志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

旧教育体制下的教育压制孩子的自由,对孩子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那些教师只关注于让孩子听话,进行呆坐、静听和背诵。在这样的训练下,孩子失去了“我想要”的想法,无论做什么都要得到老师的首肯,自己完全没有权利去支配自己。实际上,这样的教育模式阻碍了孩子初期意志的发展,孩子变得胆小软弱,如果没有在别人的帮助下,自己没有勇气去做一件事情,这样的孩子却被老师认为是“乖孩子”,其实,这样的孩子已经形成了意志比较薄弱、没有自己的个性的特征。

因此,新教育体系要将这些被监视、被压抑的孩子们解放出来。对于那些已经形成意志较薄弱特点的孩子,我们知道表面上他们很安静,但是内心世界是极其渴望动起来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来刺激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并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在他们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中激发他们的意志力,就如同训练体操一样,行动训练孩子的意志,从而将孩子从抑制中解放出来。

我们可以认为在儿童意志形成过程中,自由运动和自由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儿童进行自由运动,可以获得力量,协调身体机能,为意志的形成奠定健康的生理基础,为意志锻炼的逐步进行做好充分的准备。

另外,意志品质的发展离不开自由活动和自由运动。例如,在自由活动中,孩子面临着做哪些活动的决定,这样就能够锻炼孩子果断的性格。当孩子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工作就会专心致志地去做,不会感到疲惫,而会获得快乐,他能够自觉地反复练习,直到自己认为满意为止。这一过程也是孩子锻炼自己的坚持性和持久性的过程。

最后,冲动和抑制达到相互平衡依靠着自由运动和活动。例如,孩子能够到处走动时,他会努力不让自己碰到伙伴,或踩到别的伙伴的脚,不去弄翻桌椅,这样的锻炼能够使冲动和抑制保持平衡。

禁止去做事情不能称之为人有控制能力,只有通过自由活动和运动我们的控制能力才能形成。弱者在自由活动或运动中获得力量,强者则获得更好的改善。但我们所说的自由运动不仅仅指身体上的自由,并不局限于原始的概念范围。如果我们仅提供给孩子像小猫小狗似的自由,让他们听之任之地活动也是无法获得很好的效果的,也无法促进孩子意志的健康发展。

工作分有目的地进行和无目的地进行,相比之下,无目的的工作使人容易疲惫。因此,我们说的自由活动要有目的地进行,需要倾注孩子的智力、意志来完成。儿童能够在这种准备充分的活动中获得完成任务的冲动,而且是快乐的积极的冲动,这样他才能培养自觉完成工作的意志和品质,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精神健全的人。

第三,成人要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