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家软实力
1855300000036

第36章 和谐与缺失:中国软实力的构成与不足(1)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2005年3月美国《新闻周刊》报道,美国外交政策专家正在讨论的一个最热门的话题就是中国迅速增长的软实力。3202005年12月约瑟夫·奈在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了题为“中国软实力的崛起” (The Rise of China"s Soft Power)的文章,认为中国在文化、发展模式以及外交政策方面的软实力正在崛起之中,警告美国政府要注意其在亚洲地区的软实力。321新加坡《联合早报》2006年7月的一期刊登的《中国的新生软实力》一文,称“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软实力将迅速在全球流行”。3222007年5月,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项目访问学者约书亚·柯兰齐克(Joshua Kurlantzick)出版了他的新著:《魅力攻势——中国的软实力如何改变世界》(Charm Offensive: How China’s Soft Power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323,该书是美国乃至西方第一本研究中国软实力的专著,它系统地梳理了中国软实力如何在亚洲及整个世界发展的思路,提示美国政府正视中国影响力提升的现实,其中的一些观点已被西方媒体广泛报导。

具体而言,当代中国的软实力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作为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大国,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非常巨大。在“文明冲突论”中,亨廷顿将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尼、越南等都划入以中国为核心的“大中华文化圈”中324。这种论断虽然颇受争议,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特别是亚洲地区的强大影响。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所说:“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曾像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照亮了世界的东方,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325

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追求和平、和谐、道德、包容和团结统一的特质决定了它的巨大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追求和平与和谐。中华文明植根于东亚大陆一片广袤的土地上,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热爱和平。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和”的观念在经典中多次出现,《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和”的本质,用“和”来概括万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论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虽然是从做人的角度解释“和”的内涵,但“和而不同”也可以视为一种维系社会的准则。《论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是从礼的角度解释“和”的功能,“和”不仅是礼之所用,也是为政之道,而且是一种美。《礼记·中庸》以“和”为“天下之达道”,能“和”则能四通八达,无往不利;又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天地才得以正,万物才得以育,这就将“和”的意义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中华民族深知和平对文明的保障作用,也深知战争对文明的破坏意义。X?Y&[2mT6W D书院,文学论坛,图书,战略,装备,游戏,投资,理财,股票,网络,证券,SOHO,虚拟文学,中文论坛,春秋中文,贴图,小说,历史,战争历史,中国历史

和谐与和平都基于一个“和”字。和谐是和平之上的一种更高、更美的境地,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重点在于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的需要,同时也调整人的生活方式,以适应自然的规律。关于人与人的和谐,重点在于:既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既考虑局部的利益更顾全整体的利益,以达到整体的协调发展。关于人自身的和谐,包括身心两方面的协调,重点在于通过实践和自省以提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水准。c

rWk

L~

u书院,文学论坛,图书,战略,装备,游戏,投资,理财,股票,网络,证券,SOHO,虚拟文学,中文论坛,春秋中文,贴图,小说,历史,战争历史,中国历史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和平、和谐,唯和平才能使文明的成果得以保存,唯和谐才能使文明稳步发展。这对于解决当前中国和世界面临的种种问题,无疑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二)崇尚道德。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高尚道德传统的民族,历来以重视道德而著称于世。“各国文化都重视道德,但是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像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把道德作为自己的基础,让道德观念渗透一切;也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像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系统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不仅把实践道德视为人性的体现,而且把它看得比生命更可贵。因此,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本位,是伦理道德型的文化,不是没有道理的。”326所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天人合一”都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道德修养的最高精神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道德观念、道德理想不但体现在个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上,而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判断是非的最高标准。中国文化将个人的品德修养看成是实现理想社会的首要条件,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规范。在政治上,中国文化主张推行“仁政”,以德治国。由此可见,崇尚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国民性格、价值观念的重要内容。

(三)强调包容。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有容,徳乃大。”(《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这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上古的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也包括少数民族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过程,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融合的过程。

(四)主张团结统一。由于小生产经济基础的脆弱性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客观需要,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国家的团结和统一。整体意识与大一统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孔子的“一匡天下”和孟子的“天下定于一”都旨在强调国家的统一。大一统思想对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家分裂时,它是促进统一,结束分裂的向心力;在国家统一时,它又起着维护统一,防止分裂的粘合作用。尽管存在着“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但由于整体意识和大一统思想的作用,统一一直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主流,分裂只是短暂的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虽然曾因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国家实力的大幅度下降而受到影响和质疑,但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洲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中国本身的崛起,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能量。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解决当代世界性的问题中显示出了巨大作用,诸如重新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化解不断升级的国际冲突,缓解恶化的生态环境,摆脱物质万能的西方文化的束缚,解决日益突出的人类精神信仰危机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感召力与吸引力以及具有的广泛社会基础与普世特征,使其具有强大的辐射力,而软实力的核心就是“文化价值认同”。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对于中国在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中发挥独特作用具有重大意义。例如,以中国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亚洲价值观”在实现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经济整合和文化认同功能。国内学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世界的贡献,决不限于东亚地区或经济领域,如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诠释,使之更具有现代精神,在世界范围内更具有价值整合功能,那么它将具有深远的全球意义。”327

此外,中国的功夫、书法、绘画、传统服饰、京剧、中医药、烹饪等在世界上都很有吸引力。2004年中法互办文化年成为中欧文化交流史上的创举。“中国文化年”吸引了100多万法国人前来参观,世界各大媒体也都对此进行了相应的报道。另外,中国政府还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开展了类似的文化交流活动。例如,举办了第六届亚洲艺术节、“非洲主题年”、“中华文化非洲行”以及“国际文化政策论坛”第七届部长年会等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艺术,激起了全世界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

国粹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出的旺盛生命力。制度及其代表的意识形态是一种重要的软实力。制度的创新可以使一个国家居于国际关系的领导者地位并成为其他国家仿效的对象,同时该国又可以在经济、政治方面获得极大的益处。从国际关系史的角度看,居于国际格局主导地位的国家往往是制度创新者,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早期海上霸权国家以及后来的大英帝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制度创新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