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家软实力
1855300000020

第20章 催化剂与倍增器:软实力与科学技术(1)

传统而言,科学技术被视为国家的硬实力范畴,它能够显著地提升一个国家的军事、经济实力。例如,随着科技发展,武器的精确性、杀伤力、火力范围、机动能力都得到了大大提高。美国B-52型轰炸机携带的原子弹每枚当量高达2400万吨梯恩梯;单就破坏力而言,一架B-52飞机上装载的爆炸物比以往人类历史上所有战争中使用的全部爆炸物当量都大。189科技对经济实力的影响也十分显著,自18世纪起,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先后成为世界的科技中心,而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国家都迅速成为世界经济中心,而在丧失科技中心地位后失去经济中心的地位。二战后,西欧、日本都抓住了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原子技术、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大大缩小了同美国在经济方面的差距,不少人认为美国正在衰落,但美国抢占了新技术革命第二阶段,即信息技术革命的制高点,至今仍保持了在经济方面的领先地位。然而,科技不仅可以促进硬实力的增长,它同样也是软实力的倍增器。

一、科技实力可以增强制度性实力

强大的科技实力可以直接提升国家在国际机制中的控制力和主动权,尤其是在与高科技紧密相关的机制方面,如知识产权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核不扩散、环境和气候问题。

知识产权与国际标准是一种重要的制度性权力,主导了知识产权与国际标准就会主导国际科技成果的转让利用和科技创新。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是现代社会,尤其是创新型国家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如果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将极大地打击社会各界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扼杀创新活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与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任意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范围,通过大量的专利申请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围堵,阻止别国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升级。国际标准制定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标准经常是利益载体,基于谁的技术制定的标准,谁就自然成为先行者。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国际标准化机构的技术领导权,尽可能将有利于本国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及检测方法纳入国际标准。190

同样,一国的核技术发展水平决定了一国参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能力。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逐渐意识到核试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试图限制核试验的方式,美国、英国、苏联1963年签署了《有限禁止核试验条约》,禁止在大气层、水下、外太空进行核爆炸。美苏在这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因为他们的核技术最为成熟,已经具备了进行地下核爆炸的能力,而其他即将跨过核门槛的国家,如法国、中国,尚不具备这种能力,限制核试验的方式也是实现核不扩散的一种方式。到1964年,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核武器国家,还有其它国家正在加紧发展核技术。这时美苏为了限制核武器进一步扩散,就开始倡导建立比较完善的核不扩散机制。这一努力最重要的结果就是1968年由联合国大会通过并开放签署的《核不扩散条约》,该条约于1970年生效。条约规定1967年之前已经拥有核武器的五个国家成为合法的核武器国家,而其它国家不再有获取核武器的权利。随着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加入,该条约获得了很高的合法性,尽管中国和法国直至1992年才加入该条约,但一直不影响他们合法核武器国家的身份,而尽管印度和巴基斯坦一直未加入该条约,从理论上讲,作为主权国家,有权发展核武器,但由于其核技术发展滞后,未能在1967年之前获得核武器,最终成为“非法”的核武器国家。1996年由联合国大会通过并开放签署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试图禁止所有核试验爆炸以全面禁止核武器扩散。一直致力于发展更先进核武器的美国之所以积极推动该条约通过,是因为美国已成功研制了用于模拟核武器技术性能和破坏性的每秒运算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具备了计算机模拟核试验的能力。而俄罗斯、法国、英国也都具备和模拟核试验的能力。可见具有高水平的核技术,是核大国不断完善、强化核不扩散机制,同时有保留自身发展先进核武器的前提。

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技使某些国家在制定国际条约时占据主导和主动地位。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已成为当今“全球问题”中的重点问题。国际环境机制大多是协商一致的机制,其建立有赖于各国在科学上的共识, 要求各国对环境问题的成因、发生机制、危害方式、变化规律、发展趋势和防治对策等形成较为一致的科学认识。跨国空气污染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酸雨出现了,受害尤为严重的是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20世纪50年代初,这些国家的湖泊普遍酸化,渔业减产,但这些国家并没有排放大量酸性废气的工业。60年代初,瑞典科学家奥顿(Svante Oden)通过对湖泊学、农学和大气化学的综合研究,发现了一些普遍性的趋向和关系:酸雨是欧洲的一种大范围现象,降水和地面水的酸度越来越高,含硫、氧的大气污染物可迁移100—2000千米等。由此他推断北欧的酸雨极可能是欧洲大陆的法国、德国排放的废气顺风飘到北欧造成的。他的这些发现在1967、1968年发表后,立即在欧洲引起了轰动。这时欧洲大陆国家也出现了酸雨现象,并通过对大气的科学监测,发现酸雨确实是一种跨国污染。191这时瑞典呼吁了很久的限制各国酸性物质排放的国际机制才得到欧洲各国的认真考虑。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环保大会——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达成了各国要共同保护环境的共识。最终1979年欧洲三十余国签订《关于长距离跨国大气污染公约》(Convention on Long-Range Transboundary Air Pollution),各国同意在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和酸雨方面加强合作。然而,各国却难以在跨国环保问题上达成共识,一方面是这些复杂的问题往往存在科学上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还涉及责任划分、利益分配、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一点在国际气候变化机制的建立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因为这一问题较之跨国空气污染,涉及面更广、涉及的科学问题更为复杂、有着更大的科学不确定性。

值得指出的是,一个国家对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会极大地影响到该国在国际气候变化机制中的立场和处境。例如,黑碳气溶胶的增暖效应已成为当前气候变化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美国一些学者提出,黑碳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的影响不可小视,其增暖效应可能高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因此,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进行黑碳减排更为有效。另一些科学家则对此提出强烈质疑,认为不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际观测都表明,与气候的自然变率相比,黑碳的气候效应在时间空间尺度上都是一个极小的量值,根本没有必要考虑。中国是黑碳气溶胶的排放大国,如果美国科学家的说法成立,无疑将会增加中国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的压力。因此中国在这一领域应该认真开展科学和对策研究,以避免出现被动局面。192

二、科技实力可以增强同化性实力

科技实力对同化性实力的增强表现在如下方面:(一)科技发展使国际传播这一软实力发挥作用的方式越来越有效;(二)科技与一国的文化产业结合,形成高科技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品的亲和力,成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三)科技本身是一种普世性的文化,发达的科技对世界各国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尤其是一国在某些具有高度象征性的关键科技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可以为其赢得崇高的声誉和威望;(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与援助成为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发挥软实力的重要工具。

(一)科技对软实力手段——国际传播的提升

一国拥有富有吸引力的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并不意味着该国拥有同化性软实力,因为实力(power)意味着使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为的能力。所以富有吸引力的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只是软实力资源(soft power resources),它们只有进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才能成为实力,只有一国通过传播使他国的公众接触到这些软实力资源,才会改变他们的认知,使其对该国的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产生好感,并改变其行为。所以软实力的只有通过国际传播才能发挥作用,软实力随着国际传播技术的提高而变得愈加重要,其传播方式也随着传播技术的变化而变化。

在工业革命前,国际传播主要通过非大众媒体(人工、马匹、官文、书籍等)来实现,影响力有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国际传播到了工业社会才出现,电报和无线电技术的发明与应用提高了国际传播速度,增大了国际传播信息量,扩大了国际传播的范围。193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诞生的国际广播,迅速成为各国政府发挥本国软实力的工具,用于宣传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外交政策,提升本国形象。冷战时期的美国之音(VOA)、英国广播公司(BBC)成为发挥西方软实力的重要工具。西方国家普遍认为国际广播这种软实力手段的有效运用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20世纪下半叶展开的信息革命再次提高了国际传播作为软实力工具的效能。卫星通信的出现使电视跨入了国际传播的行列,催生了美国有线电视网(CNN)、半岛电视台这些国际电视新闻网。而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传播成本降低,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方式更多样。

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新闻网是一种“一对多”的单向传播方式,实施者需要强大的技术、资金、人员支持,所以实施软实力的能力集中到了各国政府和大传媒集团手中。网络传播不仅进入门槛低,在传播方式上,既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既可以是“一对多”(电子邮件群发),也可以是“多对多”(聊天室)。194这使实施软实力的能力分散化,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个人都可以通过图像、声音、文字等方式进行国际传播,这使得一国传播自身文化、价值观的方式更为丰富,渠道更为多样,使软实力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在信息时代,通过吸引和说服而获取的良好形象和声誉,开始变得比通常通过军事和经济手段获取的领土、原材料和使用权更重要。195

信息技术的优势使美国在软实力塑造方面占尽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