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家软实力
1855300000014

第14章 钢铁的温柔:军事力量中的软实力

作为国家“中性实力”另一部分的是军事力量中的软实力。约瑟夫·奈在不久前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认为:“军事实力和能力有时也会创造软实力。一部运转良好的军事机器能够成为仰慕的根源。美军在2005 年印度洋海啸和南亚大地震后的人道救援工作中的出色表现有助于恢复美国的吸引力。军事合作和联合训练计划能够建立跨国网络,从而提升一国的软实力。滥用军事资源也会削弱其软实力。暴行和对正义战争原则——保护平民和适度使用武力——的漠视都会破坏战争的合法性。2003 年,在美军入侵伊拉克之初,其战争的高效率的确引起许多外国人的艳羡,但是这部分软实力很快因随后占领的低效率和阿布格莱布监狱的虐囚事件而被削弱。”131

我们可以将军事力量的软实力定义为一种吸引力和影响力,具有凝聚力的军事文化是它的内涵和基础,具有影响力的军事外交是它的外延和拓展,具有信服力的军事宣传是它的提升途径和渠道。军事软实力能为军队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营造友善的发展环境,同时它也是一种无形的战斗力,能激发军人的战斗精神和意志,能化解可能发生的军事危机和冲突。

一、军事文化

军事文化指人们在军事活动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军事科学理论知识、军事伦理价值观念、军事谋略、军事思维以及军人意志、道德、心理、生活习惯等。军事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表现,是对战争和军事乃至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同时也影响着未来战争的可能性和样式。

美国西点军校政治学教授唐·M·斯奈德(Don M. Snider)认为,军事文化要素包括:纪律、职业道德、礼仪、凝聚力和集体精神,并且认为“作战仍然决定着塑造军事文化的核心信念、价值和复杂的象征形式”132。当一支军队具备严明的纪律、高尚的职业道德、严谨的礼仪和强烈的凝聚力和集体精神时,它所迸发出的战斗力可能是惊人的。正如普鲁士著名军事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所指出的:“精神因素在战争中占居最重要的地方,精神力量渗透着全部军事领域。”133

不同国家的军事文化源于不同的民族特性和战争历史传统,不同的军事文化直接影响着军队战斗力生成和运用的方式。以当代中美两军为例,迥异的东西方军事文化激发出了不同的战斗力。中国军队在传统“义战”思想的影响下,以“威武之师”、“仁义之师”作为建军治军的主要目标。在军人价值实现的途径中,推崇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来维护群体的安全和利益的英雄主义精神,并以此来激发官兵的斗志,坚定其必胜信念。美军则在实用主义为指导的思想下,更为重视物质激励的作用,认为军人在为国尽力时,也应该享受优厚的物质待遇。同时,在对英雄主义的诠释上,中国军人在传统“舍生取义”、“宁死不屈”思想的激励下,与坚定的战斗意志相结合,形成了不怕一切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努力赢得战斗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而美军对于英雄主义的理解则更侧重对生命的珍视,认为个体的奋斗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于战斗任务的胜利完成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美军珍视军人的个体存在,允许军人在极端情况下投降做俘虏以保全个人生命,被迫投降的军人同样被作为英雄加以宣扬。从两者的比较中不难看出,在战争恶劣而残酷的环境下,崇尚精神追求与重视物质享受、奋不顾身与珍惜生命,两种不同的军事文化所激发出的战斗力完全不同。在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后勤补给不足、武器装备落后的条件下,毫无畏惧地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进行艰苦卓绝地战斗,最终将美国人打到谈判桌前。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军人体现出的坚韧顽强、奋勇冲杀和不惧牺牲的战斗精神,给当年参战的美军官兵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对中国军人产生敬意。而被他们称之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正是中国优秀的军事文化所产生的软实力。

二、军事外交

军事外交又称国防外交或防务外交,主要是指一国军队通过和平方式所开展的一切涉外活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实施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军事交流、国际军事安全合作、国际军事谈判、国际军事援助、国际维和行动以及派驻军事外交人员等。军事外交既是国家总体外交的组成部分,又是国防和军事工作的组成部分,因此成为军事软实力的外延和拓展。在战争状态下,灵活巧妙、纵横捭阖的军事外交可以争取最大限度的外部支持,或与强国、大国结盟,大大增强己方的军事实力和威慑力。同时,双边或多边军事谈判并签订停战协定或和平条约,能够正式结束战争或敌对状态。在和平时期,军事外交的作用体现在:建立安全信任措施,有利于当事国遇有紧急情况时及时磋商,降低或消除双方敌意,防止危机升级以及武装冲突的发生;促进人员交流,增加军事透明度,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把己方的意图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于众,以减轻其他国家的受威胁感;参与国际军事合作及维和救援行动,扩大本国军事力量的国际影响,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

维和行动是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渠道

现代意义的军事外交活动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时代开始的驻外武官制度,其主要任务是搜集所在国的军事情报,更好地为战争服务。134进入20世纪,特别是《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签署之后,世界各大国之间的军事外交活动日益频繁,形式也更为多样,从互设武官处、军事代表团互访到联合军事演习、国际维持和平行动。冷战结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间相互依存度的提高,军事硬实力的使用范围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约束,正越来越缺乏强制性。而军事外交作为军事力量中的软实力和非武力运用,其地位和作用更为独特和显著。

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将全方位的军事外交视为重要的战略手段,以此展示本国的军事实力,提升军队的形象和国家的影响力。冷战后,俄罗斯在国际地位下降、地缘政治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利用其在前苏联地区的传统影响以及独联体各国存在共同的战略利益和现实军事威胁,大力加强军事合作,增强与北约抗衡的实力,建立一个有效保证自己安全的屏障。1992年5月,俄罗斯与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亚美尼亚签署了集体安全条约。该条约为成员国就地区局势进行磋商、采取联合行动遏制共同威胁,提供了一个多边安全合作的框架。法国坚持独立的防务政策,积极推动欧洲防务一体化,旨在使欧洲最终能够摆脱在安全上长期依赖美国和受控于美国的局面。在法国的倡导和努力下,欧洲共同防务的思想逐步成为欧盟国家的共识,军事力量也开始从双边或地区性的军事合作发展为具有战斗实力的欧洲部队。2003年4月29日,法国与比利时、德国和卢森堡三国举行首脑会议,提出了加强欧洲防务能力的一揽子措施,其中包括成立欧洲防务联盟和设立欧洲联合部队行动指挥中心。法国的上述军事外交行动,有力地加强了其在欧盟内部的影响力和发言权,大国地位和形象更为凸显。

三、军事宣传

军事宣传指运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对与军事力量建设及作战等相关行动进行的报道。军事宣传是国家军事力量对外塑造形象、提升影响的重要途径。在和平时期,恰当的军事宣传能够为军事力量的建设与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既可以降低外界对一国军事力量提升的疑虑和敌意,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军事力量建设的成果,提高军事威慑力。在战争时期,特别是信息化战争时代,军事宣传作为赢得胜利的一种战略和战术手段,既可以为军事行动的展开制造声势、争取人心,也可以通过散布虚假信息,达到声东击西、迷惑敌人的效果,为部队作战行动做掩护。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所言:“宣传,从广泛的涵义来说,就是以操纵来影响人们行动的技巧,其目的一是激起对敌人的仇恨;二是保持与盟友的友好关系;三是与中立者保持友好关系,而且尽可能与其达成协作;四是瓦解敌人的斗志。”135

军事宣传自古以来就受到各国军事家的重视。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六韬》中就专门设有《文伐》篇,指出“以文事伐人,不用交兵接刃而伐之也”。拿破仑也曾有过“记者的一支笔,顶过三千毛瑟枪”的名言。进入20世纪下半叶,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军事宣传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对于军事软实力的产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军事宣传受技术所限,难以及时将部队的活动,特别是战场的作战情况传递给广大军民。但卫星电视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使千里之外的军事活动可以瞬间、即时地呈现在普通人们面前,达到宣传造势、激发士气的效果。1990年的海湾战争被一些学者称为“人类历史上首次电视直播的战争”136,它使全世界观众第一次“活生生”目睹了美军高科技武器装备的强大威力和伊拉克军队溃不成军的场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美军的软实力,加强了它对外的“正面形象”和威慑力。但是,信息时代的军事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同样也是开放和无法限制的,一面倒的报道和对媒体的控制越来越难以实现,当负面的新闻成为报纸电视的头条时,它对于军事软实力的冲击同样巨大。伊拉克战争后媒体对美军虐囚丑闻的曝光,不仅激起了阿拉伯世界民众的反对抗议,也使之前支持美国对伊开战的盟国难以接受,在外交上引起轩然大波。这一事件更是对驻伊美军的软实力造成了几乎难以弥补的伤害,他们之前作为“伊拉克人民解放者”的形象荡然无存,成为各路反美武装分子的袭击目标,美军内部则士气低落,厌战、拒绝服从命令的情况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战斗力。

四、军事力量的软实力与硬实力

军事力量的软实力与硬实力作为一组相对的概念,其相互关系是辩证的统一,其区别也显而易见。在形式上,军事软实力抽象且难以量化,往往在军事力量整体评估过程中被忽略,在军事力量整体建设过程中被忽视。硬实力则具体且相对容易评估,历来是军事力量建设发展的核心内容。在形成上,军事软实力的生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是时间积淀的产物,一旦形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不会发生剧烈的波动。硬实力的生成周期则相对短暂,可以在数年、甚至数月内完成,但也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消耗殆尽。在运用上,军事软实力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潜移默化的,难以察觉,因为能够让对方主动去做本身并不愿意做的事情,这种改变是悄然发生且非暴力的过程。硬实力的运用则大张旗鼓、显而易见,往往立竿见影,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扭转整个战局。

军事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的区别虽然显著,但两者并非相互对立和矛盾,相反它们是军事力量的不同表现形式,是战斗力形成的两大来源,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军事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和前提。军事力量作为国家硬实力的组成部分,其“刚性”的特征尤为明显,武器装备的先进与否、人员数量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军队战斗力的强弱与战争最终的胜负。作为“柔性”内容的军事软实力则必须以硬实力为依托,缺乏强制力,难以单独完成一次冒险的军事行动。美军在2005印度洋海啸后对东南亚国家展开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仅仅在一个星期内就出动了包括林肯号航母编队在内的21艘舰只、80架军用飞机和1.4万人。此次救援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军因伊拉克战争而损耗的软实力,修补了他们在该地区各国民众中的恶劣形象,美军出人意料地在印尼的亚齐省受到灾区穆斯林民众的热烈欢迎便是证明。毫无疑问,上述效果的取得依靠的是美军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和有效的远程投放能力——强大的硬实力为软实力的提升和运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军事软实力能为硬实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甚至发挥倍增器的作用,而对军事软实力的破坏也将增加硬实力使用的成本和代价。军事软实力的恰当运用所形成的有利舆论环境和强大的威慑力,可有效地激发己方人员的士气,有效地提升战斗力,同时涣散敌方人员的信心和意志,保证军事硬实力的运用效果,甚至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通过电视、广播、传单、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对伊拉克中高级军官展开军事宣传和心理战,既渲染美军先进武器装备强大的杀伤威力,又为投诚人员许以优厚的经济酬劳,其结果是很多伊军指挥官放弃抵抗,解散队伍,最终形成美军如入无人之境,上演“沙漠大 飙车”的战争奇观。美军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其此后对于伊拉克的长期占领和不断曝光的虐待囚犯、滥杀平民、亵渎古兰经等等丑闻,极大损害了美军的形象,将其软实力消耗殆尽,不仅造成当地民众的仇视,而且在美国国内也广受争议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