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感性做人理性做事
18319000000020

第20章 思考集(3)

牧师满意地笑了起来,他一边给小儿子一美元,一边颇受启发地说:"有道理!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那么他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心灵沟通

倘若你想改变你的世界,首先就应该改变自己。当你抱着积极正确的心态去对待人生时,你的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势必会在你的面前低下头。积极正确的心理态度,离不开热情和活力。

无用之"道"

做父母的都盼望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要么成为万人敬畏的人类领袖,要么成为众星捧月的文体明星,要么成为叫人称羡的科学泰斗,对儿女的期望过高往往带来的失望越大,一旦发观子女并不是神童,就失望地指责他们无用。他们看起来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这种爱又以功利目的为前提,如果孩子不能给自己带来荣耀就冷淡他们。这说穿了,不是爱孩子而是爱自己。再说,他们把有用也理解得太狭隘了,能带来世俗的名利就有用,否则,就无用。于是,歧视残疾人和弱智儿童的事不断发生,献给那些"神童"的是甜蜜的笑容,留给那些"差等生"的则是冰一样的冷脸。

古代有一个名叫疏的畸形人,他的头缩进了肚脐底下,两个肩膀耸过了头顶,颈后的发髻朝向天,五脏的脉管突出了背脊,两条大腿和胸旁的肋骨几乎是平行的。他这样的人要是生在今天就可能成为弃儿,别说能获得爹妈的爱怜了。把他视为多余的肉瘤算是便宜了他,总之,他的"无用""就像他的畸形一样,一目了然。然而,他替人家缝衣服便足以养活自己,替人家卜卦算命足以养活十几口人。有一年政府大量的征兵要去打仗,许多身手矫健的青年被送到前线当了炮灰,疏却在征兵场大摇大摆地闲逛,谁也不来找他的麻烦。国家派人去远方做苦役,他的名字一次也没列上去,政府每年发放救济财物时,大家都忘不了他。他不光因为残疾保全了自己的身体,最后还真的发家致富了,比那些手脚长得是地方的人活得还潇洒。

奥地利现代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身体有先天性的残疾,为此他的青少年时代一直为自卑所困扰,后来他从自卑中崛起,创立了一种研究自卑的个体心理学,写出了《器官低劣研究》《超越自我》《理解人性》等心理学名著,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精神病学家。他不仅使我们得以理解残疾人的内心世界,也使我们加深了对人类自身的认识。

假如阿德勒没有残疾,他也许不可能创立自卑心理学,谁能说"无用"不会变为"大用"呢?

心灵沟通

我们不能决定命运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展它的宽度;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容貌,但我们可以展现真心的笑容。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是我们父母的尊重。认清自己,也许就能变"无用"为"有用",这才是人生的目的。

天堂与地狱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在半夜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他总是抱怨睡不着,因为有件事一直在纠缠着他:前段时间他认识了一个女朋友,他挺喜欢她,可是随着交往的深入,他心里反而不痛快了,原来他的女朋友在认识他之前,曾与另一个男朋友相处了六年。他正在考虑与她结婚,但越想越觉得受不了,越想越感到委屈:六年啊……

我知道这家伙把自己的思维逼进了一个死角,他也明知道是个死角,可还是不依不饶地要往里面撞,就像一只扑火的可怜的飞蛾,拼了命要在灯光那儿折腾。他知道这是自我折磨,但是他控制不了自己。他每天被这样的念头纠缠,不发疯才怪。

摆脱这种痛苦的途径完全取决于自己。人为什么会失去乐园?看了一本好书以后才有所领悟。书名叫《生命意味着什么》,是杰出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写。他说,我们的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加在这些事情上面的观念。他随后引用了弥尔顿《失乐园》中的一句名言:"意识本身可以把地狱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腾成地狱。"

那个深夜打电话给我的朋友,就是在自己意识的作怪之下,把天堂变成了地狱。本来,他找到了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女朋友,应该很快乐才对,他本该感谢命运给他的恩赐,但他偏不这样想,而是念念不忘她的过去。这无异于给自己的命运打了一个死结。如果不解脱开来,他永远得不到幸福。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这个世界充满了残缺。悟出这一点的往往不是我们所谓健全人,而是一些身有残疾者,比如,中国作家史铁生,从20岁左右就被"种"在了轮椅上。多年以前他就说过这么一句活: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每个人都是残疾入,因为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都有无法实现的愿望,所以都有残缺。还有,那个充满了人生智慧的心理大师阿德勒,他就是一个患过小儿麻痹的人,也是个残疾人。

想起了一个都知道的笑话,题目就叫《完美主义者》,说是一个人落水,被人救上来以后,他不为劫后余生丽庆幸快慰,却为丢失在水中的草帽叹息。完美主义者是跟快乐绝缘的。完美主义者,得到了一个好听的名词,却付出了惨重的心理代价。我真想对每一个人说:永远别渴望去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因为他们总是一心一意要把天堂变成地狱。

心灵沟通

人的观念,取决于他所处的历史生活环境,取决于他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修养。人的观念,有历史的、民族的、地域的差异,也有同等条件下个体的差异。观念不同,亦即人们的道德价值判断标准不同,当面对同一事物时,人们所取的态度也就不同。一味沉湎于过去的人,他失去的将是现在;面对挫折,怨天尤人的人,他会失去将来。既然"意识本身可以把地狱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腾成地狱",何不取一种积极向上的观念呢?

垃圾堆里的老板

有一位老板生意做得很成功,赚了很多钱。他力求效率,对员工很严格,甚至很苛刻。当员工犯错时,他常厉声责骂,丝毫不给员工留情面,因此公司里的员工对他都心存畏惧。

一次,老板和客人一起在家吃晚饭的时候,电话响了。老板接了电话,没讲几句就开始大声地责骂对方。原来是公司的一位经理向他报告没有接到一张订单,他听到这个消息自然是火冒三丈,骂这位经理办事不力,骂罢用力挂上电话。

接完电话,老板气冲冲地回到餐桌。他的母亲看到这情景便对他说:"你这样对待你的员工是不对的!你不要因为自己的生意做得很大就自认为了不起。你要知道,如果没有那些员工,你只不过是"垃圾堆里的老板",你自己好好想一想!"

说罢便放下碗筷,起身离开饭桌。老板听了母亲的话有些不知所措,他不知他母亲所说的"垃圾堆里的老板"是什么意思。

有一次连续假日,公司大放假,这位老板想到办公室去处理一些事情。他到了办公室后,发觉办公室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而且没有人清扫,显得有些零乱,和平日整洁明亮的情景大不相同。他想喝杯茶,却发觉自己连烧茶的大水壶也不会使用。开始工作之后,他发现一切是那么的不顺。他一会儿找不到相关文件,一会儿找不到档案,想发封信给客户也没有秘书帮他打字。结果忙了大半天,却几乎没有一件事做得成。这时他突然顿悟了母亲所说的"没有那些员工,你不过是"垃圾堆里的老板""这句话的含意。他此时才恍然大悟: "原来我生意之所以能够成功,大都是靠我的下属的辛勤工作换来的。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啊!没有了他们,我怎么会有今天的成就呢?我实在应该把他们看成是我的宝贝才对啊!"

这位老板自从体会了这个道理之后,他渐渐改变以往对待员工的严厉、苛薄,代之而起的是对员工的鼓励、信任,并加强员工的福利。员工们感受到老板明显地改变后,除了惊讶之外,为了回报老板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无不加倍努力,结果公司的业绩更上一层楼。

心灵沟通

记得有一个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即使浑身都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没有集体的力量大,所以做任何事情,善待人、团结人是获得力量支持的源泉。作为企业更是如此,没有员工,老板只是光棍司令,更谈不上企业的发展和做大做强。

少敲了一下门

他们在大学读书时曾经是一对恋人,后来因为一个现在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闹翻了。毕业后他们天各一方,各自走过了一条坎坷的人生旅途。他们的婚姻都不太美满,所以时时怀念年轻时的那段恋情。如今白发爬上了他们的额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又相聚了。

他问她:"那天晚上我来敲你的门,你为什么不开门?"

她说:"我在门后等你。"

"等我?等我干什么?"

"我要等你敲第10下才开门--可你只敲了9下。"

他们都为这事后悔了。她后悔自己过于执拗,她完全可以在他敲第9下的时候把门打开,或者在他离去时把他叫回来,这样她已经很有面子了。为什么非要坚持等那第l0下不可呢?

他呢,几十年之后如梦初醒:原来那扇门并没有关死呀!可他为什么不继续敲下去呢?只要多敲一下,一切就会完全不一样!

心灵沟通

如果你想让外面的那个人进来,就及时把门打开吧!如果你觉得门内的那个人是值得你去追求的,就执著地敲她的门吧,直到把门敲开,或直到确认那扇门是无法开启的。

人生有很多过失,有时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有时轻易放弃了不该放弃的。

现在、过去、未来

中文不像英文有那么多现在、过去、未来等时态的分别。在这一点上,中外有所不同。中外皆然的,则是对时间有些选择性的偏爱。在现在、过去、未来三种时间形态中,我们对过去和未来有些特别的情结。

过去的愉快或幸福,在时间的沉淀之下很容易突显,往往夸大其事。

过去的痛苦或悲哀,在时间的冲刷之下,很容易淡出,往往恍若云烟。

我们对过去,有一种往好处归纳的情结。

我们对未来,也有一种往好处演绎的情结。

对未来的机会或期待,很容易扩展其各种可能,往往异想天开。

对未来的危险或困难,很容易简化其各种关卡,往往自欺欺人。

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我们最不经心的,就是现在。

在归纳和演绎之间,我们最没有办法面对的,往往就是现在。

现在,一不小心就成了未来和过去之间的鸡肋。是未来还没有到来之前的过渡,是过去还在徘徊不去的余韵。

现在的美好,难比过去的回肠荡气,难比未来的令人雀跃。

现在的痛苦,总比过去的更为真实。总比未来的更为切身。当然有些人是另一种状况,过去的痛苦永远是一道道越来越深的创伤,未来的困难永远是一步步越来越恐怖的陷阱。这些人从另一个方向对时间做了大多取舍,结果是忘记了现在,轻忽了现在。

在工作的世界里,特别容易如此。尤其是做了一个中层主管之后,过去的挫折已在脑后,未来的挑战尚且遥远,只有现在的难题最是棘手;过去的成就可以信手拈来、琅琅上口,未来的机会可以纵横规划、大展宏图,只有现在的资源和任务,不大不小,难以施展。

对时间的这种偏爱,真是很大的偏差。如果真要有所偏爱,我们应该偏爱的是现在。

心灵沟通

再好的、再坏的过去,也已经过去了,和现在的我们无所相干;再好的、再坏的未来,也尚未到来,我们不必因而手舞足蹈或心惊胆战。

只有现在的快乐,是最需要体会的;只有现在的困难,是最需要解决的;只有现在的机会,是最可以掌握的;除了现在,我们别无所有。

当我们可以如此认识的时候,也就会发现:当现在流逝为过去的时候,我们可以增添多少美丽的回忆;当未来转化为现在的时候,我们可以兑现多少的机会。

哈德的遗憾

美国德克萨斯州有一个颇有名气的富翁名叫哈德,他在生意处于鼎盛时期离开了人世。他临终久久不闭眼睛,家人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他用尽了全身的力气说出了最后的一句话:"我好想开一次小提琴演奏会!"

哈德自幼酷爱拉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小提琴家。然而他一直默默无闻,家境也日渐窘迫,他再也无法忍受因贫穷而遭受的轻蔑,一狠心摔了小提琴,并发誓永不拉琴。他在获取财富的道路上成功了,然而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痴迷的小提琴,他内心常常感到失落的痛苦,最后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有人觉得哈德的遗憾没有道理,因为如果他坚持拉琴,结局很可能是一世穷困潦倒。然而,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遗憾,它道出了人生的一大悲哀。

什么是成功的人生、幸福的人生?答案可能因人而异、千差万别,但认准人生的目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与幸福。西晋文学家张翰说:"人生贵适志耳,富贵何为?"财富的积聚不等于幸福的增加,而心灵的扭曲却是痛苦的根源。陶渊明看不惯官场腐败,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田园,吟诗作赋,自甘清贫,自得其乐。他是成功的、幸福的。不然,中国的历史上就会多了一名庸庸碌碌、窝窝囊囊的小吏,少了许多光照千秋的文章。孔繁森献身边疆建设,把造福人民群众当成自己最大的幸福,虽然死后只留下几块钱,又有谁能说他不成功、不幸福呢?

心灵沟通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即便失败了也是值得的,因为奋斗过了,而奋斗本身已经体现了人生的价值。相反,放弃目标,为世俗和物欲所累,去做自己本不喜欢做的事,即便成功,也没有多大的人生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