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多党合作在四川·工商联卷
1829400000002

第2章 序言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

陈次昌

经过前后一年多时间的组织、采写、编撰工作,这部填补了四川省工商界60年来历史空白的《多党合作在四川·工商联卷》,终于摆在了我们面前。

从1952年至今,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四川省工商联自成立筹备处以来,已经走过了60年的风风雨雨和辉煌历程。四川省工商联(四川省商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四川省工商界组成的人民团体和民间商会,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是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

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1949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组织工商业联合会的指示》,为有效地组织工商界人士积极投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重庆、自贡、成都等各地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在接收、改组旧商会、旧工业会和改造旧同业公会的基础上,成立工商业联合会。

1952年1月四川省工商联成立筹备处,1953年6月26日正式成立。在此前后,全省各地均相继建立了市、县、区工商联,地方组织170多个,吸纳各类会员近10万名。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四川省工商联和各级地方组织在教育、推动私营工商业者遵守政府政策法令,反映会员的意见、要求,维护会员的正当权益,沟通会员与政府的联系,协助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支援抗美援朝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国家进入经济建设时期,工商联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推动私营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后,按照《工商业联合会组织通则》和《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章程》规定,协助政府做好清产核资和人事安排、利润分配以及对会员开展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分期分批举办工商界讲习班,推动会员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加强对会员的思想改造工作。经过学习和实践,工商联大大提高了会员的思想觉悟,涌现了大批先进工作者和先进生产者,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1966~1976年,因为“文化大革命”之故,四川省工商联和各级地方组织停止一切会务活动。

1978年后,党和政府重申并落实了工商业者政策,四川省工商联和各级地方组织逐步恢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四川省工商联把“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四化’”作为行动纲领,积极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推动和指导各级地方组织开展经济技术咨询、智力支边和工商专业培训,组织会员开展专题调研、参政议政、献计献策、对外联络,在促进我国港、澳、台和海外工商社团、工商界人士的友好往来,为经贸合作牵线搭桥,引进科技项目,开发新产品,交流经济信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91年7月,党中央作出了关于新时期工商联工作的重要指示,把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任务交给了工商联。全省各级工商联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中共四川省委的有关指示精神,坚持“团结、帮助、引导、教育”的方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由于我省各级工商联组织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统战部的支持帮助,工商联的组织结构调整和发展新会员、恢复和建立县级工商联组织工作进展顺利。

1993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工商联的作用,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四川省工商联同时挂牌“四川省商会”。

长期以来,在中共四川省委、省人大、省政府以及省政协等相关部门召开的会议上,省工商联多次就四川省的改革开放、廉政建设、脱贫奔小康、依法行政、依法治省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等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建言献策,反映社情民意和广大会员的意见、建议和要求;紧紧围绕改革开放、两个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等专题,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形成了一些有质量、有分量的调查报告和建议上报省委、省政府,受到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好评。

与此同时,全省各级工商联组织充分运用联络、信息、经济、法律、培训五大服务体系,鼓励广大工商界人士“听、跟、走”,引导广大非公有制代表人士“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努力参与光彩事业,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建设者。特别是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以及塑造川商新形象等活动中,工商联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永载史册的光彩人生和典型事例,创造了辉煌业绩!

60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回顾历史,令人自豪;面对现实,催人奋进;展望未来,充满再创辉煌的激情和信心。新时期,全省各级工商联组织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工商业者的光荣传统,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不辱使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做出新贡献,谱写新篇章!

2012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