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强在东北的激烈争夺
明治维新后,日本帝国主义作为一个新的竞争者,加入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激烈争夺,它是通过发动1894年甲午战争开始侵略中国的。日本的突然冒出给远东国际关系带来巨大冲击。一直梦想在远东获得最大殖民利益的沙俄是决不能忽视这个劲敌的。日俄成为两个竞争对手,在远东迎头相撞。
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和英国的积极支持分不开。在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资本主义迫切要求对外侵略扩张。英国看到日本可能成为它在远东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和反对沙俄的同盟者,因此有意扶植。英对日态度的转变,使日本推行扩张政策的顾忌大为减少,促使它加快了侵朝、侵华的步伐。日本经过多年的战争准备,在1894年7月25日,突然发动甲午战争,攻占朝鲜和中国辽东及山东威海卫等处,并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沙俄是老牌侵华国家,曾夺取大片中国领土。但在19世纪70—80年代,它把经营的重点放在欧洲。从90年代初开始,其战略注意力逐渐东移。沙俄开始对日本抱轻视态度,没有看清日本的力量和发展趋向,并默许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还希图从中得到某些好处。在外交上,1894年3月10日,沙俄驻日公使对日本外相陆奥宗光表示:“如果日本尊重朝鲜独立的话,沙俄对日本占领清政府领土没有异议。”在甲午战争期间,沙俄感到随着战争发展,有可能损害到本身的殖民利益,因此沙皇召开过几次御前会议,讨论行动方针。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积极干预之中日战争不符合俄国的利益。”“俄国此时采取行动为时尚嫌过早”。在外交上,沙俄做过几次对列强的试探后就保持沉默了。这时的日俄关系表面上是平静的。但在平静的背后,却潜藏着激烈的争夺。沙俄在赶修西伯利亚大铁路,企图改善争夺态势。日本在继续扩大势力范围。随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取胜而一跃登上远东国际舞台,日俄关系顿时紧张起来,开始了激烈的角逐。
日本战胜清朝,签订了《马关条约》,震动了东方,也震动了世界。中日战争的结果,对帝国主义列强来说,把中国大部分划为“势力范围,侵占中国的海军基地的时刻到来了”,列强之间在远东、太平洋的矛盾骤然激化。
对沙俄来说,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是不能接受的。日本割占辽东、侵占朝鲜就是侵占了它自认为的“势力范围”。沙皇政府的财政大臣维特认为,日本在南满取得立足点只不过是一个开端。日本靠着从中国得来的巨额赔款而增强实力,几年之后,日本天皇变成中国皇帝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沙俄联合法国和德国,向日本发出通牒,明确表示日本必须将辽东归还给清朝。
日本由于无力和三国对抗,面临着痛苦的抉择。日本当时考虑的方案是首相伊藤博文提出的三点设想:
(1)拒绝俄、法、德三国劝告;
(2)召开国际会议,辽东半岛问题在这次会议上解决;
(3)全面接受三国劝告。
日本政府无意按第三个方案办,不忍交出到手的脏物。对第一个方案,由于日本在战争中损失大,海军大部分力量在台湾,无力与三国对抗,所以倾向于第二方案。但由于英国不愿看到日本捞到更大的好处,对此很冷淡,国际调停实际上无法做到。日本政府权衡利弊只得放弃辽东,暂时低下头来。
日俄在远东的首次大冲突,标志着相互关系的转变,开始了为控制朝鲜和中国东北而激烈斗争的时期。日本认识到沙俄是其侵占朝中、实现其大陆政策的主要对手,从此以沙俄为假想敌手,积极进行战争准备。企图通过战争把沙俄赶出朝鲜和中国东北。
另一方面,在沙俄统治集团内,也改变了1895年前的旧殖民主义做法,而采取“新经济渗透政策”,加强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扩张。为此目的,1895年成立了华俄道胜银行,又决定在1893年开筑的西伯利亚铁路上加修支线,穿过中国境内,尽快到达海参崴。俄国如取得建筑这条铁路的租让权,就可加强对整个中国北部的经济渗透和政治影响。经过长期对清政府的威胁利诱后,沙俄达到了使中国提供租让权的目的。1896年9月8日中俄签订《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沙俄侵华势力大为增强。
沙俄这次侵华得手,大大刺激了日本。日本内阁认为:“这是俄国为了隐藏侵略满洲的企图,避免暴露俄国政府而采取以俄当事银行名义来实施占领满洲的政策。”对此,日本政府极为警惕。
但是,沙俄并未放慢侵略步伐。1897年下半年,为得到长期梦寐以求的获得不冻港的目的,在12月14日派舰队强驻旅顺。此后通过讹诈、利诱手段,在1898年3月27日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旅大租地条约》,割占了旅顺等港及周围地区,加强沙俄在远东的战略地位。
为了抗衡沙俄势力的膨胀,日本采取了加强军备、外交抗议及发挥经济优势排挤沙俄的对抗措施。并且首先在朝鲜排挤沙俄势力。甲午战争后日本以为打败了清朝就能占领朝鲜,但沙俄却乘机插进。1896年5月14日,日俄两国在汉城签订协定,日俄都得到了在朝鲜驻兵的权利。同年6月9日,日俄“莫斯科议定书”,又承认两个强国在朝鲜拥有同等的权利。沙皇政府开设俄鲜银行,向汉城派遣军事教官和财政顾问。沙俄在朝的影响一度甚至超过日本。但日本依靠英国的支持,发挥地利和商品价廉的优势,开始排挤沙俄势力。沙俄为平衡由于在中国东北取得旅大而倾斜的日俄关系,在日本重压下,从朝鲜逐步后退。1898年4月25日,日俄订立《西一罗森议定书》,沙俄首次承认日本在朝鲜经济发展中的所谓“特殊利害关系”。不过,日本并未能把沙俄势力从朝鲜全部赶走。
1900年,中国人民掀起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日俄都派出重兵,屠杀中国人民。日本派兵3万人参加八国联军,是派兵最多的帝国主义国家。沙俄一面参加八国联军,一面趁火打劫。在同年7月派大军侵入中国东北,9月占领了东北北部,10月初实际上已占领了整个东北。沙俄此举引起了英国、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的强烈不满,日本认为,沙俄侵占中国东北是对其扩张目标的沉重打击,和沙俄的关系已到了非用武力解决不可的地步。
就沙俄执行的远东政策来说,中国东北具有头等重要性,在朝鲜的利害是第二位的。与此相反,日本决策者认为,面对沙俄南进,朝鲜半岛对日本安全来讲,在战略上极为重要,必须确保,并可以此为基地,去争夺中国。但在如何实行上,日本政府分成三派:
(1)“满韩交换论”(沙俄占中国东北,日本占朝鲜)。这一派对在沙俄重压下统治朝鲜有危机感,主要鼓吹者是伊藤博文、井上馨、谷干城等人。
(2)“满韩交换”只能妥协一时,使事态根本解决除了从中国东北驱逐沙俄势力外,别无他法。为此,必须和日本有共同利害关系的国家合作,主张日英联盟。鼓吹者是山县有朋等人。
(3)在俄英关系中不偏不倚,与沙俄交涉和与英提携并举,先解决日俄悬案,再缔结日英同盟。这一派主要担心把和朝鲜无任何关系的英国引进来会引起混乱。实际上是怕英国乘机打进日本的势力范围。争论的结果,以武力打败沙俄的意见占了上风。为通过战争解决日俄冲突,重新划分势力范围,日本开始了积极寻求同盟者的活动。在外交上为发动战争争取最有利的国际环境。
这一时期的日俄关系充满着紧张、激烈的斗争,在远东许多问题上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争夺。日俄双方力量接近,但沙俄略占优势。因此,日本企图通过战争方法取胜。沙俄也毫不示弱,不断加强自己的战略地位和后方供应。但双方尚未作好战争准备。所以,这是大战前的准备阶段。
二、“日俄战争”和清政府的“局外中立”
19世纪后期,帝国主义在远东的争夺主要表现是英俄冲突。英国对沙俄在远东的扩张,一直想遏制之。因此,英国希望借日本之手削弱俄国,关闭沙俄通向大洋的出海口,把沙俄在东线的扩张堵住,逼它在西线和德国抗衡。美国也希望削弱俄国。当然,英美都不希望日本过分强大,希望利用日本的胜利来加强自己在远东的地位。但当时,英美都没有把日本看成一个危险的竞争者,所以大力支持它。而日本巧妙利用了英美和沙俄的矛盾,于1902年1月30日在伦敦缔结了《英日同盟》,这实际上是针对沙俄的军事同盟。根据这个条约,如果日俄交战,届时有第三国加入俄国一边,英国就将加入日本一边作战。这有助于在国际上孤立俄国,同时也大大地鼓励了日本对俄国发动战争的决心。对此,日本国内反应是一片狂热,据说由于为日英同盟干杯而使香槟酒的价钱涨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