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龙宫仙境: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
16874900000024

第24章 海洋神话与海洋趣事(5)

漂流瓶的使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它又是怎样被流传下来的呢?第一个使用漂流瓶跟踪海流的是一个名叫狄奥弗拉斯塔的希腊人,他认为,地中海中的海流大部分来自大西洋。为了证实这种想法,他想出了用漂流瓶验证海流的想法。他请希腊船长把一个密封的玻璃瓶扔进直布罗陀海峡只有13千米宽的狭窄水岬,这里是通向地中海西部的入口处。投放到海中的漂流瓶通过海峡向东漂去,流过了地中海,证明了狄奥弗拉斯塔的观点是正确的。

2000多年后的今天,漂流瓶的主要用途已不再是验证海流的流向了,而是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如果有一天,在海边漫步的你无意间拾到一个漂流瓶,那种喜悦与兴奋的心情将是无法形容的。

马可·波罗带给西方的美梦

1.马可·波罗的游记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的旅行家,出身于威尼斯商人家庭,其父亲和叔父是有地位的富商,一向在近东经商。1260年他们迁往伏尔加河流域蒙古帝国西部的拔都汗国经商,后又向东方旅行,1265年到达蒙古旁国夏都——上都(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与大汗忽必烈建立了友谊,并被任命为大汗特使,访问罗马教皇。1269年回到威尼斯,马可·波罗时年15岁。1271年波罗兄弟第二次旅行东方,马可·波罗随同启程。1272年上半年经土耳其东部,穿过伊朗北部,进入阿富汗国境,1年后离开阿富汗。攀登帕米尔高原,进入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走上丝绸之路。1275年再次抵达上都,向忽必烈大汗递交教皇的书信。在此后的16~17年中留在蒙古国,受到蒙古皇帝的尊敬和重用,经常派他出巡。到过中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许多名城。

1292年,蒙古国公主阔阔真下嫁给波斯的伊儿汗为王后,波罗一家奉命护送。由14艘桅帆船组成的出嫁船队,从当时天下第一大港泉州港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向目的地进发。经过2年2个月,船队终于到达波斯(今伊朗)呼罗州。马可·波罗完成护送使命之后,又继续西行,于1295年的冬天回到了阔别25年的故乡威尼斯。故乡亲友以为他们早已不在人世,马可·波罗成了当时的传奇人物。

1298年,威尼斯与热那亚发生战争,马可·波罗出资造了1艘战舰,并亲自担任舰长参加战斗。威尼斯舰队大败,马可·波罗被俘,关押到阴森的监狱。在狱中他对东方20多年的神奇生活很留恋,当时的另一囚犯作家鲁斯蒂恰诺根据他的口述,写成了《马可·波罗游记》,没想到这部书成了世界一大奇书,对沟通东西方文化和以后新航线的开辟均有巨大影响。也是13~14世纪的欧洲人认识东方世界最有价值的书,它整整影响了几代欧洲人对神秘东方的了解。欧洲的探险家枕边几乎都放着这部书。

《马可·波罗游记》对欧洲人的最大诱惑力便是书中将东方描绘成黄金遍地、珠宝成堆的神奇世界。这就刺激了几代航海探险家要探索通向东方世界的航线,成了他们寻找黄金遍地、珠宝成堆的神奇世界的强大动力。哥伦布是受这本书诱惑的第一位探险家。

因此,后来史学家在研究航海历史时,发现许多探险家都受《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尽管这部书在地理知识方面有许多错误,但它给了航海家们一种诱惑力,神秘东方成了欧洲探险家们争先恐后要见到的圣地。而神话般的东方世界,是马可·波罗描绘出来的,因此,他也成了刺激航海事业发展的有功之臣。

2.是否来华观点各异

《马可·波罗游记》中最大的疑点是“襄阳献炮说”和“扬州总管说”。

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写道:蒙古大军攻打军事重镇襄阳城,遭到强烈抵抗,因而久攻不下。马可·波罗便献计说:有一种武器,威力非凡,装置好后,便可向城上守军发射大石。蒙古军采用了他的建议,制造了这种“抛石机”,结果一举拿下了襄阳城。

这件事在中国的《元史》和波斯的《史集》中都有记载,但提议使用这种新式武器的不是马可,而是一位从波斯来的穆斯林亦思马因,此炮也因此而被称为“回回炮”。

我们到底该相信《元史》和《史集》呢,还是该相信《马可·波罗游记》呢?答案肯定是前者。

又据历史记载,攻襄阳城的时间是1273年,而马可·波罗到达中国的时间是1275年,他怎么可能提前两年向元朝献炮呢?游记的记载显然失实。

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还说,他曾接受大汗的任命,官位是总管,治理扬州3年,此事也不足为信。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注释家亨利·玉耳也说:“扬州居帝国中心,地位重要,而且纯为汉人城市,马可·波罗治此城3年,而不懂汉语,简直是不可能的。”而且,“其时马可·波罗不过23岁,到中国才两年,绝不可能出任这样高位的行政长官”。

再说,扬州为十二省城之一,是元朝的大都会,总管是级别很高的行政长官,任职3年,时间不可谓短,可是,在浩如烟海的元代史料及扬州方志中,却找不到一条有关马可·波罗的记载,这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元世祖二年规定:“以蒙古人任各路达鲁花赤(最高长官),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这个规定已经非常清楚,扬州总管的重任不可能落在马可·波罗这样一个外来洋人肩上。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人们还怀疑:

(1)马可·波罗在中国17年,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大都,他却把中国北方丰富多彩的景象,描写成白茫茫的一片,而且对蒙古皇帝的家谱也不甚了解,说得极不准确。

(2)中国极具特色的茶叶和汉字,雄伟壮丽的长城,还有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当时欧洲人并不了解,作为一本搜奇志异的旅游书,对此却只字不提,也实在叫人费解。

(3)对中国许多地名,马可·波罗都使用了波斯叫法。

因此,许多人认为,马可·波罗并没有到过中国,仅仅只到过中亚的伊斯兰国家,同许多曾到过中国的波斯商人和土耳其商人有过接触,或是看过波斯人的《导游手册》,等等。就凭借着这些道听途说的资料,他拼凑成了哗众取宠的《马可·波罗游记》。

可是,主张马可来过中国的学者也证据确凿。他们认为:

(1)对于中国的某些城市和建筑,马可·波罗有相当准确而细致的描绘。如元大都的兴建和建筑格局,卢沟桥的建筑工艺,杭州的城市管理和民风民俗,等等,如果不是亲见亲历,是绝不可能凭借道听途说写就的。

(2)《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了至元十九年三月发生的刺杀奸臣阿合马事件,如果他当时不是身在京城,他的描写就不可能如此翔实和逼真,而且和史实基本相符。

(3)虽说在史料中找不到马可·波罗来华的直接证据,但《永乐大典·站赤》条中,记载了至元二十七年八月尚书阿难答等人上书云:“今年三月奉旨,兀鲁、阿必失呵、火者,取道马八儿往阿鲁浑大王位下,同行一百六十人……”

此事在《元史》和波斯《史集》中也有记载。

原来,阿鲁浑王的王妃是蒙古皇族公主,去世时留下遗言,要大王仍娶蒙古皇族女子续弦。兀鲁、阿必失呵、火者三人,是阿鲁浑大王派来迎娶阔阔真公主的专使,马可·波罗等人在中国所办的最后一件大事就是护送公主赴波斯完婚,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得以顺道回国。

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也准确无误地记载道:“阿鲁浑大王为了履行王后的庄严遗言,特派三位精细谨慎的男爵,曰兀刺台(Ulatai)、曰阿卜思呵(Apusca)、曰火者(Goza),携带侍从甚盛,往大汗所,请赐故妃卜鲁汗之族女为阿鲁浑妃。”

马可·波罗叙述的婚嫁细节和三位使臣的名字,同中国、蒙古、波斯等史书记载的完全一致。这完全可以作为马可·波罗当时确在现场的铁证。可不可能是马可·波罗从《元史》等书中转录出来的呢?不可能。因为当时的他不可能看到这两种由后人编写、结集的史书。

以上两种主张各执己见,都持之有据,轻易否定任何一方都是不可能的,于是就有了第三种说法:

马可·波罗到了中国,但是只到过北方,而没有到过南方;他关于大都的描述准确而具体,而对于南方城市的描写非但没有细节,而且流于公式化。他在中国的17年,并没有像他说的那样地位很高,而只是一个向忽必烈提供欧洲故事的小人物,当然,他有可能从各种商人、旅行家、使臣口中听到各种小道消息。

但他确实参与了护送阔阔真公主赴波斯完婚,并因此而借道回国。

如果这种假说成立,那么,马可·波罗不远万里,历尽艰辛,毕竟到达了中国;而且是他,第一次向西方系统地介绍了东方,这是功不可没的。地理大发现的最大动力,就是寻找马可·波罗描绘的富裕的东方世界。

他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西方世界探索东方的先行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旅行家和探险家之一。

华人“鲁宾逊”

说起《鲁宾逊漂流记》,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但如果问大家被称为“华人鲁宾逊”的人是谁,你能说出他的名字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