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拯救海洋:海洋污染与环境保护
16873300000020

第20章 海洋的健康 我们的幸福(2)

要想对海洋石油污染进行综合治理,需要治理各个环节,如石油勘探、开采、运输、加工、储存、使用、污染治理另外,还要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使用石油。国家之间、国家内部不同生产部门科研院所之间应该密切合作,不断开发新技术,提高石油的生产和使用效率,对工业排放进行无害化处理,最终实现在环境治理中发展。另外,石油运输部门还要定期检查运输设备,严格实行油轮使用期限制度;在运输设备上逐渐淘汰单壳油轮,改用双壳油轮运输,尽量减少石油泄漏的可能性;加强石油运输压舱水排放处理前的石油净化处理;进一步研究海洋石油污染的处理方法、吸油材料和吸油技术无论如何,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地制宜,最终恢复污染海区的生态环境,为人类带来便利。

4. 加强国际合作,做好监测预警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所以整个地球就是一个“数字地球”。而海洋作为“数字地球”的一部分也需要加快数字化建设。其主要措施包括: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对海洋石油污染实行实时动态监控,建立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的油污防备和反应系统,加快海洋污染预警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在这一方面很多国家早已经着手,如美国新泽西环保局建立了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急响应系统、美国环境科学研究所开发了溢油和有毒物质应急系统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在全球进行“数字海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发展机遇,勇于面对挑战。当然,我国在海洋石油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学习他人的时候也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发我国的海洋石油污染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快我国“数字海洋”建设的步伐,及时、准确、可靠、全面地反映海洋石油污染的来源、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治理好我国的海洋石油污染,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最终服务于全人类。

吞噬油污的细菌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等国科学家就开始用细菌等微生物清除海洋油污。一种较为原始的方法是,首先将那些喜食石油烃类的细菌从众多种类的微生物中采用分离方法“聘请”出来,配以特殊美食——包括石油烃类的各种营养物,二者按一定配比混合后置于发酵罐内,并提供干净无杂菌的空气,在一定温度下让其大量繁衍子孙;然后将消化不同石油烃类的细菌混合起来,投放石油污染海域,同时补以氮、磷等营养物质。

如美国新生产的一种叫“佩特德兹”的物质就是由20种细菌混合而成,并具有良好的吞噬油污的效能。当代生物工程师们则采用现代遗传工程技术,通过质粒转移方法,把各种细菌不同功能的基因转移到一种细菌体内,便可培养出“高级石油降解细菌”。遗传学告诉我们,细菌降解石油烃的能力,主要由染色体遗传物质中的质粒即DNA所控制的,而且这种特性在细胞分裂繁殖时传递给子代细胞。世界上第一个从假单孢杆菌中发现能够降解樟脑、分解萘、水杨酸盐、辛烷、二甲苯等高分子有机物质粒的是美籍印度科学家卡克里巴蒂。他发现长期暴露在石油或其他烃类环境的微生物中,一部分细菌可意外地获得具有烃类同化酶编码的质粒,从而通过接合或转移而移植到另一种细菌体内。1976年,他又成功地将3个烃类质粒转移到同一株铜绿假单孢菌体内;紧接着,他又奇迹般地把固氮基因通过基因嫁接法植入这个细菌体内,从而获得了既可分解原油烃类、又能自行固氮的世上绝无仅有的“超级细菌”。

细菌清除油污的前景如何呢? 1989年,美国阿尔法环保公司首先使用石油降解细菌,成功地清除了溢入墨西哥湾的几百万加仑原油,实现了科学家们多年的夙愿。当“瓦尔迪兹”号超级油轮再次失事于阿拉斯加海后,美国环保局立即制定了物理治理与细菌治理相结合的消油行动方案,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效。针对20世纪最严重的海湾油污事件,据说美国政府已委托卡克里巴蒂组成一个微生物除污突击队,人们寄予厚望,因为同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相比,细菌除污具有兼除表面油膜和海底石油的特效。看来,把吞噬油污的超级细菌作为未来“清洁海洋”计划的一个重要生力军是不容怀疑的。

赤潮的预防

保护海洋资源环境,保证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维护人类的健康。避免和减少赤潮灾害,结合实际情况,对预防赤潮灾害采取相应的措施及对策。

1.控制污水入海量,防止海水富营养化

海水富营养化是形成赤潮的物质基础。携带大量无机物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入海是引起海域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我国沿海地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较发达。然而也导致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中。据统计,占全国面积不足5%的沿海地区每年向海洋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近70亿吨。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污水入海量还会增加。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向海洋超标排放。按照国家制定的海水标准和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对排放入海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要进行严格处理。

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向海洋超标排放,减轻海洋负载,提高海洋的自净能力,应采取如下措施:①实行排放总量和浓度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控制陆源污染物向海洋超标排放,特别要严格控制含大量有机物和富营养盐污水的入海量;②在工业集中和人口密集区域以及排放污水量大的工矿企业,建立污水处理装置,严格按污水排放标准向海洋排放;③克服污水集中向海洋排放,尤其是经较长时间干旱的纳污河流,在径流突然增大的情况下,采取分期分批排放,减少海水瞬时负荷量。

2.建立海洋环境监视网络,加强赤潮监视

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仅凭国家和有关部门力量,对海洋进行全面监视是很难做到。有必要把目前各主管海洋环境的单位,沿海广大居民,渔业捕捞船,海上生产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开展专业和群众相结合的海洋监视活动,扩大监视海洋的覆盖面,及时获取赤潮和与赤潮有密切关系的污染信息。监视网络组织部门可根据工作计划,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对赤潮进行全面监视。特别是赤潮多发区,近岸水域,海水养殖区和江河入海口水域要进行严密监视,及时获取赤潮信息。一旦发现赤潮和赤潮征兆,监视网络机构可及时通知有关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跟踪监视监测,提出治理措施,千方百计减少赤潮的危害。

3.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开展赤潮的预报服务

为使赤潮灾害控制在最小限度,减少损失,必须积极开展赤潮预报服务。众所周知,赤潮发生涉及生物、化学水文、气象以及海洋地质等众多因素。日前还没有较完善的预报模式适应于预报服务。因此,应加强赤潮预报模式的研究,了解赤潮的发生、发展和消衰机理。

为全面了解赤潮的发生机制,应该对海洋环境和生态进行全面监测,尤其是赤潮的多发区,海洋污染较严重的海域,要增加监测频率和密度。当有赤潮发生时,应对赤潮进行跟踪监视监测,及时获取资料。在获得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赤潮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分析,提出预报模式,开展赤潮预报服务。加强海洋环境和生态监测:一是为研究和预报赤潮的形成机制提供资料;二是为开展赤潮治理工作提供实时资料;三是以便更好地提出预防对策和措施。

4.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

调查资料表明,近几年赤潮多发生于沿岸排污口,海洋环境条件较差,潮流较弱,水体交换能力较弱的海区,而海洋环境状况的恶化,又是由于沿岸工业、海岸工程、盐业、养殖业和海洋油气开发等行业没有统筹安排,布局不合理造成的。为避免和减少赤潮灾害的发生,应开展海洋功能区规划工作,从全局出发,科学指导海洋开发和利用。对重点海域要作出开发规划,减少盲目性,做到积极保护,科学管理,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另外,海水养殖业应积极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加强养殖业的科学管理。控制养殖废水的排放。保持养殖水质处于良好状态。加强社会教育和宣传。赤潮一旦发生,其后果相当严重。因此,要经常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介,向全社会广泛开展关于赤潮的科普宣传,通过宣传教育,增强抗灾防灾的意识能力。同时也呼吁社会各方面在全面开发海洋的同时,高度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提高全民保护海洋的意识。只有保护好海洋,才能不断向海洋索取财富,反之,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日本治理海洋污染的启示

在世界各国中,日本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海洋污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当然,日本海洋环境治理与海洋环境保护经过了一段曲折的过程。20世纪50~60年代初的日本,将复兴经济摆在了优先位置。由于片面发展经济,环保意识薄弱,使得以工业集中的地区为中心,出现了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正常生活的海洋环境公害污染,成为污染问题渐露端倪的时期。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水俣病”“骨痛症”等。

以上述污染问题处理为契机,为保护大气、水质,日本政府于1958年制定了《公共水域水质保全法》和《工厂排污规制法》,正式拉开了日本全国性治理海洋污染的序幕。20世纪60~70年代,是日本经济飞速成长时期,也是污染问题日益显著化、社会化的时期,日本政府加大了海洋环境保护力度,特别重视海洋环境立法工作,强调通过依法治理海洋环境问题。在此期间,日本先后出台了《水质污染防治法》《海洋污染防治法》和《自然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环保法律,基本形成了海洋环境法规体系,为治理海洋问题打下了良好的法律基础。与此同时,日本还不断加强海洋环境管理体制,在特定事业所设立了“防治公害专职管理者”。

随着各项相关法令的制定、海洋环境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企业大规模环保设备投资等努力,海洋环境治理初见成效。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海洋污染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

今天的日本,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海水清澈,充分显示了保护工作的巨大成效。我们一起看看日本治理海洋污染采取的措施。

1.通过有效措施逐步解决

海洋环境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关键是要政策到位,措施有力。回顾日本海洋环境保护历程可以看到,日本在快速工业化过程中,没有充分注意到海洋环境污染问题,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果当时及早注意这一问题,代价会小得多。

日本政府在解决海洋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对于企业不能采取强制措施,要求企业达到什么标准,更不能直接下达治理指标,而是通过公布全社会污染控制总目标引导企业进行环保,同时通过市场行为,也就是能源价格等调控企业环保行为,减少海洋环境污染。海洋工业污染主要是工厂排放废气、废水、废渣等,解决措施主要是通过各种法律和经济措施解决,要求工厂减少排放,否则处以罚款,而对于工厂在海洋环保科研、设备方面的投入,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企业根据生产情况提出环保课题,并且由企业自己组织科研人员,包括院校、社会科研单位的人员研究解决。

同时,政府在市场上推出绿色环境标志制度,鼓励消费者购买环保产品,而没有绿色环境保护标志的产品,在市场上就得不到市民的认可。在日本,一个企业如果对环保无动于衷,消费者就不会满意,市场就会淘汰其产品。也就是说,环保不仅是政府的要求,也是市场的要求。

保护海洋从身边开始

用天然的、无公害的物品代替化学制品、家具和杀虫剂——按照美国环保署的说法,美国家庭中拥有的污染物是其他国家和地区家庭的2至5倍,究其原因是家庭清洁剂和杀虫剂用得比较多,且留有很多残余物。当前美国一年要用8000万磅的杀虫剂,大部分都会被排入河流以及渗入到地下水中,并通过河流进入海洋。因此可以购买那些无毒害的清洁产品和利用那些天然无害的可控的方法来消灭害虫。

通过这种“两头堵”的办法,政府与老百姓共同努力,迫使企业向环保方向努力,日本海洋污染在20世纪60~70年代逐步加以解决,到80年代已经基本得到有效控制。

今天,日本正在探寻适合海洋环保要求的未来企业之路,提出未来先进的企业要努力寻找减少使用资源、减轻海洋环境负担、开发新能源、增进生活幸福感的新的发展道路。企业要靠近资源地,利用当地资源组织生产,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形成企业新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说,未来先进的企业要在发展经济、节约资源与降低海洋环境负荷上达到新的平衡。这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为应对传统能源危机,日本大力加强氢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研究,努力实现21世纪以生物质能利用为基础的新发展,实现能源消费从地下化石能源向地上生物能源的转化,实现循环发展。

2.海洋环境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重视

日本解决海洋环境污染问题走过了两个明显的阶段,即从治理海洋工业污染入手,逐步向治理海洋全面污染方面转变。海洋环境问题解决越深入越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

而目前最主要的污染则是面广量大的生活污染,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日本环保官员认为,与局部性的海洋工业污染相比,日常生活造成的海洋污染治理的难度更大,并且具有持续增加的特点。

日本在解决海洋工业污染的过程中,注意充分利用消费者的市场约束能力,在全社会形成了“以使用绿色环保产品为荣”的消费理念,为海洋环境保护支付了必要的成本。

要真正解决生活污染这一难题,更需要广大消费者的积极配合与支持,民众的生活方式要向文明、有利于海洋环保的方向转变。今天在日本,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普通百姓的行为方式,这对于解决垃圾处理难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3.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日本在经济成长过程中解决海洋环境问题的经验教训值得我国认真借鉴。

(1)政府加强海洋环境规划研究。明确治理工作重点,分步骤分阶段,逐步加以解决。

(2)加强市场机制在治理海洋环境问题中的力度。海洋环境问题光靠政府提倡、惩处是不够的,关键是要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形成自觉的环保意识,使它们认识到不重视环保,产品就没有出路,企业就没有出路,从而形成内在的环保机制与内生的环保动力。可以通过能源价格、环保补贴等具体办法加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