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智慧背囊
16810600000068

第68章 微笑世界(6)

我曾是株君迁子

马金生

君迁子命也并非不成材,还可以解释为多才多艺,除可食用外,还可以作柿子树的砧木。

母亲从乡下给我邮来了一个包裹,我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包黑枣。拈起一颗放入嘴中,入口即化,甜美的味道从喉间直沁心脾。妻子也拈起一颗放入嘴中,高兴地问我:“这是什么东西?”我告诉她叫黑枣,古人把它称为“君迁子”。

吃着甜甜的黑枣,母亲的身影在眼前浮现。曾经,我是株君迁子。

我比堂哥晚出生两天。迷信的爷爷拿我们的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算命。先生对爷爷说:“大的是土命,房檐上的土;小的是木命,君迁子命。”爷爷问君迁子是什么,先生指了下院子里的黑枣树。黑枣树是柿子树的砧木,言外之意不成材。

回到家,爷爷对堂哥百般疼爱,对母亲则百般挑剔。母亲一怒之下,带我回了娘家。母亲坐完月子,父亲就赶回外地工作了。外婆已经去世,外公整年卧病在床,母亲抱着我伺候外公。受了多少苦,只有母亲自己清楚。

我出生不久,头上长满了疙瘩。郎中看了后说是“胎毒”,给了母亲一个土方。炎热的夏天,母亲熬了滚烫的花椒水,把我的头放在膝盖上,给我热敷。胎毒和花椒水顺着母亲的膝盖向下流。后来,我的胎毒消了。母亲的小腿上却起了大片的疙瘩。一到夏天就开始发痒,直到50多岁才减轻。

小时候的我不喜欢说话。一度曾有人认为我是哑巴。母亲不相信,耐心地教我,当我喊出“娘”这个字的时候,母亲哭了一晚上。过年时,我们去爷爷家。爷爷照旧疼爱堂哥,对我冷若冰霜。他对母亲说:“宝儿是房檐上的土,没人冒着危险去房檐上踩它,是富贵命。你那孩子是不成材的黑枣命。”母亲怒道:“你好好活着,我的孩子迟早要成材。”

在母亲的疼爱和督促下,我考上了大学,又读了研究生。堂哥因为爷爷的过度溺爱,最终在家沿袭了爷爷的命运,终日与黄土为伴。我并非贬低种田不好,只是觉得堂哥没有好好读书很可惜。

后来读书才知道,黑枣并非不成材,相反,它是一种良木。左思的《吴都赋》里有它,《古今注》《本草纲目》里也有它。司马光在《名苑》中还给了它牛奶柿的美誉。我对算命先生的话有了新的理解:房檐上的土也并非是富贵命。相反,还可以解释为苦命,因为一阵风就可以把它吹走开始漂泊:君迂子命也并非不成材,还可以解释为多才多艺,除可食用外,还可以作柿子树的砧木。

我很庆幸,在迷信盛行的农村,母亲一直坚信我能成材;我很庆幸,在我胎毒长满头的时候,母亲为我治好了它;我很庆幸,在我被人认为是哑巴的时候,母亲耐心地教我说话。

感谢母亲,在我曾经是株君迁子时,依然那么爱我。

(选自《中国教师报》)

心灵感悟

大学中,3月8日被学生们自定为“女生节”,以有别于“妇女节”,计算下来,中外和女性有关的节日还有一些,《孔雀东南飞》中,即有“初七及下九”,两个节日。

现在有人呼吁把孟子诞生日定为“母亲节”。可能是因为“孟母三迁”,善于教子,类似也可以把岳飞诞生日定为“母亲节”,不管是哪天,建立“母亲节”举双手赞成,再加上双脚。

你也是别人的一棵树

所以,要知道,自己是别人的一棵树,别人更是“别人”的一棵树。在此时刻,独善其身即可,不可兼济天下。

有个人一生碌碌无为,穷困潦倒。一天夜里,他实在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就来到一处悬崖边,准备跳崖自尽。

自尽前,他号啕大哭,细数自己遭遇的种种失败挫折。崖边岩石上生有一株低矮的树,听到这个人的种种经历,也不觉流下眼泪。人见树流泪,就问道:“看你流泪,难道也同我有相似的不幸吗?”

树说:“我怕是这世界上最苦命的树了。你看我,生在这岩石的缝隙之间,食无土壤,渴无水源,终年营养不足;环境恶劣,让我枝干不得伸展,形貌生得丑陋;根基浅薄,又使我风来欲坠,寒来欲僵。看我似坚强无比,其实我是生不如死呀!”

人不禁与树同病相怜,就对树说:“既然如此,为何还要苟活于世,不如随我一同赴死吧!”

树说:“我死倒是极其容易,但这崖边便再无其他的树了,所以不能死呀。”人不解。树接着说:“你看到我头上这个鸟巢没有?此巢为两只喜鹊所筑,一直以来,它们在这巢里栖息生活,繁衍后代。我要是不在了,那两只喜鹊可咋办呢?”

人听罢,忽有所悟,就从悬崖边退了回去。

(选自《北京纪事·纪实文摘》)

心灵感悟

一新闻中说,一人实在没有活下去的勇气,生活已经无望,便从9层楼上跳下,事有凑巧,正砸在一过路人身上,两人当场死亡。那过路人的妻子已经死亡10年,留下3个孩子,最大的16岁,最小的上五年级,自己依靠做搬运工养活一家子。

所以,要知道,自己是别人的一棵树,别人更是“别人”的一棵树。在此时刻,独善其身即可,不可兼济天下。

没有理由绝望

一哲

无论处境多么艰难,我们都没有理由绝望!马绍尔是美国雅丽服饰有限公司的总裁。在他家里浴室的镜子上,贴着一张纸,纸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我痛苦,我没有鞋。直到有一天上街我遇到一个人,他没有脚!

马绍尔为什么要把这样一张纸条贴在自己浴室的镜子上呢?马绍尔原本是一家服装厂的裁缝师,因为效益不好,工厂破产了,马绍尔也随之失业。妻子也和他离了婚,因为没有固定的职业,法官把他唯一的孩子也判给了妻子。那段日子,马绍尔的心情变得异常灰暗,在他看来,他的处境已经糟糕到了令他绝望的地步,他开始时常酗酒,天天猛烈地抽着劣质烟。

那天,马绍尔去领取政府颁发的救济金。走着走着,马绍尔突然看见一个没有腿的人迎面而来,那人坐在一个木制的装有轮子的小车床上,他两只手撑着一根木棒,沿街推进。脸上带着微笑,嘴里哼着小调,看起来他生活得十分快乐。“早,先生,天气很好,不是吗?”那人停在了马绍尔面前。“是的……天气不错。”马绍尔说,“对不起,先生,我挡着了你的路。”“不,我到了,这是我的酒吧,随时欢迎你的光临,我保证我的酒吧会令你满意。”那人指了指街道旁边的一所房子。马绍尔感到非常惊讶,在他的注视下,那人撑起手中的木棒,向那所房子走去。

看着那人的背影,马绍尔呆了:那个人他失去了双腿,却还能拥有自己的事业,活得那么开心,而我四肢健全,身体健康,却感觉生不如死!想到这些,马绍尔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狭隘,所有的痛苦简直就是无病呻吟。羞愧包围了他,他转过身昂首向前走去,他决定永远不再去领救济金了。

5年后,马绍尔有了自己的雅丽服饰公司和新的家庭,他在华盛顿买了一处大房子。搬进新房的第一天,马绍尔就在一张纸上写下这样的话:我痛苦,我没有鞋。直到有一天上街我遇到一个人,他没有脚!马绍尔把这张纸贴在了浴室的镜子上,每天早晨洗漱前,他总要读一遍,以提醒和鼓励自己:无论处境多么艰难,我们都没有理由绝望!

心灵感悟

(摘自《北方人》)

“耶稣受难”是《圣经》中很著名的故事,在“耶稣受难”后的第三日耶稣重生,由此形成西方的“复活节”,三天的坚持,绝望之后是转机。也许,成功与失败只在一念之间,在绝望之中看到希望,在黑暗之时望见星光,“再等待3天”,3天,仅仅是3天,就是不同的结果,不同的天地,也体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

回家过年:中华文明的神奇力量

杜平

数千年来,非凡的中华文明就是这么平凡地走过来的。它之所以历经风霜而屹立不倒,就是因为有一种不变的精神价值,它的名字就叫“回家过年”。

春节前夕,我的兄弟急匆匆从日本启程赶回中国过年,但在上海下飞机之后,便立即陷入了有家难归的困境。由于暴雪天气持续了几个星期,开往家乡的飞机、火车和长江客轮运输,要么被取消,要么是阻滞,要么是客满。在上海焦急地滞留了几天之后,他终于和几个同乡包租了一辆汽车,在冰天雪地中艰难跋涉了两天两夜,终于在年夜团圆饭之前回到心急如焚的亲人身边。

过去几个星期里,这样的故事在中国何止千百万。一场罕见的自然灾害使原本就超繁忙、超负荷的“春运”陷入混乱,无数在外乡工作的人们为了回家过年,日夜坚守在机场和火车站,哪怕是风餐露宿,也决不轻言放弃。值得庆幸的是,大年除夕之前,滞留在广州火车站多达80万名的旅客终于踏上了归乡之路,其他交通枢纽也都基本恢复正常。

华人的文化基因使然。既然返乡之途如此艰辛,为什么中国人还是要回家过年不可?不只在中国,在其他华人社会,包括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多数华人大概都无需思考为什么必须要回家过年的理由。很多读者大概都会记得儿提时代过年时的情形,大人们总是说,辛苦了一整年,就是为了这顿年夜饭!事实上,年夜饭只是形式,家庭团圆才是真实。尽管今天的生活远非往昔所比,但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人们还是要不辞辛苦地“为这顿年夜饭”而忙忙碌碌。

每当从电视上看到中国各地回家过年的人潮,很多人也许会在内心深处生起一股感动的暖流。这种奇特的景象只有中国才有,但在海外华人社会,不同规模的过年返乡潮也同样存在。由此往上追溯千百年,无论是太平盛世,还是遭遇内乱、饥荒和外敌入侵,这个传统不仅亘古未变,生生不息,而且还随着华人的脚步远涉重洋,植根于四方。这究竟是为什么?

过去几天里,中国网络媒体上就此有不少讨论。凤凰网评论频道的编辑在一篇文章里这么说:“为什么我们不辞辛苦,不惜代价,一定要在除夕之前赶回老家?我们要回家,因为家有亲人倚门望归,老父母年岁已高;夫妻两地分居已久;孩子已经快忘了父母的模样。我们要回家,因为朋友天各一方,只有在春节方能一聚,把酒言欢,互叙往事。我们要回家,因为生于斯,长于斯,那田间的小道,门前的溪流,那块土地才是我们心中真正的家园……”

对于中国上亿计的异乡游子而言,这种充满感情的表述无疑就是他们最真切的心声。而不少人也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是华人的文化基因使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若干年,海内外很多人都对中国能否顶住西方文化的冲击、能否保持优良的传统价值观而忧心忡忡,不少人甚至对青年人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而嗤之以鼻。但事实上,我所认识的中国青年人,包括所谓“80后”和“90后”出生的一代人,并非像人们所指责的那样没有头脑地盲目崇外。就在春节前夕,在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地工作的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时髦青年,都纷纷在电邮里告知要赶回家乡陪父母过年。在他们当中,也许有很多人确实喜欢过西方的节日,但归根结底,那只不过是一时的凑热闹、一时的赶时髦,而回家过年才是“心中真正的家园”。

不可否认,这次特大暴雪凸显了中国某些方面有待改进之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以十分特殊的方式,展现了中华文化中令人敬佩不已和感动不已的精神力量。人们过去只知道那些离乡背井的庞大打工族,是支撑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脊梁;而现在,我们又再次发现,这个庞大的群体同样默默承载着千年古老文明,无怨无悔地迎风踏雪前行。他们可能并不理会文人学者们所津津乐道的什么“价值观”,但对回家过年却是如此执著,如此义无反顾。原来,他们才是传统价值观的真正坚守者和履行者。

中国作家冯骥才曾经抱怨说:“由于忽视了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节日被人为地淡化。没有年意了!没有年味了!恐怕这是当代中国人一种很深的失落,一种文化的失落。”这种感慨体现了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之心,无可厚非。但是,坦白地说,从过去的经验看,类似的担忧往往都被证明是过虑了。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精神价值?只要看看那汹涌澎湃的返乡人潮,看看那焦急的表情和渴望的眼神,还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毅力,任何人都应该意识到,所谓的文化绝非是一堆虚无缥缈的理论和时髦的概念。真正的文化其实就蕴藏在看似没有文化、但却脚踏实地走着自己道路的平凡人群中。只要每年这个时候还有很多人想着回家过年,其他人就没有理由无视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价值的存在,就没有理由顾影自怜地徒自哀叹说,当代中国缺乏这种精神、缺乏那种价值。

难道不是么?数千年来,非凡的中华文明就是这么平凡地走过来的。它之所以历经风霜而屹立不倒,就是因为有一种不变的精神价值,它的名字就叫“回家过年”。

(摘自《联合早报》)

心灵感悟

每年的春运是世界上最忙碌的人口迁徙,人群的洪流在中国大地穿梭,形成一个独特的人文景观。为买一张票星夜排队,为挤上列车几天等待在车站广场,甚至惊动国家领导人过问。即使再艰难,人们还是坚持像候鸟一样本能地穿梭。

这是流动中的中国,这是前进中的中国,这是急流中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