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外帝王未解之谜
16795600000043

第43章 中国篇(21)

《烬余录》称,赵匡义很喜爱已归降的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费氏。孟昶死后,花蕊夫人被宋太祖赵匡胤纳为自己的妃子,而且特别宠爱。赵匡胤因病卧床,深更半夜时赵匡义胆大妄为,以为宋太祖已熟睡,便乘机调戏花蕊夫人,可没想到太祖惊醒,要用玉斧砍他,等到皇后、太子赶到之时,赵匡胤已经只剩一口气了。赵匡义乘机逃回自己的王府,第二天太祖赵匡胤就升天了。

由此可知,赵匡义趁夜黑无人,赵匡胤昏睡不醒的时候调戏他觊觎已久的花蕊夫人,谁知赵匡胤突然醒来发觉了,也许是他盛怒之下欲砍赵匡义,可是因为病体虚弱,体力不足,未砍中赵匡义。赵匡义觉得自己只有死路一条,不管用何种方式都不能取得其兄的原谅与宽恕了,预料到自己将会死得很惨,于是一狠心便杀死了自己的同胞兄弟,然后慌忙逃回府中。宋太祖赵匡胤是病怒交加而死,还是他弟弟杀死的呢,谁也不知其详。不过十分清楚的是,赵匡胤之死与其弟赵匡义当夜在皇宫内院的行为有一定的关系。

对于这个疑案,也有一些人为赵匡义开脱罪责,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记道:“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见医官贾德玄坐于府门……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人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俱进至寝殿。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从这一记载来看,宋太祖赵匡胤逝世时,他弟弟赵光义并不知晓,也没在宫中待过,似乎可以洗去“烛影斧声”的嫌疑了。

但是,从赵匡义继帝位后,赵匡胤的长子德昭于公元979年被迫自杀,次子德芳又于公元981年无故而死来看,宋太宗赵匡义还是摆脱不了“烛光斧影”、“戕兄夺位”的嫌疑。

作为一代明君,史家众说不一,其中最有说服力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这段由他弟弟赵匡义谋杀之说,没有更为真实的史据,因此赵匡胤的死成为了历史上一大疑案。

宋太宗赵光义

赵光义:976年-997年在位,原名赵匡义、赵炅,赵匡胤之弟,性格沉谋英断。太祖死后即位,在位22年,武略稍逊,文治英明,国势强盛。统一中原,北伐契丹;鼓励开荒,兴修水利;勤干政务,关心民生;完善科举,编撰典籍。在位期间两次北伐均告失败,社会各阶层贫富开始加剧。后因箭伤屡发而死,终年59岁,死后葬于永熙陵(今河南巩县西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庙号太宗。

太宗登基和“金匮之盟”之谜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正史认为光义乃合法继位,是奉太后“金匮遗诏”之命行事。

但后来有人对“金匮之盟”一事提出质疑,使得这一事件变得扑朔迷离。

“金匮之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传说,说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临终之前嘱咐自己的儿子: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大宋江山,千万不能让小孩子继承皇位。

如果赵匡胤去世时儿子还小,就要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如果赵光义去世时儿子小,就要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美。理由是小孩子斗不过狡猾的大臣。要接受后周小皇帝柴宗训被赵匡胤这样的大臣夺了皇位的教训。这个故事之所以流传甚广,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主意体现了杜老太后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二是宋朝的史书里记载很多,反复渲染。

《宋史》有好几处提到“金匮之盟”事,《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建隆二年(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召宰相赵普入宫。太后问太祖:‘你知道自己是怎样得天下的吗?’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背也。’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普于纸尾写‘臣普书’。藏于金匮(同柜),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之。”

在司马光《涑水纪闻》、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著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历史上人们虽然相信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但却找不到盟约的原文。一千多年来,没有人怀疑“金匮之盟”的真实性,这一盟约就成了宋太祖坦荡无私的例证。直到清代,古文学家恽敬对盟约内容提出疑问。

20世纪40年代初张荫麟曾作《宋太宗继统考实》,后收入《张荫麟先生文集》,认为“金匮之盟”是赵普伪造的,全盘否定此事。除此之外,邓广铭、吴天墀、李裕民、顾吉辰、王瑞来等学者也持同种观点,怀疑它的真实性或断定“金匮之盟”的伪造性。其理由大致如张荫麟所言,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病重时,宋太祖只有34岁,正值年轻力壮之时,赵光义才23岁,而太祖长子德昭也已经14岁。当时太祖身体健康,没有短寿夭折之象,即使太祖只能再活20年,那时,长子德昭已30多岁,怎么会有幼主之说?杜太后凭什么猜测太祖早死、幼子继位,而宋朝重蹈五代的覆辙呢?实在没有道理!如果确如太后所预料宋太祖中年夭折,人们还可以推测,也许杜太后凭经验或灵感有超前的洞察力,尚可勉强解释。但是,太祖活了50来岁,并没有早逝而面临幼子主政的局面。如果真有遗诏,太祖临终前应该命人打开金匮,就算是突然死亡,皇后也应该知道此事,掌管金匮的宫人同样也知道此事,为什么要等到太祖死后六年才由赵普揭露出来呢?即使公布遗诏,赵光义应该把全文都公布出来,因为这是他合法继位的有力证据,但实际留下来的却仅是一个大概的内容,而且内容还不完全一致。更何况,太宗并未遵守遗诏办事,传位给他的弟弟,而是传位给他自己的儿子。

但对“金匮之盟”持肯定观点的学者们提出了相反的证据。关于立此盟约的条件,持肯定论者认为它符合常理。杜太后亲身经历过五代,这是一个王朝更替频繁的特殊时期,五代君主十三人,在位超过十年绝无仅有,有七人死于非命,杜太后凭什么否认宋太祖可以摆脱“宿命”,而不像周世宗英年早逝、最终幼主执政失国而终呢?杜太后在赵匡胤刚当上皇帝时说出了“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忧也”这一段话。

杜太后认为刚刚建国,根基未稳,随时有可能成为短命的“第六代”。尽管当时太祖正值壮年,但政治变化无常,哪里知道宋太祖不会暴死?哪里知道宋太祖不会被人杀掉?假如真的发生了,十多岁的德昭显然是不足以应付。

而拥有丰富政治经验的赵光义,应是理想的继承人。

“金匮之盟”疑案属于皇家禁宫疑案,否定也好,肯定也好,都是根据当时历史事实、政治背景所作出的判断。比较双方的观点,其资料和解释、推断均偏向于对己方所持观点有利的一边,因此越争论疑点越多。

宋太宗大开杀戒之谜

宋太宗赵光义原名赵匡义,兄弟三人,兄即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弟乃赵匡美。在陈桥驿兵变中,赵匡胤为元帅,赵光义年纪尚轻为少将军。北宋建立后,赵匡义被任命为殿前都虞侯(殿前司里的总帅叫都点检,两个副都点检下面那个位置即殿前都虞侯),后又被封为晋王。赵匡胤即位后为了避讳,赵匡义和赵匡美将名字改为赵光义和赵光美。赵光义登基后,赵光美的名字又被改为赵廷美。

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六月,也就是赵匡胤称帝的第七个年头,攻下后蜀国,俘虏后蜀国主孟昶携及其母李氏、慧妃花蕊夫人等。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同时喜欢上了花蕊夫人,都想把她纳为已有。孟昶死后,赵光义以为没有了阻碍,可是正当赵光义在为花蕊夫人安排的庭院中焦急等待时,消息传来,花蕊夫人已被赵匡胤安排在了延庆官。听到这一噩耗,赵光义先是后悔,后悔为什么不早一点把花蕊夫人接来,随后又是狂躁和愠怒,怒的是自己精心安排好的一切,竟然被皇兄抢了先机!他知道这女人一旦进了后宫,就难得一见了。

这天,正当赵匡胤为攻打北汉而有了初步的总体方案,又接到李煜递上奏章,请求和眷属团聚。赵匡胤之所以把周飞琼与李煜分开安置,一方面是出于对李煜拒不投降的惩罚,另一方面尚有消闲解闷之需,他听说江南女子大都天生丽质,既精丝竹,又善歌艺。时至今日,还不曾领略这周飞琼何以能把那个风流国君迷得六神无主,不顾江山娇美人。于是差人唤周飞琼等人献舞。

这个周飞琼就是周后娥皇的妹妹。正当周飞琼等南国女子跳着南唐独有的金莲之舞时,赵光义求见。赵匡胤说:“晋王来得正好,与朕同赏歌舞。”赵光义非常高兴,他对周飞琼的美艳和歌舞技艺早有耳闻,李煜一行到汴京后,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设法将周飞琼弄到手,谁料赵匡胤总是胜自己一筹,还没等自己缓过神来,赵匡胤已经把李煜的嫔妃一个不留地全接进了宜香苑,这使赵光义大为懊丧,不过这一回他用的心思可真不少,考虑得也颇为缜密,绝不会再延误时机!

一阵轻歌曼舞之后,赵匡胤命周飞琼等人退去。赵光义对赵匡胤禀说了两件事,这第一件事是攻打北汉建议赵匡胤御驾亲征,以鼓士气,威慑敌国,并愿与皇兄各监一路,会师太原。第二件事劝其以江山社稷为重,不要被女色所惑。对于李煜带来的这些南国女子,不如请个高僧给她们讲说佛法,以荡涤其心秽,免得再度极尽其媚,节外生枝。赵光义禀的第一件事,赵匡胤也曾考虑过,自北宋建立以来,先后收复了荆南(高继冲)、湖南(周保权),平定了西蜀(孟昶)、南汉(刘鋹)、进而攻下了南唐(李煜),至于北汉这个堡垒,赵匡胤倒也有心亲率众将,一举拿下北汉这块硬骨头。关于让周飞琼等十几个女人接受佛法教育,赵匡胤也没有反对。

赵光义对自己的计划很是得意,这不仅使李煜不能再占有周飞琼,就是皇帝纳幸也不能无视佛门戒规。把周飞琼置于此,接下来便是等待时机了。

花蕊夫人巧留遗言,赵匡胤破玄机崩逝

花蕊夫人入后宫十多年来,很少得到这里人的关爱,甚至不少大臣都认为她在宫中受宠大不应该,尽管赵匡胤为了她把皇后和晋王都得罪了。但他日理万机,又能有多少时间来填补自己的精神需求呢?赵匡胤对她的宠爱是她活着的理由吗?不管怎么说,花蕊夫人听说赵匡胤将要御驾亲征去讨河东,不由产生了丝丝的惶恐。赵匡胤让赵光义留守京城监国事,赵光义心中乃是一阵狂喜,虽然他一再表示要随驾出征,但那不过是鼓动赵匡胤亲征而已,自己并没有真想出京参战的念头。如今这样部署,终于有机会接近自己心爱的女人了。

赵匡胤亲征已经一个多月了,正如赵光义预料的那样,此战必久,没有速胜的可能。不过赵光义绝不会为赵匡胤久战不归而感到着急。这段时间里,他或是东巡西走,或是宣召大臣,俨然一副国君的姿态。除此之外,他自然也时时惦记着令他垂涎已久的后宫里的女人们。

他先是到了宋皇后的宫中,一番试探撩拨之后,谁想宋皇后对他的一片“痴心”并不领情。他对宋皇后的欲火燃了也不止三年五载,偶尔寻机见上一面,也不能“有所作为”,只能望人兴叹。再说那个周飞琼是铁了心地想李煜,一点余地都没有。还有那个花蕊夫人,这些年来自己为她受了多少煎熬和折磨。目前是拥有她的好机会,不能再像当初那样比皇兄迟了一步,但此刻,站在花蕊夫人的宫门前,赵光义三回五折,如热锅上的蚂蚁。因为他猜不出这个花蕊夫人对自己的出现会作何反映。此外还有一件令他更为不快的事,那就是大臣们在传说有些人劝皇帝早立太子。眼看着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渐渐长大成人,自己做皇帝的可能性是一天比一天小了。他见了花蕊夫人先是一番寒暄问候,接下来便是接近于调戏的话语:“贵妃想不到本王会来吧?”“臣妾料到晋王会来的,臣妾有句话想问晋王,已经等了好几年了,今天皇上不在宫里,晋王总算来了。”

花蕊夫人说道。赵光义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激动地说:

“贵妃想问什么?”“孟昶是怎么死的?”花蕊夫人厉声问道。赵光义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将话题转向了诗文,问花蕊夫人能否赋诗一首,花蕊夫人沉思片刻,走近案前,挥毫而出:“宠光无限妾深知,恩义如天忍笑痴。隆杀贵贱从远来,厚我惟余一首诗。”赵光义对此诗一知半解,大概懂得是感激皇恩的意思。花蕊夫人心里明白,赵光义到此一非问安,二非赏诗,只不过想拥有自己罢了。赵光义走到花蕊夫人身边,伸手想搂抱,花蕊夫人哪里肯从,顺手抽出早已预备好的剪刀向赵光义刺去……亲手杀了花蕊夫人,这是赵光义进宫前没有想到也是他绝不想看到的。一位无辜的红颜女子,就这样毙命于强权者的掌下。皇兄赵匡胤讨伐北汉御驾亲征,留守京城的他却干了这等见不得人的卑鄙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