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文化博览(第二册)
16698800000028

第28章 人类走向宇航时代(2)

无孔不入的太空间谍——侦察卫星

所谓侦察卫星,就是利用侦察设备,在180千米到36000千米高的地球轨道上实行侦察的卫星。它利用光电遥感器或无线电接收机做侦察设备来搜集地面、海洋或空中目标的情报。

侦察卫星通过无线电的传输方式,将信息传送回地面,由胶卷、磁带等记录并储存于返回舱内。卫星侦察的优点是侦察面积大、范围广、速度快,可定期或连续监视一个地区而不受地理条件限制,获取其他手段难以获得的情报。

卫星侦察的种类很多,包括照相侦察、电子监视、海洋监视、核爆炸探测和导弹预警等。

未来卫星的发展方向——纳米卫星纳米卫星是以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微型机电一体化系统和专用集成微型仪器为基础的一种全新概念的卫星,重量可降到0.1千克以下。

借助高科技,常规卫星上的很多部件都有可能做得很小,并集成在半导体基片上,构成纳米卫星的基本组成部分或分系统。

将这些微小的卫星基本组成部分或分系统在太空中的不同轨道上以一定方式排列组合,通过遥测遥控的方法使其互相连接,形成有内在紧密联系的星座,就可具有常规卫星的完整的功能。目前,纳米卫星仍停留在概念阶段,但是,它的一些设计思想和关键技术可能对现有的航天器技术起到补充和加强的作用。

航天飞机——飞向太空的航班

航天飞机是往返于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运送人员和货物的飞行器,它是继火箭之后的又一种新型空间运载工具。航天飞机不仅有效载荷更大,而且飞行时非常灵活,能够随时变换多种不同的轨道,甚至可以在太空中向其他行星发射航天器。航天飞机可以重复使用,对于耗资巨大的航天事业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

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1969年4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提出建造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航天飞机。它由轨道器、货舱、发动机、助推器、外贮箱组成,外贮箱是航天飞机中唯一不可回收的部件。

1972年,美国政府正式批准了航天飞机的研制计划。

1977年,波音747飞机驮着创业号航天飞机轨道器进行了首次载人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

1981年,世界上第一架实用化的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终于建造完成。这架集火箭、卫星和飞机的技术特点于一身的新型多功能航天飞行器总长56米,翼展24米,起飞重量2040吨,最大有效载荷29.5吨,每次飞行最多可载8名宇航员,飞行时间7至30天,轨道器可重复使用100次。

同年4月12目,哥伦比亚号首次试飞成功,并实现了近地轨道的空间飞行,成为人类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未来空间战场上的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在军事上的运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它不仅可以发射、回收和维修卫星,还能截获和破坏敌方卫星,并加以改装,使其为己方服务。如果在航天飞机上携带大型的侦查和照相设备,还可以完成像观测和追踪导弹飞行、监视潜艇、发射导弹之类的特殊任务航天飞机还能在宇宙空间设置雷达等先进的电子设备,这不仅能对导弹、飞机进行跟踪,连海上的舰艇和地面上的坦克等活动目标也难逃它的监视。

在未来空间战场上,如果将粒子束武器、激光武器用在航天飞机上,它将不仅能击毁敌方的卫星和飞船,还能有效阻截对方飞行中的导弹,甚至使其转向进攻敌人。

宇宙飞船的建造

宇宙飞船又称载人飞船,是一种运送航天员到达太空并安全返回地球的一次性航天器,它以多级火箭作为动力工具,不仅可以做往返于地面与空间站之间的“渡船”,还能与空间站或其他航天器对接后进行联合飞行。宇宙飞船被用于对地观测、航天员出舱作业、生物学研究等多种科学研究和各项航天技术试验,它能基本保证航天员在太空短期生活并进行一定的工作。它的运行时间一般是几天到半个月,通常供2到3名航天员乘坐,可以说是载人航天的大动脉。

第一艘宇宙飞船

20世纪50年代,苏联政府拨出大量资金作为宇宙飞船的研制经费,经过科学家们的努力,人类历史上的第一艘宇宙飞船——东方1号诞生了。

1961年4月12日,东方1号宇宙飞船,载着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在外层空间绕地球一圈,飞行了1小时48分钟。东方1号的成功航行意味着人类已经可以飞出地球,在宇宙空间中航行了。

宇宙飞船的庐山真面目

截至目前,人类研制出的宇宙飞船大概有三种结构,即一舱式、两舱式和三舱式。一舱式飞船只有航天员的座舱。两舱式飞船由座舱和提供动力、电源、氧气和水的服务舱组成,改善了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最复杂的就是三舱式飞船。它是在两舱式飞船基础上,或增加一个轨道舱,作为活动空间、空间站科学试验场所等,如苏联“联盟”系列飞船;或增加一个登月舱,用于在月面着陆和离开月面,如美国阿波罗号飞船。

中国的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它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是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 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航天员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神舟六号有许多特点,它的座舱控制能力相当高,轨道舱功能也进行了改进,返回舱中航天员的座椅具备着陆缓冲功能,在反推火箭发生故障时依然能够保证航天员安全。

空间站的设想

空间站是能载人进行长期宇宙飞行的航天器,又称航天站或轨道站。它为人们在太空长期居住、开展航天活动、开发太空资源提供了场所。

第一个空间站

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是由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的,1971年4月19日发射成功。这是一座单体式的空间站,由轨道舱、服务舱和对接舱组成,呈不同规格的圆柱形,总长约12.5米,最大直径4米,总重约18.5吨它在约200多千米高的轨道上运行,站上装有各种照相摄影设备和科学实验设备。礼炮1号空间站在太空运行6个月,完成使命后,于同年10月11日在太平洋上空坠毁。

和平号空间站

和平号空间站是苏联研制的第三代空间站,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多舱、在太空存在时间最长(15年)、创造世界航天纪录最多、宇航员国籍最多的空间站,同时也是灾难最多的空间站。

1986年2月,和平号空间站核心舱发射,其后边使用边扩展,直到1996年4月,最后一个舱段才完成组装。它总重116吨、总容积470立方米。作为一个基本舱,它可与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等组成一个大型轨道联合体。由于资金缺乏、维护欠佳,和平号事故不断。2001年3月,和平号空间站在人工控制下进入地球大气层自毁。

国际空间站

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首先提出,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建造迄今为止最大的载人空间站。1993年,国际空间站完成设计并着手建造。

该空间站由美国、俄罗斯等16个国家参与研制,设计寿命10至15年,总质量约423吨,长108米、宽88米,运行轨道高度为397千米,可载6人。其主要结构是居住舱、服务舱、功能货舱、多个实验舱、3个节点舱、能源系统、太阳能电池帆板和移动服务系统。空间站的组成部分现已陆续发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