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文化博览(第二册)
16698800000024

第24章 西方文明的产生(23)

魔幻现实主义

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拉丁美洲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魔幻现实主义一词,是德国文艺家弗朗茨·罗于1925年提出的。这个流派的作品借用古老神话民间传说,将拉美现实政治社会变成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因而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这种文学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拉丁美洲各国政局长期动荡,人民处在独裁统治下,只得采取隐喻虚幻的嘲讽手法抨击社会的黑暗;另一方面又继承印第安古典文学传统,熔古典神话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于一炉,以“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为创作原则。为了取得“魔幻”的效果,他们采用了象征寓意、联想暗示、高度夸张、人鬼不分、时序颠倒、现实与梦幻交织等手法,使得作品情节荒诞离奇,跌宕起伏,充满人物的对话、回忆和独白,这种小说所要表现的,不是魔幻而是现实,是通过魔幻境界的折射,间接地反映严酷的现实生活。它或是通过鬼魂出现以暴露大庄园主的凶狠残酷,或是借神灵来鞭笞罪恶的社会现实,或以无限夸张的情节来嘲讽暴君的穷奢极欲、昏聩无能,或描写巫术来揶揄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大都具有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由于这种文学作品既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又有离奇引人的情节,另外加上文字的口语化,所以深受读者欢迎,并对其他地区的文学创作发生了巨大影响。这个流派的著名作家有: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墨西哥的鲁尔弗和富恩特斯,智利的多诺索,阿根廷的博尔赫和科塔萨尔,委内瑞拉的彼特里、古巴的卡彭铁尔、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等。该流派至60年代中期发展到了高峰,并对其它地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白桦派

日本大正时期团结在同人杂志《白桦》(1910—1924)周围的一批青年作家组成的义学流派。在1916至1917年间有重大影响。以武者小路实笃为思想上的领袖,其他还有志贺直哉、有岛武郎和他的两个弟弟,以及郡虎彦、长与善郎、柳宗悦、木下利玄等。他们多数出身于大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子弟读书的学习院,当时几乎都还是大学生。该派作家们较早地接触了西欧近代文学,深受欧美一些大作家和画家如托尔斯泰、歌德、惠特曼、罗丹、塞尚和戈诃等人的影响。他们决心吸收欧洲文学的精华,为人类求得新的精神力量。他们崇尚理想主义,否定自然主义,肯定积极的人生,尊重自由的个性,主张“通过个人或者个性来发挥人类意志的作用”。他们看重伦理,认为个性的自由伸张和自我的完全发展就是善,就是美,比单纯的美更美,所以要在深信生命的创造力的理想主义基础上发现伦理和道德的新的美。他们首先在日本文学界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因此他们的文学又被叫作人道主义文学或新理想主义文学。芥川龙之介认为这种文学拨开了明治后期盛行的自然主义的阴云,“打开了文坛的大窗,让清新的空气流通进来”。可见这个流派对当时的日本文学产生的巨大而积极的影响。

该流派主要作家和作品有:武者小路实笃的《她三十岁时》、《一个青年之梦》、《幸福者》,志贺直哉的《在城崎》,有岛武郎的《一个女人》等。

存在主义文学

二次大战前夕发端于法国,以宣传存在主义哲学为目的的文学流派。

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行法国,并随着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在欧美各国的广泛传播,对各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的文学流派。它包括以加布里埃尔·马塞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和以让·保罗·萨特为代表的无神论存在主义。基督教存在主义没有追随者,影响不大。萨特的存在主义宣扬“存在先于本质”,认为“存在”即“自我”,只有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并且这种真正的存在和客观现实永远是对立的、不可能统一的。客观事物和社会总是与人作对,处处威胁“自我”,认为“他人就是我的地狱”。存在主义者认为恐惧、孤独、失望、被遗弃等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他们认为艺术家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感受,而不是艺术地再现客观世界。因此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往往是描写荒谬世界中个人的孤独、失望及无限恐惧的阴暗心理。为了消除孤独和面临死亡的恐惧,基督教存在主义教人皈依宗教;萨特则强调个人选择的绝对自由,包括个人反抗一切的自由,而且这种选择不需要什么标准,不必考虑行为的动机和效果。

存在主义表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厌恶,但是他们宣扬以自我为核心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个人主义,在“自由”的名义下美化悲观厌世的人生哲学,是资产阶级没落思想的反映。

教育的起源

现代大学的直接源头是欧洲中世纪的大学,迄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历经几多王朝的变革、革命的激荡,大学仍是中世纪欧洲大陆上留给后世最可称誉的文化遗产。19世纪末,大学之角色开始巨大的变化,这一改变始于欧洲这片古老的土地,在德国洪堡等人的革新下,柏林大学首先改制,标示着以大学为研究中心的新理念,形成了“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现代大学模式,成为欧洲各地和美国大学效仿的典范。而美国的大学就像一座巨型的仓库,可以说美国高校的体制完成了从精英型向全民型的历史性转变。今天,美国的很多学校不但以培养未来社会的领袖为己任,同时将课程与专业设置的重心不断地向科学与应用技术的领域倾斜,将人类带入奇妙的未来世界。

智商

智商是心理学智力测验的一个专门术语,即智力商数。智力测验是19世纪60年代英国人高尔通从遗传决定论出发,用统计方法研究人的智力差距而首先提出的。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两人合作,首先把智力测验用于学校。后来美国心理学家推孟修订了《比纳——西蒙量表》,提出用“智力商数”来衡量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他制定了一个求“智力商数”的公式:智力年龄/实足年龄×100=智力商数智力商数在120以上为聪明儿童,高于130为天才儿童,在80以下为愚笨儿童。不过,智商只能在大体上反映儿童的智力。至于将来能否成才,主要取决于其所受教育和主观努力的程度。托福“托福”的全称是——“英语作为外语的考试”(Test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简称TOEFL)。这是世界上非英语国家的学生申请上美国大学时需要参加的一种标准考试。

美国的一家私立的非盈利机构——教育测试服务机构(简称ETS)负责180个国家的“托福”考试。从1998年起,“托福”考试的形式由笔试变成计算机测试(机试),但在2001年前,笔试在中国等一些亚洲国家仍然有效。这两种形式的考试都是用来测试学生的英语理解水平、英语写作水平和对非技术性英文阅读材料的理解水平。一些美国大学除要求“托福”考试外,还要求英语写作考试(简称TWE),测试学生对某一指定话题的英语写作能力。

“托福”考试分四部分,即听力、句子结构、阅读和写作。

GRE

GRE 是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的英文缩写。该考试分为一般能力测验和专业测验两种。

一般能力测试是测试学生的基本英语对英文方面知识所涉及的广度和深度,分为语言、数学和分析测验。专业测验是用来评估考生对于专业科目知识程度的测验,分为生物化学、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经济学、教育学、工程学、地质学、历史学、英国文学、数学、音乐、物理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每位考生一次只能报考一科。

从1999年10月15日起,GRE 在中国改为计算机化考试,每个工作日均可考试,每个考生每月可以参加一次考试。

GMAT

GMAT 全称为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Test。考试对象是针对有意申请管理研究方面的考生。考试内容分为阅读、修辞、逻辑和数学。

GMAT 考试从1998年1月开始在中国改为计算机化考试(简称CAT)。在进入正式考试之前,都有一个计算机考试适应性练习。同一天同一个考场的同类考生所遇到的题目会不同,这是因为CAT 形式的考试是根据考生的答题能力来调整考题难度的。考生不能跳跃式地回答问题,也不能对前面问题的答案进行检查和修改。

GMAT 考试时间为每个月后20天的工作日,每个考生每个月可以参加一次考试。报名可采用电话、传真或信件等方式进行,报名中心将按照考生所留下的电话、传真号码或邮寄地址与其联系进行确认。

回归教育

回归教育,是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中应运而生的。如今已成为普遍接受的国际教育思潮。回归教育是把基础教育以后的一切教育都包括在内的一种教育战略。它主张把教育分散在人的一生中,把教育与劳动交替进行。

从而打破了传统的、连续的学校教育方式。它的目标是建立教育—劳动—教育—劳动的循环模式。具体说,就是人们在接受基础教育以后,不必连续升学,而是去参加工作或劳动。过一段时间后,再根据需要到学校学习。学一段时间再回到工作岗位中去。这样循环往复,劳动和教育交替进行,直到退休。回归教育的好处是可以及时更新已经陈旧的知识和技术,以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

马太效应与反马太效应

在当今社会上,对于已有相当声誉的人才所作出的成绩,常会给予越来越多的荣誉,而对未出名的人才的成绩则是难得到承认。1973年,美国人默顿将这种社会现象概括称为“马太效应”。它源自《圣经·马太福音》第25章中的一段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从总体看,“马太效应”的存在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为此,有人提出“反马太效应”,鼓励社会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好的环境;而人才要想得到社会的承认则必须自强不息,克服“马太效应”所造成的阻力和障碍。

国外的“吃苦教育”

中国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他们往往只注重对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一面——“吃苦教育”。其实,社会竞争,绝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更多的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因此,国外的家长比较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生活自理能力。日本人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就都要通过劳动获得。”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日本大中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教等来挣自己的学费。

在美国,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其家庭多么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自己的父母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做小保姆去赚钱。美国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独立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

在德国,家长从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SOS 儿童村

这是一个专门收养孤儿的国际性民间慈善机构。本来,“SOS”是一个国际通行的海上遇难时发出的紧急求救信号。1912年,在伦敦召开的国际无线电通讯大会上,确定选用美国电报发明者莫尔斯电码中三点三横三点作为国际救难信号,在莫尔斯电码中,S 的代号是三点,O 是三横,这就“SOS”代号的来历。儿童村取名“SOS”,意思是尽快地来拯救那些孤儿或因其他原因被家庭遗弃的孩子。第一个SOS 儿童村于1949年由一名医学博士在奥地利创办。

1960年,国际SOS 儿童村组织成立,总部设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目前,这个组织已在近80个国家成立了100多个SOS 儿童村。我国于1985年在天津和烟台建立了SOS 儿童村。

哈佛大学

建于1636年,比美国作为独立国家的建立几乎要早一个半世纪哈佛大学当年,移民们以英国的剑桥大学为蓝本于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奈市建立了这所美国历史上最早的高等学校,始称剑桥学校。1639年,为了纪念主要创办人和捐献者哈佛,学校更名为哈佛学院,1780年扩建为哈佛大学。全校共有13所学院,其中本科生院两所、研究生院11所。哈佛年度总收入超过9.5亿美元,主要来自广泛的募捐和捐赠。

哈佛大学具有举世公认的世界一流的学术和教育水平,在多数的评比中,哈佛都在众多的大学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到目前为止,哈佛大学共出过6位美国总统,33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32名普利策奖获得者。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亦出身哈佛,而我国的许多学者如林语堂、梁实秋、陈寅恪也曾负笈于此。

牛津大学

牛津大学是英国乃至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早在12世纪,许多学者就曾聚集牛津城讲学,后来不断发展衍变,牛津大学成为英国以及欧洲乃至全世界都屈指可数的明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