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文化博览(第二册)
16698800000020

第20章 西方文明的产生(19)

因此,要根除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他们认为,不是社会的制度的变革,而是语言的变革,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广泛宣传“普通语义学”。切斯说:“如果能大力普及语义学知识,使人人都认识到语言传达可能造成的误解,那么像法西斯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之类灾祸就不会再发生了。”因此,柯日布斯基称他的语义不是唯一“安定神经系统的科学”。切斯则把普通语义学的出现,视为产业革命后的又一场大革命。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发源于德国法兰市的法兰克福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初转移到美国,并在那里开始流行,战后在西德复兴,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西方“新****”有运动的发展,广泛流行于资本主义世界。它的创始人是德国的****海默尔,主要成员有阿多尔诺、弗罗姆、马尔库斯、哈贝马斯、施密特、韦默尔、奥菲等人其代表性著作有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马尔库斯的《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是技术和科学》等。

法兰克福学派内部有左翼和右翼之分,其主张互有差异,但基本论点是相同的。大体说来,包括唯心主义的人本主义、主观“辩证法”以及它的“社会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基本哲学观点是唯心主义的人本主义。它的一些重要成员的人本主义思想是与弗洛伊德主义密切联系的。弗洛伊德主义是心理学中的一种学说,它认为,人天生有一种纯粹与物质无关的“下意识”,即欲望的冲动,其核心是****的冲动,它受着后天的道德、宗教等约束;而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这种欲望冲动与社会意识冲突的调节;并认为,开发社会文明都是对冲动的抑制,它是产生各种社会弊害的根源。法兰克福学派有的一些成员认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有“片面性”:过分强调了人的经济与政治因素,忽略了人的心理因素——欲望冲动的满足,因而主张必须用弗洛伊德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为此有人称这种理论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宣扬主观“辩证法”。它认为,辩证法不存在于自然界,因为自然界里没有矛盾,它只是一种纯粹心理的东西,即个人内心欲望冲动与社会意识相冲突的产物。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是:革命主要不是生产关系或社会制度的变革,而是“心理的变革”,人的解放,归根到底不是经济和政治的解放,而是“人性的解放”,即欲望冲动的解放。因此,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社会主义”,是“自由和自发性”的社会,即能无约束地寻求和完全地满足爱欲和快感的社会。

他们认为,阻碍这种理想社会实现的是抑制个人欲望冲动的“社会意识”,并把社会文化和包括在“社会意识”之中,说“文化……本质上是对幸福的压制”,“科学技术……是对人的统治”等等他们对于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弊病作了揭发和批判:个人的自由、创造性和天性受到了严重损害摧残和压制,人变成了“机器”,人与人的关系变成“机械的”关系等等。但是他们把这些灾难和罪恶,归源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是当代风行于欧美的重要哲学流派之一。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是它的先驱者,法国的莱维·施特劳斯、福科、拉康和瑞士的皮亚瑞等人是这个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它的代表性著作有莱维·施特劳斯的《野蛮人的思想》、福科的《词与物》和皮亚瑞的《结构主义》等。

结构主义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结构”的概念。结构主义认为,人的理性有一种先天的构造能力,它在无意识中支配着人的行为,一切由人类行为构成的社会现象,表面上看来似乎杂乱无章,其实内蕴着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支配并决定着一切社会现象的性质和变化。因此,他们主我,是主观的先验理性结构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变化。乔姆斯基主我,不同的民族语言各有其不同的语法结构,这是语言的“表层结构”;具有同一的“深层结构”是不同民族语言所以能互相翻译的原因所在;把某一种民族语言的所特有的“表层结构”转换成共同的“深层结构”,再转换成另一种民族语言的“表层结构”,这就是语言翻译的“转换”过程。而人类所共有的语言的“深层结构”,是先验地存在于人的理性即语言能力之中的。他认为,每一个人的言语活动,都受着这种先验“结构”的支配而不自觉。后来,莱维·施特劳斯把这种观点移植于人类学,福科把它移植于文化史,拉康把它移植于精神分析,巴特把它移植于文学艺术,等等。于是一个不仅流行于社会人文科学,还广泛影响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庞大哲学思潮终于形成。

结构主义从上述结构理论出发,在方法论上一般强调如下几点:

结构主义强调性的研究,反对独立的局部性的研究。结构主义认为,任何现象都是由许多部分(元素)构成的,各部分又不是各自孤立,而是互相联系的;总体的结构规定着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和性质,而各个部分如离开整体的联系就没有自身的独立的性质,这正如每一个词只有在语言的上下文的联结(语境)中才能判定它的真正意义一样。因此,结构主义认为,考察事物必须从整体性出发,应着相联系所构成的复杂网络,反对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而独立加以研究的分析方法。

结构主义强调认识事物内部的结构,反对单纯地研究外部现象。它认为,现象看来杂乱无章,其实受其内容结构的统一支配和规定,因此,研究事物不能像新实证主义者那样满足于表面现象的罗列和描述,而应透过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寻找并把握其内在的“结构”,只有从事物的内在结构出发,才能对事物的各个方面作出正确的理解和说明。

结构主义强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结构”的“客观”作用,而忽视或否定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它认为,一切社会现象有性质的变化,都早已为先验的结构“命定”,人的一切行为都受着“结构”的支配,他们只能体现“结构”的作用,而不能改变“结构”的作用;因此,社会历史的“主体”不是人,而是先验的“结构”。

法国哲学家阿尔图塞等人,主张把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主张用结构主义的观点理解、解释马克思的著作,并用它来进一步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据此,人们将他们的理论称为“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流行,后迅速扩散到美国和其它西方各国,成为当前时髦的哲学流派之一。19世纪丹麦哲学家基尔克戈尔是这个流派的先驱者,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是它的创始人。这个流派的代表作有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辩证理性批判》等。

存在主义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认为过去的哲学家都未能发现这个问题,因而这是它的“新发现”和“新贡献”。什么“存在”呢?雅斯贝尔斯说:“存在就是自存”;海德格尔说:事情本身就“我自己的存在”,等等。他们所说的“存在”,实质上就是个人的“自我精神”或“自我意识”。存在主义责怪历来的哲学都从“世界”入手探究哲学的“真谛”,从而忘记了哲学的根本任务是研究“人”,而唯有它才是真正关于“人的哲学”。

在存在主义看来,人的本质不是“诸生产关系的总和”,而是与客观社会物质条件绝对无关的。因为“自我精神”是一种纯粹的“主观性”,它是没有任何规定性而绝对自由的。它以自己的自由行动创造自己的本质,因而每个人终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剥削者或被剥削者等,都是他自己的行为决定的,应由自己负责。存在主义宣扬非理性主义。他们认为,科学所研究的物质世界是非“存在”的现象世界,作为世界本质的“自我精神”或“大全”是不能为理性思维所认识的。雅斯贝尔斯说:“一切样式的大全,当它们被作为研究的对象时,它们就消沉自毁了。”只有哲学才能探悉世界的本质——“自我精神”,因为哲学依赖于非理性——神秘的自我心理体验。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哲学思维是“人本质观察现实,即通过内心活动以把握现实的”,又说:“我是通过我自己而体验到它的”。在存在主义看来,人们只有处于孤寂、畏惧、烦恼,以至面临死亡的边缘时,才能得到这种体验。

存在主义否认历史的规律性,认为社会是自我的异化力量。在社会集体中,个人自由遭受压制,自我受到奴役;随着社会组织的完善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这种奴役和压制将更加强。怀尔德说:“现在随着大规模技术的出现,人类历史可能面临终结。”

文学

古希腊罗马(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五世纪)文学是西方(欧洲)最早的文学,《荷马史诗》则是西方文学的开始,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以文字记载的文学作品,是欧洲文明社会初始时代的文学。古希腊罗马文学是欧洲文学发展的基础,是欧洲的奠基文学。公元五世纪以后,欧洲进入了封建制时代,基督教神学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占据了统治地位,宗教文学盛行。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文学成为这一时期欧洲文学的主流,在欧洲繁荣一时,成果辉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古埃及神话

古埃及神话是流传于埃及古王国时期(前27世纪—前22世纪)的神话。古埃及神话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天地日月,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几乎都成了神话的题材。其中最有名的是关于太阳神拉和传说中的国王奥西里斯的故事。

关于拉的神话,是古埃及人对天地形成、人类诞生、金银来源等问题的天真的幻想和解释。对于奥西里斯的神话,在奴隶制形成前后的传说有所不同。最早的奥西里斯被解释为自然神,是掌管水、土地、植物和丰收的神。到了奴隶社会,奥西里斯成了社会神。关于奥西里斯冥词判罪的传说,显然是埃及奴隶主阶级为了其本阶级利益特意编造出来的。此外,古埃及神话中关于凤凰与狮身人面的传说也很著名。前者反映了古埃及人民热爱生活、渴望永生的乐观精神,后者反映了古埃及人民征服自然、战胜邪恶的顽强意志和热切心愿,充满了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

巴比伦神话

巴比伦神话传说在文学中占着重要的地位。这些神话传说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宇宙起源、自然变化等问题的理解和探求。

巴比伦最有名的神话之一,是写在七块泥板上的造巴比伦保护神的神话。这则神话后来曾被视为圣书,流传很广。关于女神伊什妲尔的神话,则表现了古代巴比伦人对一年四季时令变化奥秘的探索。另外,还有关于洪水方舟的神话传说。圣经中著名的诺亚方舟的故事,就是从这个传说演变来的。古巴比伦人还把两河流域神话中的诸神与天上星宿联系起来,共尊七位主神:太阳神沙马什、月神辛、战神涅尔伽(火星)、智慧神纳布(水星)、众神之王玛尔都克(木星)、爱神伊什塔尔(金星)、胜利神尼努尔达(土星)。并认为每天有一位星神值勤。七日轮一回。后世七天为一星期,即导源于此。想象丰富,寓意深刻的巴比伦神话,对希伯莱《圣经》和以后的欧洲文学有一定的影响。

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是指古代希腊关于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神的故事包括天地的开辟、人类的起源、神的产生和谱系以及内部斗争、神的日常活动等内容。希腊人以奥林匹斯山上的主神宙斯及其周围的男女诸神为主要谱系,且认为诸神具有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却具有主宰人类命运的力量。

英雄传说是古希腊人对于远古历史的回忆。英雄是神和人所生的半神。他们不仅体力过人,而且聪明多智,具有不折不挠的斗争意志,在同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建立过功勋,体现了古代劳动者的集体力量、智慧和高贵品德,英雄传说以不同地区的英雄和事件为中心,形成了许多系统。职海桥格立斯的十二件大功,伊阿宋寻找金羊毛,忒修斯为民除害,特洛伊战争等。希腊神话的文学价值很高,不仅给予希腊文化以极大的影响,而且对后来欧洲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史诗

史诗指古代的长篇社会叙事诗。各民族的史诗都以自己民族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为主要题材,以人们爱戴的英雄为主要人物。除真实的历史事件以外,史诗又常夹杂着这个民族特有的神话传说。结构宏伟,充满着幻想和神话色彩。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史诗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