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常见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治
16694100000047

第47章 脑血管病的预防与康复(11)

1)重心向患侧倾斜:做向两侧倾斜的活动可先让患者坐在床边进行。治疗师站在患者面前,一手扶托患者颈后部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另一只手帮助患肢向患侧放直至肘关节支撑到治疗床上。治疗师通过自己放在颈后部的前臂向下加压,促进头的直立反应。当体重通过患侧肘部时,嘱患者继续向患侧用力,此时可刺激肩周肌群的共同收缩,从而加强患侧肩关节的稳定性。在此体位下也可让患者练习耸肩以增加岗上肌的力量。岗上肌作为防止肱盂关节半脱位的主要作用肌,在早期就应该加强它的训练,若耸肩时有肩胛回缩,可再回到卧位练习上肢的前仲、上举,然后进行坐位下的体重转换,指导患者体重从肘部逐渐前移至手掌,继而使身体回到直立位。这一锻炼方法对那些由于中线结构障碍,身体总是倒向患侧者尤其重要。学会肘关节持重就比较容易学会重心向健侧转移。

2)重心向健侧倾斜:用重心向患侧倾斜的方式使健侧肘关节接触床,但当从健侧回到直立位时,要避免健侧肘关节支撑。治疗师应轻轻握住健侧手背慢慢抬起来,避免健手向下推的力量使身体坐直,这样才能调动患侧的主动调节能力。随着能力的提高可让患者离开床,坐在凳子上做上述活动。

3)不伴有上肢支撑的重心转移:治疗师坐在患者的患侧,一只手放在患侧腋下使患肩向上并拉长患侧躯干肌;另一只手放在健侧躯干侧屈肌上指示侧屈肌收缩。重复进行这一活动,治疗师逐渐减少帮助并鼓励患者主动保持这一体位。重心向健侧转移时,避免用健手支撑,治疗师的一只手在患侧躯干侧屈肌上加压以刺激其收缩,另一只手向下压患肩促进患侧躯干缩短,重心向两侧转移时头应始终保持直立。治疗师应逐渐减少帮助,直到站在患者面前只指导上肢活动来引导运动方向。

4)双腿交叉体重向两侧转移:坐位时双腿交叉使支撑面积进一步减小,在此体位下体重向两侧转移为以后的功能活动,如为穿、脱鞋袜打下基础。治疗师站在患者面前,用一侧上肢环绕患者肩后,另一只手放在对侧大转子处帮助该侧臀部从床上抬起来。重复这一动作时,注意患者的头不要抵抗治疗师的上肢。这种体重转换需要向两侧进行,体重总是转向位于下方的腿比较容易,即患腿在上时体重向健侧移。上述能力提高后,可让患者坐到长凳上,通过“臀部”练习体重转换。

5)刺激躯干和头的自发性平衡反应:治疗师坐在患者面前的凳子上,患者的双脚放在治疗师的腿上。治疗师用一只手慢慢将患者的双膝向一侧推,当重心完全移向该侧时,引发躯干和头的平衡反应。为了安全起见,治疗师的另一只手握住患者的健侧上肢,如果患者头和躯干不足以维持平衡,可利用此上肢的外展而不致跌倒。在患者能力提高后,可以增加运动速度,并做突然改变方向的活动以引发自发的平衡反应。

6)双手交叉向前够脚尖:在坐位平衡恢复到I级以后,患者应该练习躯干较大范围的主动活动。患者坐在凳子上,双脚平放在地上,治疗师引导患者躯干向前双手去摸其脚尖。运动的幅度要先小后大,开始时以患者躯干前倾后能回到直立位为宜,并且注意躯干前倾过程中足跟不能离地。

(2)手膝位(爬行)平衡训练。此训练可作为立位平衡训练和平地短距离移动动作前的准备训练。患者取膝手位,在能控制静止姿势后,进行身体前后及左右的移动动作,如能较好地进行前面的活动,则让患者将一侧上肢或一侧下肢抬起,随着稳定性的加强,再将一侧上肢和另一侧下肢同时抬起并保持姿势的稳定,以增加训练的难度。

(3)双膝立位平衡训练。由于支撑面积减小、重心提高,双膝立位平衡难度比坐位平衡难度大。双膝立位平衡与手膝位训练的目的和适应证相同,此活动除需患者具有头与躯干的控制能力以外,还增加了躯干与骨盆的控制能力。患者取双膝立位,先训练静态平衡,随后进行身体重心的前后移动动作;再训练患者单膝立位平衡的保持,当患者单膝立位静态平衡稳定后,可进行单膝的动态平衡训练,如让患者把一侧下肢抬起的动作,再从单膝立位进展到立位。

(4)站位平衡训练。站位平衡训练是偏瘫康复治疗中的最重要部分。每个患者都希望恢复行走能力,而站位平衡是正常行走的必要条件。Bobath曾经指出:“行走所需的各种能力都应在站位时做好准备。那些尚未恢复站位平衡即开始行走的患者必将加重痉挛模式,使行走既费力又不安全。”站位平衡训练包括双足和单足的支撑静态平衡训练、自动态平衡训练(躯干摆动、上肢和下肢向不同方向移动)和被动态平衡训练(被动向前、后、左、右摆动和旋转躯干、骨盆,被动移动上肢及下肢,训练患者的立位平衡反应)。

1)正确完成起坐过程:首次站立的患者往往是以重心偏向健侧的姿势起坐,并且体重不能充分前移。由于运动时需要费力,在起坐过程中就可加重患侧的痉挛,致使很难完成站立的动作。Davies曾经讲过,从一开始就指导患者以正常的运动模式运动,会使日后的康复来得更容易更迅速。患者在凳子上坐稳,双脚平放在地上,治疗师帮助双手交叉向前伸够到面前的凳子。凳子所放的位置要使患者的手放在上面时肘关节能伸直,头向前超过脚。此活动练习的是重心前移而不是向下,当患者体重前移患足有了持重感后就可逐渐摆脱前面的凳子,把重心提高,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够治疗师的手或其他目标。经过反复练习,患足有了足够的持重感后,治疗师可将双手放到骨盆两侧向前向上推骨盆并同时鼓励患者站起来。在起立过程中,髋关节的伸展一定要先于膝关节伸展,这样可以避免膝过伸的产生。一旦产生了膝过伸,患侧持重就很难完成。

坐下时上述过程逆转,即先嘱患者屈膝,然后使体重缓慢下落。要避免坐下过程中患者用力屈髋而膝关节由于伸肌张力的影响不能屈曲,当重心后移后患者臀部突然“跌落”在坐位上。这是伸肌模式的不良习惯。

2)骨盆前、后倾的练习:骨盆的灵活性是站位平衡能力的组成部分。患者站位,两脚分开,治疗师坐在患者面前的凳子上,用自己的双膝将患者双膝分开使其双腿略外展位。治疗师一手放在患者骶尾处,另一手放在下腹部。在患者伸髋的同时刺激收腹。为了更多地强调患侧持重,能力好的患者可将健腿抬起来做上述运动。

3)患腿站立,健腿内收外展:当患者双腿站立时,往往以健腿承受大部分体重的形式站立,即使是治疗师强调体重向患侧移,患者也很难做到,尤其是那些下肢本体感觉障碍的患者,他会很难理解体重的转移。因此当患者站稳后,将健腿抬起来做相应的活动,就能较好地完成患腿持重的练习。治疗师坐在患者面前,稍向患侧的一方,用自己的腿保护患腿,使其持重,然后治疗师一手协助患侧髋关节伸展,在患腿持重的情况下,将健腿做内收外展的动作。

4)患腿站立,健腿踏台阶:此方法适用于能力稍好的患者,他的膝关节应该没有明显的过伸。治疗师站在患者身后靠患侧边,用一只手拇指用力压臀大肌刺激患侧髋伸展。髋关节的伸展对矫正膝过伸也有帮助,当患侧下肢关节排列正确后治疗师嘱患者将健足迈向面前的台阶。注意在健腿活动过程中患腿要保持稳定。根据患者的能力和逐渐增加患腿持重的程度,台阶可放在前面、侧面、后面,台阶的高度也可从5~20cm高的范围调整。

5)站位下练习躯干屈曲和伸展:有些患者站立时身体后仰,不能保持直立,或躯干前倾位使体重不能充分通过下肢,此时可在站位下做躯干的屈伸练习。患者站在与大转子同高的治疗床或桌子前,治疗师位于患侧身后,一手放在骶尾处,另一手放在胸前,嘱患者慢慢向下将前臂放到桌子上,稍停之后,将前臂抬离桌面将躯干挺直。治疗师可用自己的手给予协助使躯干伸直,但不应允许患者用上肢支撑使自己直立。在躯干前屈过程中注意患足跟不要离开地面。

2.利用训练器具进行的平衡训练

(1)利用训练球进行平衡训练。训练球上俯卧位平衡训练:治疗师站在患者后面,双手置于患者两侧髋部,患者俯卧于训练球上,要求患者双腿放松(不负重),躯干呈伸展位,治疗师轻轻向下挤压球部,降低患者肢体肌张力,然后左右推动训练球,训练患者的头部控制及平衡反应。

1)双腿负重训练球上坐位训练:治疗师坐在患者前面,双手置于患者两侧肩部,患者坐于球上,双髋关节屈曲、外展,健侧上肢扶在治疗师肩部。让患者自己轻轻左右摇动球,促使双侧髋部均匀负重,维持坐位平衡;然后治疗师用双侧膝部挤压球体两侧并使之振动,可促进患者的正常感觉输入和姿势矫正机制。待患者稳定性加强后,治疗师可指导患者向前晃动训练球直到患者双脚能平放在地上均匀负重,此训练对患者准备学习移动和站起非常重要。

2)训练球上坐位单腿负重训练:治疗师坐在患者后面,双手置于患者两侧髋部,患者双足踏地,提起一侧下肢,并举起对侧上肢保持坐位的平衡,让患者学习用另侧肢体来单独保持平衡,然后再换另侧手臂和下肢重复此动作。

3)训练球上双腿交叉坐位训练:治疗师坐在患者前面,双手置于患者两侧髋部,患者双手交叉放在自己的膝盖上维持平衡体位。此训练可加强肢体的对称性和正常感觉的输入并诱发平衡反应。

4)从训练球上站起训练:患者坐于球上,双足平放在地板上,治疗师站在患者前面,双手抓住患者两侧前臂,指导患者独立起立并转移到轮椅上。

5)利用训练球进行立位平衡训练:患者立位,治疗师位于患者身后,在骨盆部位给予辅助,指示患者双手交替向下拍打训练球。此训练在加强患者立位平衡的基础上,同时可以增强双手的协调性。待患者的稳定性加强后,治疗师逐渐减少辅助力量。

(2)平行杠内的平衡训练。患者先练习健手握双杠站立,然后练习健手按在双杠上站立,最后让健手离开双杠保持站位,并逐渐延长训练时间。起初患者下肢分开站立,然后下肢前后叉开站立、单足前后交替踏出,最后练习单足站立上下台阶。以上训练均要伴有重心的转移。

(3)利用平衡板进行立位平衡训练。患者双足左右分开站立,治疗师也站在平衡板上位于患者身后,并将双手放在患者的骨盆处给予支撑,然后,用双足缓慢摇动平衡板,破坏站立平衡,诱发患者的头部、躯干的调整反应及身体重心的左右转移。患者双足前后分开站立,治疗师立于患者身体一侧,一脚放在平衡板上,缓慢摇动平衡板,以诱发患者的头部、躯干的调整反应及身体重心的前后转移。训练时要注意进行保护,最好在平行杠内进行,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初时,治疗师摇动平衡板的幅度要小、速度应缓慢,然后逐渐加大速度和幅度。在训练的初期,可指示患者用双手抓握平行杠,随着稳定性的加强,再逐渐减少辅助量。

(4)利用拐杖保持立位平衡的训练。训练时,治疗师应位于患者患侧进行辅助,患者两足稍分开站立,将身体重心平均分配。指示患者将身体重心左右转移;待重心稳定后,患者将身体前屈,并利用拐杖来保持平衡不致摔倒,然后患者再将拐杖向前上方举起,并停留片刻;随着稳定性的加强,患者保持的时间应逐渐延长。

(5)利用支具,部分减重训练平衡。躯干功能较好、下肢支撑能力差者可佩带下肢支具进行立位平衡训练。利用部分减重装置和训练球可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和立位平衡训练。

二、协调训练

协调性训练是让患者在意识控制下,训练其在神经系统中形成预编程序,自动的、多块肌肉协调运动的记忆印迹,从而使患者能够随意再现多块肌肉协调、主动运动形式的能力,而且比单块肌肉随意控制所产生的动作更迅速、更精确、更有力。协调性训练的基础是利用残存部分的感觉系统以及利用视觉、听觉和触觉来管理随意运动,其本质在于集中注意力,进行反复正确的练习。主要方法是在不同体位下分别进行肢体、躯干、手、足协调性的活动训练,反复强化练习。

(一)训练注意事项

一定要完成具体的练习任务,即如果行走是主要目标,那么必须反复练习行走;把复杂的活动分解成一系列连贯的单个动作,先练习单个动作,熟练后再练习整个活动;在训练具体任务之前,先进行一些与之相关的动作练习。例如,行走之前,患者先进行脚、踝、髋运动协调性的练习;在练习书写文字之前,先练习勾画不同的图形;利用视觉反馈、增加局部感觉输入。感觉印象的建立是控制与协调的最初目标,因此感觉反馈尤其关键。在训练过程中应特别强调位置觉和触压觉。如果不具备正常的感觉,那么必须利用未受损的感觉进行代偿;学习控制和协调能力最主要的是重复训练,如果一种动作重复得足够多,这种过程将被学会并存储,并且在不断重复训练的过程中,完成这种动作所花费的精力会越来越少。

(二)训练方法举例

1.双侧上肢交替运动

(1)双侧上肢交替上举活动。如右臂、左臂交替上举,要求高过头.并尽量伸直,速度可逐渐加快。

(2)双侧交替屈肘。双臂向前平举(肩屈曲90°),前臂旋后,左右交替屈肘拍肩、伸肘。速度可逐渐加快。

(3)交替摸肩上举。左侧屈肘、鹰嘴尖朝下,手摸同侧肩,然后上举,左右交替进行。

(4)两臂前平举,左右前臂交替旋前旋后快速进行。

(5)掌心掌背拍手。双手在胸前掌心互击,然后两手手背相击,交替进行。

(6)两臂伸直外展,前臂旋后,交替拍同侧肩膀。

(7)两手在胸前,左手五个手指指腹相继与右手相应的手指指腹相触,快速轮替进行。

(8)双手同时用五个手指轮替地敲击桌面,让其发出有节奏的声音。

(9)用左手握拳敲击右手手掌,然后用右手握拳敲击左手手掌。

(10)双手握拳,轮替用小指、环指、中指、示指指甲部弹击桌面,让其发出类似奔马的声音。

2.双下肢的交替运动

(1)双脚交替拍打地面,坐位左右交替伸膝、屈膝,坐位抬腿踏步。

(2)高椅坐位,双小腿外展,然后内收;左脚在内收位时放在右脚前,再外展内收,内收位时右脚在左脚前,交替进行。坐位两腿伸直,外展,内收时左腿于右腿上。交替进行。

3.定位、方向性、稳定性活动

(1)走迷宫。

(2)木钉板训练。

(3)触摸治疗师伸出的手指(不断变换位置)。

(4)接住抛过来的软球。

(5)在纸上画圆圈。

(6)对四肢保持某空间位置时有晃动者采用PNF的节律性稳定技术。

(7)对肢体运动时稳定性差者采用PNF的慢逆转技术。

(8)对移动启动和停止延迟(运动模式转换障碍)者采用快逆转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