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你不知晓的濒危动植物
16609400000023

第23章 濒危动物篇(14)

大猩猩没有明确的繁殖季节。它们通常每胎产1崽,这和大部分体重超过1千克的灵长类动物一样。生出双胞胎的几率很小,即使生出来了,通常也会因为体型太小(而且对于母亲来说,要把所有幼仔带到几个月大实在太难了)而总会死掉一只。新生幼仔的体重一般为1.8~2千克,粉红色的皮肤上几乎没有什么毛。它们9周之后开始爬,30~40周之后开始行走。与人类相比,大猩猩断奶的时间更晚,因而雌性大猩猩产崽的间隔约为4年。然而,在出生的头3年内大猩猩的死亡率高达40%,这就意味着一只成熟的具有生育能力的雌性大猩猩在6~8年中只能成功带大1只幼仔。雌性大猩猩在7~8岁时达到性成熟期,但它们通常在10岁左右才能生育。雄性成熟得稍晚,由于激烈的竞争,它们很少在15~20岁以前参与生育。

有限的分布

两种大猩猩生活在非洲的两片间隔很远的地区,最初有可能是在中新世时被刚果盆地的湖泊分开的,然后,大约在500万年前,这个地区逐步干涸,森林也逐渐退却到了更高的地区。后来,大猩猩没有再回到刚果盆地的中央,也许是因为没有时间,也许是因为树木挡住了阳光,而使蔓藤类植物无法生长,无法提供给大猩猩这庞然大物足够的食物。

虽然它们仅生活在非洲很小的地区,但其栖息地在海拔上跨度很大,从西非的海拔0米一直到东非的3790米。最奇特的是,生活在东部边缘的最高海拔地区的山地大猩猩却是最有名的种类,人们对西部大猩猩的行为则了解相对较少,因为浓密的植被阻挡了人类观察它们的活动。

“一雄多雌”的生活

在所有的大猿(人科)中,大猩猩的群体关系最为稳定,同一批成年大猩猩会一起活动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和果实特别是成熟果实不同,大猩猩所需要的树叶数量丰富,因此可以养活大群的大猩猩。在西非,由于大猩猩的食物种类中果实的比例比东非的高,它们的群体通常会分成临时的亚群体,这样群体成员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寻找相对稀少的成熟果实。

大猩猩的群体数量最多为30~40只,但通常是5~10只。在东非,一个群体一般包含3只成熟的雌性,4~5只年龄不等的幼仔和1只雄性。这只雄性大猩猩通常被称为“银背大猩猩”,因为它们的背部通常有银白色的鞍状斑纹。

在西非,一个群体似乎很少超过10个成员,而在东非,15~20只的群体并不少见,而且根据记录,有的群体数量超过30只。

任何一只银背大猩猩的“妻妾们”都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它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很弱,这方面和许多旧大陆猴类很不一样。通常雌性大猩猩在青春期时就离开它们出生的群体,加入其他的群体中。因此,和很多其他灵长类相反,将群体维系在一起的是雌性和雄性之间的联结,而不是雌性之间的联结。

银背大猩猩对雌性的吸引力在午休的时候表现得最明显,这个时候,整个群体都会聚集在雄性统治者的旁边:年轻的大猩猩在玩耍,成年大猩猩或者睡觉,或者相互梳毛,或者为它们的幼仔梳毛。相互梳毛可以清除皮毛上的泥土和寄生虫,也是表达亲密关系的方式,对于许多灵长类动物来说,这有助于建立和维持合作伙伴关系,但是大猩猩梳毛的频率不如其他社会性的灵长类动物高。母亲会为后代梳毛,而未成年大猩猩和成年雌性大猩猩会给银背大猩猩梳毛,有血缘关系的雌性会相互梳毛,没有血缘关系的雌性则很少相互梳毛。为什么成年雌性大猩猩不需要将梳毛作为一种抑制侵犯或维持合作关系的机制因而表现出明显的地位差别呢?这似乎是因为相对充足的食物减少了竞争而不需如此吧。

3/4的年轻雌性最终会迁出它们出生的群体。它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继续留下来根本没什么好处,同时,也是为了避免近亲繁殖,因为,它们的父亲在它们成熟以后还需要继续繁殖。在离开以后,它们会立刻去寻找附近的银背大猩猩,这些银背大猩猩通常不会超过200~300米远。然而,它们通常不会与刚刚迁移到此的雄性大猩猩待在一起,最终决定雌性选择哪一只雄性的因素是雄性的领地范围和战斗的能力。战斗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因为银背大猩猩必须保护雌性及其后代免受掠食者和其他雄性的侵害。这是一种严重的潜在威胁,因为雌性大猩猩的防御能力很弱,它们的体型比雄性小得多,而且那些非“亲戚”的伙伴是不愿意为了“别人”的利益而拿自己冒险的。

大约有1/3的幼仔是被非父亲的其他雄性杀死的。对这种“杀婴”现象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一旦幼仔被杀,它的母亲就会停止分泌乳汁并很快恢复生育。

如果一只雄性大猩猩杀死一只1岁的幼仔,它就可以提前2年交配。在很多“杀婴”率高的物种中,例如狮子和哈努曼叶猴,“杀手”就是进入群体并取代统治者的雄性。这种“杀婴”现象一般发生在雌性加入非父亲的雄性群体时,这可能是因为以前的常驻雄性死亡了,也可能是因为它带着它的幼仔主动迁移到了新的雄性那里。然而,当这个群体的首领还在时,这种事情很少发生,因为一旦一个雌性认定了一个雄性很有力量,就会一辈子跟着它。

大约一半以上的雄性都会在青春期离开自己出生的群体。它们单独行动或者跟着其他的群体,有些时候会持续几年,直到它们从其他的群体内找到了自己的伴侣并建立了自己的一个家庭。一个雄性是留下还是离开它的出生群体,主要取决于群体中雌性的数量以及首领的统治力。如果雄性首领正值壮年,而且群体也很小,那么从属的雄性就很难再找到配偶,于是它就会离开。如果雄性首领已经老了,雌性的数量也很多,从属的雄性就很可能留下来。一只雄性到底拥有多少雌性,现在还不是很清楚,这可能要等到父子关系的DNA结果出来才能知道。虽然有半数的雄性会离开出生的群体,但在东非和西非,有1/3多一点的群体会包含2只雄性大猩猩。

雄性很明显是通过展示它们的战斗力量来引诱雌性离开它们的家庭群体的。

单身的雄性似乎会为了得到雌性而比已经建立家庭的首领更加卖力,因此,它们对同伴的威胁也更大。当两只雄性相遇的时候,它们会精心“导演”一场展示它们力量的表演,人们可以看到着名的捶胸动作,相互吼叫,咆哮,撕扯树叶,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用来恐吓竞争者的。

很明显,一旦一只雄性建立起一个家庭,它们将一生都待在这个家庭里。

有些雄性有永久的固定伴侣,而有些则没有,所以雄性对雌性的争夺是非常激烈的。群体的领袖和单身雄性之间的战斗很可能会导致一方死亡---通常为单身的雄性。这种战斗的频繁程度和大猩猩的密度以及单身大猩猩的数量有关。

一只成年雄性一生至少会遇到一次致命的战斗,而它们每年都会战斗一次。很明显,大个子在战斗中占有很大的优势,而且在“表演赛”中也能领先于其他的同类。雄性之间的战斗很可能是导致出现体型、犬齿大小和咀嚼肌等方面的性别二态性的原因之一。在这一方面,大猩猩和其他“一雄多雌制”的哺乳动物是一致的。巨大而凶猛的雄性能够获得比小型而温驯的雄性更多的雌性。大猩猩是所有灵长类中性别二态性最明显的,雄性的块头大约是雌性的两倍多(而且颜色也不一样)。

来自人类的威胁

大猩猩如今在野外幸存的数量无法通过数量普查精确获悉,但可以通过对平均密度的合理评估和残余栖息地的数量来进行估计。已有的估算(1996年)表明,至少还有11.2万只西部大猩猩,超过1万只的东部低地大猩猩,但仅有几百只山地大猩猩和克罗斯河大猩猩。总的来说,世界上的大猩猩数量在12.5万只左右。在拥有大片森林和人口数量很低并增长缓慢的加蓬和刚果(金),那里生活着世界上3/4的西部大猩猩(每个国家有超过4万只),约占整个大猩猩总量的2/3。

在大猩猩的分布范围内,人们为了木材和耕地,正在砍伐它们赖以生存的森林。在以前,森林砍伐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因为那时的人口密度很低,人们可以实施移动性的农业,而且大量生长着次生林的遗弃土地也能为大猩猩提供充足的食物。然而在20世纪的后半叶,在大猩猩生活的地区内人口迅速增长,达到了以前的3~4倍。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农业用地的使用也变成永久性的了。

另一个威胁来自于狩猎。在西非,由于和家禽的肉比起来,人们更喜欢野生动物的肉,因此对野味的需求也是导致每年大量野生动物死亡的原因之一,其中就包括几百只大猿。虽然拥有野生大猩猩种群的9个非洲国家都制定了控制猎杀和捕捉大猩猩的法律,但和世界上任何地方一样,这些法律是很难被贯彻实施的。

按照这样的森林破坏的速度和人口增长速度,150年后我们就只能在国家公园里看到大猩猩了。然而还是存在希望的,比如在饱受战火侵扰的刚果(金)、乌干达和卢旺达,山地大猩猩的数量几十年来一直保持在几百只左右,更值得庆幸的是,贫穷的非洲国家反而比富有的西方国家更加努力地保护自然遗产。

在所有还生活着大猩猩的国家,政府很难抽出大量的资金建立一个很好的保护机制,因为还有其他更加紧迫的事情要做。然而大猩猩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有可能成为拯救它们的优势,或许来自游客的收入能够阻止当地的居民侵犯大猩猩和它们的栖息地,并最终促使当地的居民学会估算大猩猩和它们所居住的森林给他们带来的利益。因此,为环保教育计划和旅游业的发展建立基金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农业比旅游业能获得更有保障的收入或收益相近的地区。

然而,这些措施更像是一种孤注一掷的防卫性战斗。从长远看,大猩猩和它的人类邻居的安康必须依赖于阻止对非洲森林的持续性跨国开发,并增加现有农田的生产力。

藏羚羊

藏羚羊又叫藏羚、长角羊,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西藏、青海和新疆),有少量分布在印度拉达克地区。成年雄性藏羚羊脸部呈黑色,腿上有黑色标记,头上长有竖琴形状的角用于御敌。身高80~85厘米,体重35~40千克。雌性藏羚羊没有角,成年雌性藏羚羊身高约75厘米,体重25~30千克。藏羚羊以几十到上千只不等的种群,生活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上。藏羚羊善于奔跑,最高时速可达80千米,寿命最长8年左右。

藏羚羊的栖息地

藏羚羊生活在青藏高原88万平万千米的广袤大地上,在4000~5300米的高原荒漠、高原冻土地带及湖泊沼泽周围栖息着。

藏北的羌塘以及青海的可可西里以及新疆阿尔金山一带是令人生畏的“生命禁区”。那里是不毛之地,植被稀疏,只能生长针茅草、苔藓之类的低等植物,而这些正是藏羚羊赖以生存的美味佳肴;那里湖泊虽多,但大多是咸水湖。藏羚羊是那里最美的一道风景,它们优美的体形,刚烈的性格,敏捷的动作,耐高寒、抗缺氧的能力,使它们成为那里最具有典型性的生命。

藏羚羊的迁徙

藏羚羊有季节性迁徙的生态特征。夏天,藏羚羊会沿着固定的路线向北迁徙,生存的地区东西相跨1600千米。此行的藏羚羊的产崽地主要在乌兰乌拉湖、卓乃湖、可可西里湖等地,每年4月底,雌、雄羚羊开始分群而居,不满1岁的公仔也会和母亲分开,到五六月,母羊与它的雌仔迁徙前往产仔地产崽,然后母羚又率幼子原路返回越冬地与雄羊合群,11~12月交配,完成一次迁徙过程。有少数种群不迁徙。

长尾野鸡

长尾野鸡又叫地鸡,长尾雉属脊椎动物,鸟纲,雉科,长尾雉是长尾雉属的各种鸟的通称。长尾雉是我国的特产鸟,共有4种。其中较为常见的为白冠长尾雉,身体大小近似野鸡,但尾羽极长。雄鸟的尾羽长1.2~2.0米,羽色绚丽。上体棕黄色,有红、白、黑、褐等色斑纹。雌鸟尾羽短,长度仅有雄鸟的1/3。头和颈部白色,但在两眼间和头顶后方围有1道黑圈。

长尾雉主要以松、柏的果实为食。春天一开始就进入繁殖期,此时雄雉之间为争夺配偶经常展开格斗。常见有一二只雌雉与一只雄雉相配。巢很简单,就在草地上的浅窝处,甚至内里很少有铺垫物。每次产卵7个左右,卵呈油灰色。目前长尾雉可以人工饲养,每年可产卵40~50枚,并可用人工孵化。

在中国中部及北部的山区为留鸟,终年栖息在海拔500~1000米的山地稀疏阔叶林中,清晨开始活动,晚上在树上过夜。食坚果、浆果和种子。一般不鸣叫,在地面茅草丛中筑简单的巢,产卵育雏。窝有卵8~10枚。雄鸟尾羽中最长的两根,常被选做京剧武将演员头盔上的装饰品。因数量稀少,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他3种长尾雉为白颈长尾雉、黑颈长尾雉和黑长尾雉,由于数量极少,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长尾雉的活动仅限在海拔600~2000米的高山地区,而不在300米以下的地方。栖息地两侧是悬崖陡壁的山谷。它具有一种特殊的飞行本领,当由一棵树飞向另一棵并准备降落时,它可以骤然停止,利用它的长尾作控制,把身体向后一转,依靠尾羽和翅膀抵住空气,一下子平平稳稳地落在树枝上,羽毛丝毫不受任何损伤,真像一名技术高超的“杂技演员”。

蟒蛇

蟒蛇别名南蛇、金花蟒蛇、印度锦蛇、琴蛇、蚺蛇、王字蛇、埋头蛇、黑斑蟒、金华大蟒等,是一种无毒蛇,体大型,长可达5~7米,最大体重在50~60千克。它的头较窄长,头背有对称排列的大鳞。具唇窝,背部灰黄色、灰褐色、棕褐色或浅黄色,具形似豹斑的大块斑纹,腹肉黄色。蟒蛇是当今世界上较原始的蛇种之一,在其肛门两侧各有一小型爪状痕迹,为退化后肢的残余。

蟒蛇的生态习性

蟒蛇栖于热带、亚热带半山区森林中、坝区或大竹林沟中,营地面或树栖生活。有缠绕性,常用体后攀缠在树干上,也善于游泳。喜热怕冷,夜间活动,行动缓慢。卵生,母蛇有围卵行为,可借肌肉收缩升高体温,有助孵化。以小鹿、小野猪、兔、松鼠和家禽等为食它的胃口很大,一次可吞食与它的体重相等或超过自身体重的动物,如广西梧州外贸仓1960年收购一条10千克重的蟒蛇,吞食了15千克的家猪。它的消化力也很强,除猎获物的兽毛外,都可消化,它饱食后可数月不食。分布于南方各地。

蟒蛇的价值

蟒蛇的体表花纹非常美丽,对称排列成云豹状的大片花斑,斑边周围有黑色或白色斑点。体鳞光滑,背面呈浅黄、灰褐或棕褐色,体后部的斑纹很不规则。它的皮张美观而结实,可制革、鞋、皮包、皮带等,也可制乐器琴膜及鼓膜等。也是爬行馆中受欢迎的观赏动物。现在数量稀少,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禁捕捉。

东方沙蟒

东方沙蟒是沙蟒中最漂亮的一种,雌性成体较大,可达1米。雄性则要小得多,长度不超过75厘米。与其他沙蟒不同,它的头部很长,眼位于头两侧,鼻孔位于前部。体小型,仅400毫米。体背淡褐色和砖红色,具黑褐色斑纹,腹面近白色,有黑点。栖息于砂土或黄土、黏土地带。卵胎生,除了一些年轻个体以及发情期的雄性外,它们十分活跃,也十分温顺,它们出产于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