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超自然现象背后的玄机
16583400000016

第16章 野人怪兽(4)

1972年12月17日,英国动物学家克隆宁、埃默瑞与两名尼泊尔舍巴族助手在圣母峰与金城章嘉峰之间三千多米的阿安谷地上扎营。他们宿在与康格玛山相连的山脊上。这个山脊地形险峻,地上覆盖着白雪,雪地上完全没有兽迹。次日拂晓,他们钻出帐篷,却发现雪地上有十多个清晰的脚印。这脚印一左一右,排列得特别清楚,甚至显示出脚趾和脚掌的细节。每个脚印长27·5厘米,宽15·2厘米,两个脚印间距非常短,通常小于30厘米,似乎雪人在缓慢、谨慎地步行。

他们说,由于到达这里必须攀登一处非常陡峭险峻的山坡,如果不是力大无穷、身手敏捷的动物,是不能爬越这样的障碍的,他们拍下的足印照片同1951年锡普顿拍下的极为相似,看上去好像是一保持直立的巨猿留下的。

他们相信那是“雪人”的脚印。克隆宁后来写了一本书,认为“雪人”可能是远古时代亚洲巨猿的后代,这些巨形类人猿可能在新生代中期与更先进的直立猿人竞争失败而逃进喜马拉雅山的山谷中。

1979年11月,一支英国登山队从尼泊尔境内开始攀登喜马拉雅山。11月10日,队员爱德华兹和艾伦在返回基地途中,在海拔5000米处的一个天然洞穴附近的雪地上发现了一些类似人留下的脚印。

这时,两人忽然听到“长达5~10秒钟的尖叫声,完全不像人发出的,听了令人毛骨悚然”。他们相信,附近一定有“雪人”存在。

第二天,全体队员在队长怀特率领下来到那里,看到了更多的脚印,脚印有大有小,显示有两个或更多的“雪人”到过这里。怀特说:“我相信山上必有一种动物学家们所未知的动物。”

在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我国西藏地区,也多次有发现“雪人”足迹的报道。

特别是1972年12月,驻伸巴地区的边防部队曾接到边民的报告,说两个能直立行走的动物经常来偷牛羊,它们不是把牛羊咬死,而是成群赶走,看管起来慢慢吃。边防军出于为民除害,派一位副团长带着几名战士上了山,很快便找到了两只怪兽。在相距四百多米处,战士们开枪打伤了一只,另一只逃走了。但受伤的那只怪兽竟抱起一块三百多斤重的大石头朝开枪的人冲来,没冲多远就倒下了。

据战士们说,这个怪兽长得像猿又像人,尖尖的头顶,长着二十多厘米长的棕红色头发,有眉骨,大嘴,牙齿尖利,前肢很长,没有尾巴。在场的官兵没一个人见过这种动物,但由于当时交通、通讯条件的限制,这个很可能是“雪人”的怪物尸体就被白白抛弃掉了。

1985年10月,有一浙江个体户牙医到那曲羌塘为人医牙,在乘汽车返回拉萨途中,见一群野驴从山中狂奔而出,后面有一棕色怪兽紧追不舍。野驴放蹄疾驰时,时速可达百里,但不一会儿,一头落伍的野驴竟被棕色怪兽攫去。他认为这个怪兽与人们描写的“雪人”很相似。

另有一则经由多方转述时间不详的传闻,据说有二人入藏贸易各剩一骡,山行迷路不辨东西。忽有十余物自悬崖跃下,他们疑是“夹坝(劫盗)”。走近一看,都有二米多高,身披黄棕色长毛,似人非人,语音清晰难辨的怪物,二人战颤地以为必死无疑。然而这些怪物不但无加害之意,反而把他们夹在肋下翻山越岭,轻捷有如猿猴飞鸟,送到大路旁而去。这一传闻被多种读物所援引收录。

居住在喜马拉雅山的舍巴族人早已知道“雪人”的存在,他们称“雪人”

为“耶提”,说它栖息于喜马拉雅山最高的森林地带。那里灌木丛生,人迹罕至。它离开密林到雪原上时,人们才得以看到它或发现它的足迹,舍巴人认为,“耶提”到雪原上来是为觅食一种含盐的苔藓。有的藏民把“雪人”叫做“岗位仓姆吉”,意即雪山上的“野人”。据说“雪人”体型高大,两米左右,全身披浅灰色长毛,头发为棕黄色,直立行走,快捷如飞,以食草根、捕捉雪兔、雪鸡等小动物为生,力大惊人,敢与凶猛的灰熊搏斗。因为它生活在雪山之上的悬崖绝壁、冰川雪岭之中。毛色又几乎与积雪荆芥相混,发现实属不易,兼之它极为机灵,一有响动就飞速避匿,所以照相机也很难捕捉它的踪影。自1956年中国“雪人”考察队成立以来,几番探寻,也只拍得几个脚印,迄今未见到雪人的确切行踪。

对种种脚印,学术界的看法不一,有人对其持否定态度,认为它可能是大型哺乳动物留下的,还有人认为它是经风吹日晒扩大和变形的结果。但克罗宁则根据自己亲眼所见的脚印,认为这些脚印是新鲜的,不可能是风吹日晒变形的结果。人类学家切尔汗茨基认为雪人脚印与大猿以及旧石器时代中的尼安德特人的脚印更相似。

通过许多考察队的考察,得到的雪人印象是:身高1·7~1·8米,身体健壮,满身是棕红带黑色的毛,敞披肩上;面部无毛,较为平坦,下颌粗壮,牙齿很大,口也很宽;头呈圆锥形,顶部尖;两臂几乎长达膝部;用足行走;能发出刺耳的大叫声;受惊时如在多石、雪深的地方则用四肢行走。

目前学术界对“雪人之谜”的看法颇不一致,有人根据此地险恶的地理环境以及没有找到“雪人”存在的直接证据而否定它的存在,认为可能是熊一类的大型动物;也有人认为“雪人”可能是大型灵长类动物;还有人认为“雪人”可能介于人和猿之间,即比猿高等些、比人低等些、至今科学界尚不知晓的一种高等灵长类动物。

到目前为止,有关“雪人”的线索仍然停留在脚印、头发、传闻和目击者的报告上,还拿不出真凭实据。但是,据研究,雪人不仅仅是一种猿的活化石,而且是活生生的可供我们对人类进化史进行研究的活标本。种种分析与推论中,呼声日益高涨的观点是:所谓的“雪人”可能是中国南部的巨猿保存到现在的代表。当然,要想揭开西藏“雪人”之谜,还有待于科学家的努力和确凿的证据。

苗人说的“野人故事”

元宝山位于九万大山山脉的东麓,为广西融水县境内第一高山,广西第三高山,方圆达3900公顷,有四大主峰,海拔高度在2000米以上。境内山高林密,当地农民称常有“人熊”出没,也发生过打死“野人”的事例。据说当年击毙“野人”的火枪犹存,山上有“野人瀑”“野人泉”遗迹,苗民中还流传着“野人歌”。多年来,与“野人”遭遇的事例不断发生。1980年农历正月初七,一个名叫卜小球的村民捕获到一头小“人熊”,由于太像人了,被他放走。1991年和1992年守林人两度见到高达2米浑身披毛的“野人”。1994年4月,《柳州日报》和上海《新民晚报》的6名记者组织了一个小型考察队,进山考察大脚印和一些奇异现象。1995年5月,在中国林学会的支持下,一支由中外学者组成的“元宝山野人国际考察队”对元宝山进行了为期10天的考察。我国野人研究专家周国兴同志担任队长,美国华盛顿州大学着名的美洲野人“沙斯夸支一大脚”研究权威克兰茨教授任副队长。参加联合考察队的还有日本及台湾地区的学者,以及当地考察人员,共计15人。在击毙“野人”的第七代孙的带领下,我们考察了当年打死“野人”的白虎岭“野人瀑”。据称,曾有一对“野人”在瀑布源头的小池边洗头,雄野人被击中后坠落到瀑布里,雌“野人”失偶后在此号泣数日,由此,苗民中流传开“野人歌”来诉说这一不幸事件。那位后代向我们显示了击毙“野人”的火枪。那是一根很不起眼的土枪,难以相信它能击中百米之外的“野人”。

考察队还在元宝山脚下的培秀村考察了“野人泉”,在泉头竖立有一块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的“双龙泉碑”,该泉池是由当年培秀村的财主蒙老赏指挥修建。碑的珍贵之处在于其右下角有一“野人戏马”浮雕,“野人”高齐马头,弯腰屈膝,据称是根据蒙老赏捕获并驯养的一个“野人”而雕刻的。不过根据浮雕的形象,与其说是“野人”,不如说是猴子(短尾猴)更合适。之后,考察队在兰坪峰上现场调查了20世纪90年代初守林人目击“野人”的情况。根据他们描述的“野人”形象与动作,特别是双脚直立行走时的摆状态,见到人后会笑着头晃脑的姿态,让人怀疑它是否为猩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