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寻访闻所未闻的秘境
16582900000015

第15章 轰动世界的三星堆(2)

另外还有部分学者根据金杖杖身上的图案,推测金杖既是权杖也是神杖。金杖上的人头图案,头戴五齿高冠,耳垂三角形耳坠,与二号祭祀坑所出蜀王形象造型——青铜大立人相同,表明杖身所刻人头代表着蜀王及其权力。鱼、鸟图案的意义在于,鱼能潜渊,鸟能登高,他们是蜀王的通神之物,具有龙的神化般功能。而能够上天入地,交通于神人之间的使者,正是蜀王本身,所以,金杖不仅仅是一具王杖,同时也是一具神杖,是用以沟通天地入神的工具和法器。

金杖究竟是权杖还是神杖?持杖之人究竟是天神还是人皇?其造形制作是从近东古文明采借还是中国本土产生?

三星堆的文物是十分奇妙神秘的,人们都试图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了解其真正的内涵,但这并非易事,只能去猜测。

揭秘青铜纵目面具

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最令人骇异的是那面巨大的青铜纵目人面具。

其造型之奇特,面目之怪异,形状之巨大,铸造之精美,在世界文物考古史上堪称空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青铜纵目人面具出土了多件,都为同一类造型的面具,大约分大、中、小三种,最为巨大的一面出土于二号坑,编号为K2颐148,据文物报告:“阔眉大眼,眉尖上挑,眉宽6.5~7厘米。双眼斜长,眼球极度夸张,直径13.5厘米。出眼眶长16.5厘米,前端略呈菱形,中部还有一圈镯似的箍,宽2.8厘米,眼球中空。鹰钩鼻……大嘴,两嘴角上翘接近耳根,双耳极大,耳尖向斜上方伸出,似桃尖……额中部有一个10.4伊5.8平方厘米的方孔……通高65厘米,宽(以两耳为准)138厘米,厚0.5~0.8厘米……这个画像可能是附在某个建筑物图腾柱上的。

许多青铜面具有眉眼描黛,口鼻涂朱的情况。在其两只桃尖形的、形如兽耳的大耳朵内侧,刻有复杂的图案,似与人的形象有所区别,而加强神性特征。

青铜纵目人面具以其想象丰富、怪诞、神奇而引起不少专家注目,然而,迄今尚无人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有的考古学家认为是蜀国第一代蜀王蚕丛,也有人认为是傩神方相氏,甚至认为是一种神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是蚕丛氏,也就是蚕祖,蚕目为鼓突状,所以蚕丛就应该是鼓眼。而蚕,又为马,马目也可以称为“纵目”,蚕又可化为“龙”,龙目自然也是“纵目”。此说有点道理,但遗憾的是我们在青铜纵目面具上找不到丝毫能表现蚕、马、龙的特征,比如马嘴龙唇等,而仍然是十分真实的人面。

青铜纵目人面具会不会带着史前文明的信息呢?

《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

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这段记载称,一条千里之长的赤色巨蛇,不需吃喝,也不呼吸,一呼吸便起风,或吹呼之间便为冬、夏。

特别强调了它的眼睛,为“直目正乘”,闭上便一片黑暗,张开就大放光明。对“正乘”的含义,语焉不详,历史颇多分歧,但对“直目”,诸家都赞成郭璞的说法,即“目纵”之意。研究三星堆的学者认为,三星堆的纵目人面具就是烛龙“直目”的真实写照。蚕丛纵目实际上就是烛龙“直目正乘”。

纵目人面具的发现印证了《山海经》上的记载和《华阳国志》上的记载。近代研究者还认为祝融音读与烛龙近,烛龙又可视为古史记载的赤帝祝融。

在炎黄二帝的谱系中,都有祝融。这些表明,“祝融”起到了“光融天下”的作用,融炎黄为一族,为两族供奉的祖先——蚕丛氏。

“祝融”显现为“烛龙”的形象却令人诧异。“视为昼,暝为夜”即“暝乃晦,视乃明”。昼夜当做明暗讲,形容其“直目”射出的光线之强,“正乘”之意就是很强烈。“吹为冬,呼为夏”是言烛龙在活动时,需大量空间摄取热能,使得大地生寒如冬天;它排除废气时,也可使大地酷热如炎夏。

“烛龙”可以控制气候,所以说“风雨是谒”。由“融降于崇山”来看,烛龙是可以升降的,也可能是一条火龙。这条火龙是巨形火龙,还是小型烛龙,《东山经》记载:祝融只如黄蛇,比起烛龙来小得多了。黄蛇,黄色的圆柱身,并且生有鱼翅一般的飞翼,起飞和返航时都有光。

从以上记载可以推测,祝融及烛龙,实际上是史前文明的空中飞行器,从巨型到微型,由父代到子系,可说是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空中体系。

20世纪20年代,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德森,在中国甘肃一带进行考察,在宁定(今广河)购得几件新石器时期半山文化类型的陶塑半身神像,其中一件为圆头、长颈,下部切成齿状并满饰彩绘。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尊像的额顶有两块对称的圆镜饰物,极似一副护眼的风镜。从整个头像观察,很像是一位神情肃穆、带着头盔的人像。从这尊塑像所属的文化类型看,它距今至少有4500余年的历史。

1959年,在浙江省海宁的马家浜遗址发掘出一块陶片,上面刻有似猿似人的头像,外面显然套有一个封闭式的头盔,其右侧还有一带状饰物,可惜已折断,不知连接于头盔的何处。其年代在4500年前。

这些发现提供了线索:上一次文明存在过航天时代。

据史载,颛顼在位78年,崩年98岁,颛顼传九世,共548年。这些记载真实可靠。但三星堆出土的精美文物表明,华夏文化的确有过一段辉煌。

据此我们可以猜测,蚕丛(祝融)一代的“纵目人”,就是在5000~10000年前,黄帝——颛顼时代的华夏上一次文明所培养的“太空人”。

三星堆的七大悬案

三星堆遗址的神奇亮相引起了人们的纷纷猜测,一时间众说纷纭。三星堆古城无论其本身,还是其中的祭祀坑,或是千奇百怪的金铜像、金手杖等文物,都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至今仍是难以破译的千古之谜。虽然专家学者对其中“七大千古之谜”争论不休,但终因无确凿证据而成为悬案。

1.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猜测:三星堆的文化来源,目前有与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关、与川东鄂西史前文化有关、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关等看法,即人们认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是多种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

2.三星堆遗址居民的族属为何猜测:目前有氐羌说、濮人说、巴人说、东夷说、越人说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与三星堆关系密切,其主体居民可能是来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氐羌系。

3.三星堆文明为何突然消亡猜测:外族入侵?洪水?瘟疫?外星人的入侵?

4.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如何猜测:三星堆古蜀国是一个附属于中原王朝的部落军事联盟,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已建立起统一王朝的早期国家?

其宗教形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还是神灵崇拜?或者兼而有之?

5.三星堆青铜器群高超的青铜器”炼技术及青铜文化是如何产生的猜测:是蜀地独自产生发展起来的,还是受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或西亚、东南亚等外来文化影响的产物?

6.出土上千件文物的两个坑属何年代及什么性质猜测:年代争论有商代说、商末周初说、西周说、春秋战国说等,性质有祭祀坑、墓葬陪葬坑、器物坑等不同看法。

7.“巴蜀图语”有何象征猜测: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等器物上的符号是文字?是族徽?是图画?还是某种宗教符号?

这七大悬案也即三星堆七大千古之谜,迄今在考古学界尚无定论。令人惊讶的是,三星堆文物的每一次发现,无论是意外的发现还是考古发掘的发现,都会打破人们的成见,令人惊叹不已,匪夷所思,给世界考古界带来震撼。

成都平原上五座史前文明古城可能是夏人构筑,为鲧“始作”。但在《山海经》中却记为“大比赤阴,是始为国”,这“大比赤阴”又是什么呢?

这个“国”,其实就是城郭、块邑、都邑。

这段话记载在《山海经·海内经》上:

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袁珂认为,“大比赤阴”即赤国妻氏,是对的。大比赤阴就当是一个人名,“‘大比爷或即‘大姒爷之坏文,赤阴,或即后稷之母姜原,以其音近也。”看来,这一看法是精当的。

“大比赤阴”即“稷母姜原”,实是“姜原妻氏”,这个“妻氏”指谁呢?

据《中华大字典》释,“妻”,在上古之时,作贵女讲,也就是贵妇的意思。《山海经》上的“帝俊常羲”和“帝俊羲和”的“妻”都不作配对讲,“帝俊”为“天”,即“天后羲和”的意思。在夏王尚称为“后”,即沿袭“妻”的称号,故而我们以为,“赤国妻氏”,可能就是“帝俊妻”。

成都平原史前即有黄帝故国“嘹国”。《后汉书》李贤注说,嘹县故城在今梓州嘹县(按:即今三台县)西南。这个“嘹国”可能就是“赤国妻氏”“大比赤阴”,也就是姜原姬姓之国。后稷始用农耕,其族始为国是完全可能的,并且姜原就在岷江上游,这和已发现的郫县芒城相近。

由此我们可以结论,“鲧始用城郭”和“大比赤阴,是始为国”,并不矛盾,而是一致的,不过一个依父系,一个依母系,他们建造都邑的地方都在成都平原,其年代最迟在4500年前,当时成都平原上已是都邑密布,形成了相当昌盛的城邦文明。

关于史前文明的大城,《山海经》上也有记载。

《山海经·海内西经》: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流黄酆氏之国,中方三百里,有涂四方,中有山。在后稷葬西。

《山海经·海内经》:有国名曰流黄辛氏,其域(《藏经》域作城)中方三百里。其出是尘土。有巴遂山,渑水出焉。

郭璞认为流黄酆氏之国和流黄辛氏之国是一国,“中方三百里”指的是“国城内”。这两则记载很有价值,“流黄酆氏之国”记载了“有涂四方,中有山”,点明这座大城具有四通八达的大道,并且“中有山”,很可能就是三星堆。“流黄酆氏之国”则生动地描绘了大城的繁盛,“其出是尘”,古经上记载的是“其出是尘土”,可见车马往来,尘土飞扬,十分热闹。而“渑水出焉”,前人以为即若水,其实不然。三星堆所在地古称渑乡,渑水当是从渑乡流出的一条水。

这个“酆氏”或“辛氏”或许就是史籍上的“莘国”“有莘氏”。辛,胜也,也就是女人头上佩戴的花冠。西王母便“戴胜”。而“王母”的意思据《尔雅》解释是“人祖”的意思。西王母其实就是女娲娘娘,这个“辛氏”其实就是“大比赤阴”或“赤国妻氏”所开创的王国。有趣的是这个“女儿国”与鲧、禹的关系,《吴越春秋·越王夫余外传》说:“鲧取于有莘氏女。”《太平寰宇记》说:“莘国,姒姓,夏禹之后,(周)武王母太姒即此国之女。”综上所述,三星堆王国有可能就是《山海经》上记载的“流黄酆氏之国”或“流黄辛氏之国”,其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伏羲女娲,是黄帝时代的古国,为夏王朝复兴的基地。

三星堆是我国现代考古学起步时期最早发现的大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对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都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自20世纪30年代三星堆遗址被发现,到1986年两个祭祀坑的发掘,三星堆就以历史久远、文物精美、文化独特、神秘莫测而引起世人的瞩目。三星堆文明绝不是任何一种文明的重复和翻版,它是卓尔不群的,它浓郁而别具一格的特色让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