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世界名流
1617200000064

第64章 将生死系于革命的作家——法捷耶夫(2)

小说的片断先分别发表在不同杂志上。在1926年的《青年近卫军》发表完之后,于1927年十月革命10周年前夕,出版了单行本。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苏联文学界的重视。《真理报》评论它是“我国无产阶级文学阵线的胜利”,高尔基认为作者“非常有才华地提供了国内战争的广阔的、真实的图画”。小说通过游击队长莱奋生真实地塑造了共产党员的形象,歌颂了他们在国内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中的领导作用,而广大农民在他们的领导下,成长为反对剥削制度的积极自觉的战士。莱奋生的形象被认为是苏联文学中最成功的共产党员形象之一。小说中的游击队由150多人的队伍战斗到只剩下19人,看来已遭到了毁灭,但他们却准备继续战斗,向人们揭示了革命必定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毁灭》是20年代苏联文学中的成功之作,很快被译成外文传播到世界各国。1930年,鲁迅将它译成中文于1932年出版,对我国的革命文学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而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5月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以这部小说为例,号召作家们要写新人物、新世界,指出《毁灭》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毁灭》的成功,使法捷耶夫声誉大增,受到文学界和党的重视。1926年10月法捷耶夫被调回莫斯科,担任了苏联“拉普”的组织书记。“拉普”是“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简称。法捷耶夫是在“拉普”内部已经出现严重分歧的情况下走上领导岗位的。他参加了文学争论,并针对文学的创作方法,依靠对象和文学的继承遗产及风格技巧等问题发表了文章和讲话。然而“拉普”内部的分歧日益扩大,领导成员之间也出现分裂,因而导致他与其他领导人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复杂。又由于长期陷于组织工作和审阅文稿工作中,使法捷耶夫感到与沸腾的生活脱离了,一时心中产生了空虚和渴望摆脱这种困境的想法。

“拉普”的宗派主义引起党中央重视,少数人对高尔基的攻击言论更不容置之不理,于是1932年4月23日,中央公布了《关于改组文艺组织的决议》,解散了“拉普”及其他艺术领域的类似组织。法捷耶夫正确地认识到中央的这一决议,认为中央的决议不是对“拉普”成员的打击和否定“拉普”过去的全部活动,而是为在苏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下,作家团体向新的组织形式过渡所采取的一个必要步骤。不久成立了俄国作协筹备委员会,法捷耶夫在第一次会议上被选为主席团委员,会议成立了几个小组,他参加了杂志出版和行政组。会议还将几份期刊合并为一个月刊,作为会刊——即《文学批评家》。法捷耶夫立即放下自己创作《最后一个乌兑格人》的计划,着手写作一组当前文学状况的文章,回顾过去瞻望未来,并讨论了许多文学理论及现状问题。

1934年8月17日,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高尔基致开幕词,日丹诺夫代表党中央和政府致贺词,代表们听取了高尔基的《关于苏联文学》的报告。法捷耶夫在8月22日的代表大会上发言,再次谈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问题,主张扩大题材,寻求新的形式,反对“平铺直叙”和“抄袭生活”。此后,他于1939年至1944年担任过苏联作协书记,1946年至1954年担任苏联作协总书记和理事会主席,1954年至逝世止担任理事会书记。法捷耶夫是继高尔基之后对苏联文学理论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批评家与理论家。

法捷耶夫创作的史诗型长篇小说《最后一个乌兑格人》,从构思到写完第五部前后延续了25年。主要原因是他承担了许多繁忙紧张的党务工作,创作时间没有保障。作品构思于20年代,计划写成六部,结果终因去世而未完成。作品以国内战争为背景,通过一个濒临灭亡的弱小民族乌兑格人的命运,表现他们从原始部族跨入新的社会制度的过程。故事的主要情节发生在作者生活战斗过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苏昌、奥尔迦海滨及山区森林地带,涉及的人和事极多,大量篇幅描写了当地的港口、农村、矿区、乌兑格人的村落、资产阶级人物的客厅和红胡子的营寨,被誉为“远东边区的社会百科全书”。但由于写作时间拉得太长,作者又来不及修改最终又没完成全书,作品存在结构松散,情节缺乏内在联系,有些情节偏离了创作宗旨的不足。

1939年,法捷耶夫获苏联政府最高荣誉勋章——列宁勋章。同年担任苏联作协书记,当选为苏共十八大中央委员。此时,他才38岁,已经成为一名国际知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了。法捷耶夫重新穿上了军装,以《真理报》和苏联情报局的记者身份上前线采访。1941年同肖洛霍夫和彼得罗夫到加里宁前线,1942年到列宁格勒、中央战线并再次前往加里宁,1943年又往列宁格勒和其他地区战线。整个战争期间,法捷耶夫写了20多篇特写和通讯,生动地表现了苏联人民的英勇精神,正是苏联人民的这种精神力量战胜了法西斯,取得卫国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2年7月20日,德寇占领了矿城克拉斯诺顿,9月,留城的共青团员自发组织了反抗组织“青年近卫军”,成员有100多人,给予占领者多次打击,鼓舞市民准备武装起义。1943年1月,在收复该城的前一个月,德寇破坏了“青年近卫军”,抓获了这批青年爱国者。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叛变,103人中除9人逃出魔掌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9月1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命令,追认其中5位领导人为苏联英雄,授予44名成员勋章。法捷耶夫当天发表了题为《永垂不朽》的文章。他曾到该地进行了一个月的调查,访问,带回大量书信、日记、诗歌、照片以及座谈记录,并着手创作小说《青年近卫军》。1944年12月13日晚上8时,他的小说脱稿。

《青年近卫军》是描写苏联卫国战争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荣获1946年度的斯大林奖。小说展现了卫国战争的广阔的历史画面,歌颂了为保卫祖国而和德国侵略者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苏联人民,以激动人心的笔触集中描写了青年一代与法西斯强盗的英勇斗争,指出他们的斗争精神和高贵的品质,源于党的教育和培养,源于他们对人民、对祖国、对社会主义政权的无限热爱。作品塑造了青年英雄的群象,也表现了党的领导人的坚强与英勇的品质。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分析,《青年近卫军》是法捷耶夫最优秀的作品,也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中最优秀作品之一。作品出版后,鼓舞了广大苏联读者,并很快译成外文传向世界,鼓舞着国外的英雄儿女们为祖国的利益而英勇奋斗。1945年由叶水夫译为中文,在中共领导的《苏联文艺》月刊上连载,1947年出版单行本。1952年,法捷耶夫把他的修改本寄给叶水夫,两年后新译本在国内问世,在中国青年中产生极大影响,有些青年还以书中英雄的名字命名自己的战斗队,在各条战线上勤奋工作,艰苦奋斗。

1949年10月1日,法捷耶夫率领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访问中国,10月5日在中苏友好协会总会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10月19日在京沪两地报纸发表《谈鲁迅》一文,高度赞扬了鲁迅的人民性。

1951年,法捷耶夫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黑色冶金》,但至逝世时尚未完成。1953年10月,法捷耶夫当选为作协理事会主席,次年,在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理事会书记。1955年9月,《文学报》连续刊登他的《文学笔记》,第二年3月他编完自己的文集《三十年间》,后于1957年出版。

1956年5月13日,法捷耶夫这位把自己毕身精力和著作献给革命和苏联人民、献给苏联共产党的作家,这位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充满信心的革命战士,不幸以自杀结束了生命,带走许多未完成的理想离开了热爱他的读者,留给人们许多遗憾和深思。

【作者点评】

法捷耶夫可以说终生是一个革命者。他自幼出生并成长在一个革命环境里,又受到革命战争的考验,用自己的笔描写革命的生活,宣传革命的理想,并为捍卫革命的文学与其他文学流派作过激烈的论战,以至在最受人民敬重的时候,却为革命困惑而自杀。法捷耶夫短短的55年,为我们留下了众多革命文学作品,而这些作品,并不是他站在旁观者角度去拼凑出来的,而是他亲身经历过的战斗生活的艺术概括和艺术重现。他创作的每一部作品中,都有他的战友和敌人的影子。把革命纳入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之中,法捷耶夫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获得惊人的成功。

《毁灭》对苏联人民以致世界人民的影响,《青年近卫军》对青年们的鼓舞和教育,使他荣获斯大林奖,这些足以说明法捷耶夫的创作具有深厚的人民性和战斗性,这种文学是时代造成的,也是时代所需要的。他的创作的成功,给今天的文学家无疑有着极大的启发。他的创作道路也正是一切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所必须遵循的道路,舍此定无存世之作。

将自己灿烂的文学事业与苏联革命斗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法捷耶夫的幸运,同时也为其自杀埋下了隐患。当50年代苏联政治出现波动时,斯大林受到猛烈抨击,法捷耶夫以结束自己的生命的形式来表明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对斯大林时代的追怀,这一行为是否正确,尚可商讨。他那种对革命的坚贞不移的品格,在他的作品和他的一生中得到充分展现。

法捷耶夫以其死而获得了永生。

(刘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