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世界名流
1617200000058

第58章 俄国的天才诗人——普希金(2)

1823年7月,普希金来到敖德萨,告别了曾经关照过他的英左夫将军来到沃龙佐夫伯爵办公处工作。这位在英国长大的南俄总督十分傲气,那股英国贵族式的态度令普希金十分反感,两人矛盾很快加深,但彼此却藏而不露,尽量掩饰,礼貌地交往。不久,普希金与伯爵夫人关系暧昧,沃龙佐夫气愤地向皇帝去信,要将普希金调走。普希金也受不了伯爵的侮辱,上书辞职。皇帝命令外交大臣将普希金除名,将他押送到普斯科夫交地方政府监管。1824年7月,普希金离开敖德萨回到父母的居地去了。

于是,普希金结束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漫游南俄的时期。在敖德萨的日子是他诗人生涯中一个完整的阶段,在这里他对人生有了清醒冷静的观察,抛弃了浪漫主义的幻想和少年时代的迷恋。从此他变得思想成熟,从轻浮转向激愤与痛苦。同时,敖德萨的特殊环境丰富了他的诗歌语言。

1824年8月9日,普希金到达那被古老的椴树环绕的乡村,祖上遗留下来的树林里弥漫着潮气,林边荒芜的小庄园,栅栏已经损坏,台阶早已歪斜。普希金说:“归来后我满目凄凉。”眼泪、痛苦、背叛和诽谤突然一下子倾泻下来,在他青年的胸中燃烧着仇恨。他在乡村受到了监禁。不久普希金沉湎于创作之中,在10月初他就写完了《奥涅金》第三章和长诗《茨冈》,接着完成了悲剧性长诗《埃及之夜》。在这里,他经历了受人监视的痛苦和友人探访的欢乐,最终从诗歌创作中获得精神上的新生,战胜了内心的愤怒和绝望。

在乡间,普希金喜欢逛每年夏初举办的贸易集市,参加民间节日的庆祝活动,沉浸在民间歌手的弹唱中。那些民歌唤起了他丰富的想象,在他后来的部分诗中都吸收了民间传说中的有益成份。诗人在集市中熟悉了农村中各类典型人物和外省的商人、市民、流浪汉及没有地位的农奴。这一些为诗人展现出俄国特征的人民生活画卷,引起他无限的遐思。

在米哈伊洛夫斯基村的幽禁生活里,普希金写了上百首诗歌,并完成了著名的历史悲剧《鲍里斯·戈东诺夫》。此时已是1825年,这年12月14日,十二月党人在彼得堡起义,消息传来,令普希金十分震惊。他知道当时的一些秘密团体开始行动了。他一时冲动便上路向彼得堡奔去,但中途冷静下来,决定返回家乡静观事态发展。不久,起义失败了,起义者遭到残酷镇压,普希金的许多朋友被绞死或流放。从公布的被捕者名单中,普希金意识到事件会触及自己,他立刻毁掉了一些笔记本和创作手稿,以消除他与十二月党人有过联系的证据。

不久,他了解到,在十二月事件每一个参加者的卷宗中,都发现有他写的革命诗篇,其中最突出的是《自由颂》、《短剑》和反政府的讽刺诗。他的政治处境十分危险。

1826年,新沙皇尼古拉一世即位。他为了笼络人心,放宽了对普希金的监禁,宣布停止对普希金的流放。普希金回到了莫斯科,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然而当局并没有放松对普希金的监督,他的言论和行为都被秘密地监视,反动的批评界也对他发起围攻。普希金感到失望而极度烦恼,在两年间又写了大量诗歌,称颂十二月党人,反击市侩文人的无耻诽谤。之后,他多次受到当局传讯,追问一些诗歌的含义,最后沙皇故作宽宏,没有继续追究。

为了摆脱都市的骚扰,普希金几次离开莫斯科,到外地旅行,探访朋友,并写了诗篇描述了高加索的自然景色、山民生活和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他在1829年6月亲自参加了俄、土之战。在兵营中,他没有停止写作,记下了随军征战的许多生活场景和内心感受。

1830年8月底,普希金因继承祖上的领地波尔金诺村一事以及个人的婚事,来到了波尔金诺村。不久俄国流行霍乱和鼠疫,流行区一律被封锁起来,普希金于是被困在村中。他充分利用在这里的时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剧本和小说,包括五个短篇小说、四个悲剧、一篇故事、一部长诗、三十首小诗,并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最后两章。他在波尔金诺短暂的几个月有如此丰富而优秀的创作,在俄罗斯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均属罕见,被人们称为“波尔金诺的秋天”。12月5日,普希金摆脱了在波尔金诺的囚禁生活回到了莫斯科,并带回了一部俄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小说采取了一种富有节奏的灵活变化而又自然的独特诗体,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丰富而生动优美,被评为“一部具有高度的独创性和俄罗斯民族性的作品”(别林斯基)。高尔基评价说,“除了它那永不凋谢的完美之外,它对我们还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831年2月18日,普希金与冈察罗娃结婚。不久,他们迁往彼得堡,普希金重入外交部任职。7月18日,因霍乱流行,宫廷从彼得堡迁来皇村,就是当年普希金读书的地方。普希金沉醉在一种亲切的回忆之中。很快,诗人和他美丽的妻子引起宫廷的注意,尼古拉一世被冈察罗娃的美貌所吸引,为了能在宫廷舞会常看到她,便赦封普希金为宫廷近侍。普希金深感受辱,常抱病回避宫廷社交,埋头于创作之中。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杜勃罗夫斯基》,研究了农民起义领袖布加乔夫的档案,并亲自到当地进行调查,收集资料,访问了许多目击起义军战斗场面的老人。最后他为他的学术著作《布加乔夫史》充实了材料,经润色定稿,终于完成了一部农民起义领袖的历史传记著作。著作赞颂了布加乔夫的英勇善战,和抗击外侵之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把这个优秀人物不平凡的命运与国家前途的关系深刻地揭示出来。著作受到尼古拉一世的贬斥,对普希金歌颂这个“罪犯”表示无名的恼怒。在写作《布加乔夫史》期间,诗人还创作了《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和《青铜骑士》等著名的童话诗和长篇叙事诗。

1834年,普希金创作了《黑桃皇后》,这是一部散文体式的小说,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经典,这部小说在当时便成为欧洲一些作家心目中的典范。诗人的崇高的文学声望和他在宫中担任的低级侍从极不协调,很快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并逐渐成为口头攻击普希金的由头,说他追逐名利,贪图宫廷荣誉,胆小,感情已发生变化。普希金的周围一片诽谤声。他申请退职而被驳回,宫廷的锁链紧紧地锁住了他,他感到万分苦恼。

1836年4月11日,普希金创办的文学杂志《现代人》第一期问世。《现代人》刊登了许多优秀的小说,使《现代人》一问世就成为俄国报刊界中出类拔萃的刊物。在这一年,他还创作了《上尉的女儿》这一著名作品。

在宫廷社交场合上,普希金夫妇遇见了从法国流亡到俄罗斯的丹特士,一位任禁卫军骑兵团军官的年轻的美男子。从此,普希金就不断受到丹特士的骚扰,妻子冈察罗娃和丹特士接触频繁,一时坠入情网。很快上流社会流言蜂起,事态日益严重,普希金陷于极度痛苦之中。加之家庭管理的混乱,造成债台高筑。这时,普希金承受着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压迫,无法摆脱丹特士对妻子的纠缠,也无法还清无数的债款。1836年11月4日,他收到三封匿名信,信中充满诽谤和污辱。他再也无法容忍了!根据当时贵族们的道德观念,一个名誉受到损害的丈夫只能诉诸决斗。于是普希金给丹特士下了挑战书,决定用决斗来保卫自己和妻子的荣誉。

1837年1月27日,彼得堡远郊的雪地寒光闪烁。在新村的一座白桦林里,决斗双方在十步远的距离相对怒视,各持手枪决一胜负。丹特士首先举枪开火,普希金应声而倒。但他在受伤后强忍剧痛,挣扎着站起来,还射一枪,也击中丹特士,但仅射伤对方的肩膀。而普希金血流不止,受了致命伤。当他被送回城里时,已生命垂危,经过两天的抢救,终乏回天之力,1月29日下午3时许,这位世界诗坛最伟大的天才终于含恨而去,告别了无数热爱他的人民和他无比热爱的文学事业,为俄罗斯和全世界留下无限的遗憾。

【作者点评】

普希金是俄国文学界的天才,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才。在短暂的38年生涯里,他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坎坷,竟能写下无数优秀的诗篇、小说、剧本,其对俄国的文学、语言以至音乐、戏剧、绘画、雕刻、舞蹈甚至电影的影响,非一般文学大师可比,可说是绝无仅有。一个多世纪以来,普希金在全世界获得崇高的荣誉,他唤醒人民为自由而斗争的勇气和精神,他创造性的文学形式,丰富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俄国语言,对封建、反动、腐朽的沙皇政府的抨击和揭露,使俄国文学以崭新面貌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他的形象永远是一个天才诗人。

然而他却死于一场毫无意义的情场决斗。

尼古拉一世的政治桎梏使他精神受到过严重的打击,他没有倒下;承受极端贫困的流放生活和负债度日的高度压力,他没有倒下;遭遇无聊文人的谣言和诽谤,他没有倒下;而这一次,他勇气十足地持枪决斗,以显示其贵族气概,终死于小人之手。他的死,表面上看似乎是名誉所致,而实质上是性格所致。他是个纯粹的诗人,思想生活在诗的王国里,充满激情,充满浪漫和幻想,追求美好的事物,喜欢漂亮的女人。诗是他的第二生命,只要能写诗,他可以忘掉身边一切痛苦。他率真,稚气,所以他敢对沙皇倒捋龙须,他对贫民充满热情和关心。他憎恨一切限制写作的机构和人物。他具有追求自由,不愿受奴役的反抗精神,所以在作品中描写的英雄人物都是反叛者。他能在同一时期创作几部作品,他驾驭语言的能力和创作故事的天才如熊熊烈焰在向外喷射,不可遏止,一旦遏止,他就会苦恼万分,要远离城市和喧嚣的尘世,去乡村寻求宁静。他厌恶无聊的社交,更讨厌占去他大量时间的桃色风波,要摆脱这一切,他不得已才拿起了枪,而正是他这一行为,最终谱写了他性格的赞歌。他对美的追求,一方面表现在诗歌小说的创作中,一方面表现在对女人的热爱。诗人气质的普希金追求美貌的女子,自青少年始都带有一种欣赏美的因素,许多年轻美貌的女郎被他的诗人气质所倾倒,而他也乐此不疲地一次次玩着追美游戏。当冈察罗娃成为他妻子时,他已经32岁了。游戏结束了,美貌的妻子便成了他心中美的圣者,不可破坏,如同诗歌创作不可停止。丹特士的出现,破坏了普希金的完美理念,他的决斗,是为了维护心中的完美,是他保卫自己美的神圣的最高形式。所以他的倒下是为追求完美而倒下的。

普希金生活在一个黑暗的时代,心中却充满无数光明的美好幻想,他没有真正投身到革命斗争中去,而是运用他的诗歌表达他对自由对美的渴望和追求,当他的鲜血洒在俄罗斯的雪地上时,那是一幅凄美的画面,天才诗人以他年轻的生命为俄罗斯民族绘出了一幅为美而献身的英雄图画,他最壮丽的诗篇就写在彼得堡远郊的白桦林里,让世人瞩目。

(刘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