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世界名流
1617200000021

第21章 人类起源的科学家——达尔文

查理·达尔文,伟大的博物学家、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1809年2月20日,他出生于伦敦附近的休斯相瑞小镇的一个医生家庭。从小天生活泼,喜欢收集矿物、贝壳、硬币。1831年,他从剑桥大学毕业,前往北威尔士搜寻化石。同年底,他随海军舰艇小猎犬号前往南美洲,历时五年,在途中采集了数千种动、植物标本和化石标本。其后他根据考察实践体会写出进化论巨著《物种起源》,创立“物竟天择、优胜劣败”的进化论学说,并对圣经中所谓上帝创造万物论提出公开质疑。其后,他又写出《人类起源》等重要著作。他的进化论、能量守恒转换定律、细胞学说成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青年毛泽东曾如饥似渴地阅读达尔文的进化论著作,称“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毛泽东评点达尔文】

(我)订立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读书。我非常认真地坚持执行这个计划。我认为这样度过的半年时间,对我是极有价值的。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我就进去。中午我仅仅休息片刻,买两块米糕吃。这就是我每天的午餐。我每天在图书馆里一直阅读到闭馆的时候。

在这段自修期间,我读了很多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在图书馆里我第一次看到并以很大的兴趣学习了一幅世界地图。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斯·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孟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

——摘自毛泽东1936年在保安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

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多数人承认,只能在斗争中曲折地发展。正确的东西、好的东西,我们一开始常常不承认它们是香花,反而把它们看作毒草。哥白尼关于太阳系的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曾经被看作是错误的东西,都曾经经历艰苦的斗争。

一天,一个大学生剥开一棵老树的皮,发现两只奇特的甲虫,马上左右开弓抓在手里。突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他迅速把手里的甲虫藏到嘴里,去抓第三只,嘴里的甲虫大不老实,放出辛辣的毒汁,把这个学生的舌头也蜇麻了。

这个大学生就是达尔文,人们为了纪念他发现这种罕见的甲虫,就把这种甲虫命名为“达尔文”。

查理·达尔文,伟大的博物学家,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1809年2月20日生于英国距离伦敦200多公里一个叫休斯相瑞的小镇。他的父亲罗伯特·达尔文博士是当地一位很有名望的医生,对儿子的管教非常严格。达尔文在当地的小学上学时,他的校长说他总是到处乱跑,把玩东西,不知所云,从不做些有用的事。这位校长所谓的“有用的事”是指勤念希腊文和拉丁文,所谓“到处乱跑”则是说达尔文到处去从事各式各样的搜集。

应当指出,在家庭成员中只有达尔文特别爱好收集——收集矿物、贝壳、硬币和图章,他的哥哥和四个姐妹都不进行收集。年幼时,他已经对自然产生了兴趣,他竭力要弄清楚各种植物的名称。达尔文还喜欢长时间单独地散步,散步时他总是专心致志地进行思考,有一次他在走过施鲁斯伯里的旧城堡旁的一条小道时,由于只顾思考,竟从七八英尺高的地方失足跌了下去。他喜欢钓鱼,时常拿着钓鱼竿接连几个小时坐在塘边或河边,他在搜集鸟蛋时,从每个鸟窝里只拿走一个鸟蛋,从不多拿一个。

达尔文的父亲把儿子送进爱丁堡大学医学系学习,希望儿子将来能踏着父亲和祖父的足迹走,成为一个高明的医生。但大学极其枯燥的课程令达尔文大为失望,他还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动、植物标本。父亲没法可想,把他送进神学院去研究神学,可是达尔文对野外和大自然更有兴趣,因此他在神学方面的成绩从来不顶好。不过,达尔文在大学时就已经有了自然科学家的名声,一部分是因为他对地质学的兴趣的缘故(地质学也许是当时最大的一门学科)。1831年,他从剑桥大学神学院毕业后,随即前往北威尔士研究岩石的形成并搜寻化石。同一年八月(当时他还不到22岁),他接到了一封从此改变他一生的信,这封信是他的朋友兼老师韩斯洛写的。信中写道:“有人请我……推荐一位自然科学家陪同受政府委派的费兹罗伊船长前往南美洲南部的海岸从事调查工作。我向他们说我认为你是最有资格且很可能会接受这类工作的人。这次航程将花两年的时间。”达尔文迫不及待地抓住这次机会。可是在那个时代,一个年轻人做任何事都必须得到父母的许可。他动员了全部亲友,特别是他的舅舅,经过一番游说之后,他的父亲终于同意了这次航行。

那艘船是海军舰艇“小猎犬号”,它在1831年12月27日从普利茅斯驶向南美洲,一直到1836年10月才返航。原本只有两年的航程变成五年,而航行的范围也从原定的南美洲扩展到世界各地,这是近代史上最重要的调查航行之一。

在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考察生活中,年轻的达尔文战胜了热病的袭击,克服了晕船的折磨。他爬山涉水,走遍荒无人烟的热带森林,勇敢地在毒蛇猛兽身边穿过,他沐风浴雨,与大自然进行英勇的搏斗。但航行却使他产生了无限的欢乐,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知识,锻练了他的意志和能力。他从中找到了莱尔著作《地质学原理》一书的可贵证据,采集了数千种珍贵的动、植物标本,发掘和采集了上万种矿物标本和古物化石标本,得到了珊瑚岛和物种形成的重要启示,从而产生了对《圣经》中上帝创造万物的怀疑,逐步摆脱了神创论的束缚。

达尔文可能是在加拉帕哥斯群岛上变成一位“达尔文主义者”的。加拉帕哥斯群岛是一小群火山岛,因此那儿的动、植物并没有很大的差异。但使达尔文感到兴趣的正是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他发现,他在每个岛屿上看到的大海龟都和其他岛屿的海龟有些不同,难道上帝为每个岛屿各创造了一种海龟吗?达尔文在加拉帕哥斯群岛上观察到的鸟类生态更令人惊讶。他发现每个岛屿上的雀鸟都各有特色,尤其是在鸟喙的形状上。达尔文认为,这些差异与雀鸟在各个岛屿上觅食的方式有很密切的关系。鸟喙又尖又长的地雀是以松子为食,小鸣雀是以昆虫为食,树雀则以树皮和树枝里的白蚁为食……每一种雀的鸟喙形状都完全迁就它摄取的食物种类,于是他想这些雀可不可能有共同的祖先呢?它们是不是因为千百年来不断适应各个岛屿不同的环境之后才变成新的品种呢?他还发现当地的动物与他在南美洲见到的许多种类非常相似,于是他问:上帝真的一次就创造了这些各有细微差异的动物吗?还是它们是进化而来的?他开始愈来愈怀疑物种不会改变的说法。后来,达尔文又发现了一个现象,显示地球上所有的动物可能是互相关联的。这就是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情况,如果你把狗、兔子和人类早期的胚胎拿来比较,你会发现它们非常相似,几乎难以分辨,一直要到非常晚期之后,你才能分别人类的胚胎与兔子的胚胎,这不正显示我们和这些动物是远亲吗?可是这时他仍然无法解释进化的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但在1838年10月,也就是他乘猎犬号返航整整两年后,他偶然读到了一本由人口学家马尔萨斯所写的一本小书,书名叫《人口论》。马尔萨斯撰写此书的灵感据称是来自美国人富兰克林。富兰克林指出,如果没有受到大自然的限制,一种植物或动物将会遍布全球。但是由于世上有许多物种,因此这些物种会彼此制衡。马尔萨斯将这个观点加以发展,并应用于全球人口上,他相信人类的生殖力很强,因此世界上出生的儿童人数永远多过能够存活的人数,他认为既然粮食的生产永远无法赶得上人口的增加,因此有一大部分人口注定要在求生存的竞争中落败。那些能够存活长大并延续种族生命的人一定是那些在生存竞争中表现最好的人。达尔文为此深受启发,他以此来解释进化发生的过程:进化是生存竞争中自然淘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最能够适应环境的就存活下来,继续繁衍种族。可以说,地球生物进化的“原料”就是同一种生物之间不断出现的个体差异,再加上子孙的数量庞大,以致只有一小部分能够存活。而进化的实际“机制”(或驱动力)则是生存竞争中的自然淘汰作用,这种淘汰作用可以确保最强者或“最适者”能够生存下来。这便是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生存竞争”的进化论学说。

经过5年的环境考察,回国后,又做了近20年的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达尔文终于在1859年写出了划时代的生物进化论巨著《物种起源》,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进化论的出现使生物界的种种现象都得到了一个统一的解释:生物的一致性可以用共同祖先来说明,物种的多样性则完全是进化适应的结果。进化论的出现在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也产生极大影响,它猛烈冲击了当时支配思想领域的神学观念,引发了一场思想大革命。以后,达尔文又写出了《动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等重要著作,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进化论和能量守恒转换定律、细胞学说一起成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代表了当时科学发展的最高水平。

1882年,达尔文逝世,他留给全世界一句名言,那就是:对于科学,坚持者,必可成功!

【作者点评】

马克思和达尔文是同时代的人,马克思一生的最后34年是在伦敦度过的。这段时间达尔文就住在伦敦近郊,达尔文死后第二年,马克思也去世了。当时他的友人恩格斯说:达尔文创立了有机物进化的理论,而马克思则创立了人类历史进化的理论。

另外一个与达尔文有关联的思想家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也是在伦敦度过的。弗洛伊德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和他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于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天真无知态度构成了挑战。

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曾试图为大自然的变化寻找合乎自然的解释,因为他们不接受那些古老神话的说法。同样,达尔文也不接受教会对人与动物如何创造出来的说法,他是近代惟一一个公开质疑圣经中对人在万物中的地位的说法的科学家。

达尔文发表了《人类的起源》这本书。他在书中提醒大家注意人与动物之间的许多极为相似之处,并提出一个理论,认为人与类人猿必定是在某段时间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的。为此,他被当成英国最危险的人物。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这样说道:这真是一个令人难堪的发现,愈少人谈论它愈好。达尔文的理论提出后,当时的人们突然不得不重新调整他们对于《创世纪》的看法。年轻的作家罗斯金如此形容他的感觉:“真希望这些地质学家能够放过我。如今在《圣经》的每一个章节后面,我都可以听到他们的锤子敲打的声音。”

善良的人们尚且对达尔文的理论不能接受,那些宗教界的神职人员就更感到恐惧和憎恨,他们向达尔文学说展开了疯狂的围剿,而以英国赫胥黎(达尔文的挚友)、德国的海克、法国的左拉为首的进步学者则高举着进化论的旗帜,为捍卫达尔文主义而英勇抗争。其中最著名的是发生在1860年6月的“牛津大战”,当时“英国科学协会”在牛津召开会议。韦勃甫司是牛津的主教、数学家,他在演说中猛烈地攻击达尔文学说,他在结束演说时向赫胥黎发难:赫胥黎教授是否认为他是通过他的祖父或者他的祖母而来自猿猴呢?赫胥黎接受了挑战,他很镇静地指出这位主教在发言中所犯的许多自然史方面的重大错误,然后对这位主教最后的提问作了如下的驳斥:“一个人没有任何理由因为他的祖先是一个猿猴而感到羞耻,使我感到羞耻的倒是这样一个人,他浮躁而又饶舌,他不满足于他在自己的活动范围内所取得的令人怀疑的成功,而要插手于他一窍不通的科学问题,结果只能是以自己的夸夸其谈而把这些问题弄得模糊不清,并且用一些娓娓动听的但却离题很远的议论,以及巧妙地利用宗教上的偏见而使听众的注意力离开争论中的真正焦点……”赫胥黎的有力回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会者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毛泽东十分熟悉这段故事。1974年英国首相希思来中国访问,送给毛泽东一张达尔文的照片(有达尔文的签名和达尔文自己写的话:“这是我的确很喜欢的一张照片,同我其他的照片比,我最喜欢这一张。”)还有达尔文《人类原始及类择》的第一版,是达尔文的后人提供的。毛泽东收下后说:达尔文,世界上很多人骂他。希思说:但我听说,主席很钦佩达尔文的著作。毛泽东点头称是,说:嗯,我读过他的书,帮他辨护的,叫赫胥黎。希思点点头,说:他是十分杰出的科学家。毛泽东说:他自称是达尔文的咬狗。”引自《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90页。这里讲的是赫胥黎为捍卫达尔文学说同攻击者激烈辩论的故事,说明毛泽东对进化论学说是相当熟悉的。但毛泽东的观点却是非常鲜明的,作为自然科学学说的生物进化论是科学的真理,是唯物主义的,但朴素的进化论的历史观则是唯心主义的,毛泽东选择的人类历史进化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这是中国百年革命实践得出的正确结论。

(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