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世界名流
1617200000017

第17章 第一个看透神的人——费尔巴哈(1)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唯物主义哲学家,著名的无神论者。1804年7月28日,他出生于巴伐利亚兰得休特城的一个法律世家。少年时代,由于战乱,他跟随父亲长期漂泊和转学。

1823年,他进入海德堡大学神学系学习,次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成为黑格尔哲学的崇拜者。1826年,由于家庭困难,他又转入爱尔兰根大学,后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830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著作《论死与不死》,批判了基督教的灵魂不死的教条,因而被取消副教授职位。其后,他一心从事哲学研究,相继出版了哲学幽默格言集《作家与人》、《论黑格尔的哲学史》等大量著作,并开始把哲学与神学对立起来。1839年,他在《哈雷年鉴》上发表《哲学和基督教》、《黑格尔哲学批判》,正式与黑格尔哲学决裂,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毛泽东称其是第一个看透神的唯物主义者,“他的书必须看”。

【毛泽东评点费尔巴哈】

德国哲学家、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第一个看透神是人的思想意识的反映。他的书必须看。当然,黑格尔的书也必须看。列宁说,不读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书,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也应该读唯心主义的书。我是相信过康德的。我也看过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书,看过柏拉图的书,看过苏格拉底的书。不读唯心主义的书。形而上学的书,就不懂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是我的经验,也是列宁的经验,也是马克思的经验。

——摘自1965年8月5日毛泽东接见外宾的谈话,见《在实践中实现主体与客体的辩证法的统一》。

改变外界,同时又改变自己。

费尔巴哈:主体与客体都不是历史上发生与发展的东西,认识是不变的自然的不变的反映。二者的统一,是不变状态的统一。

——摘自《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17页。费尔巴哈不了解主客统一之辩证法性质。

——同上,第20页。

【费尔巴哈小传】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发展中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著名的无神论者。他作为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的思想代表,勇敢地与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决裂,并进行了有力批判,创立了以人本主义为特征的唯物主义哲学。他的突出贡献就是在唯心主义长期统治德国思想界之后,恢复了唯物主义应有的权威,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

费尔巴哈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坎坷不平的一生。他于1804年7月28日出生在巴伐利亚兰得休特城的一个法律世家。祖辈两代人都是律师,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刑法学家。费尔巴哈少年时代就饱尝社会动荡和颠沛流离之苦。从1806年春起,他全家在慕尼黑居住了八年,这正是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对外扩张的几年,法军占领了柏林和普鲁士领土的二分之一。他父亲由于坚持进步的政治主张而失去国王的信任,被调离慕尼黑。家庭生活和学习环境也很不安定。父亲外遇,父母不和,分居达六年之久。他随父在外,受着严格的管教,长期得不到母爱,时常受人轻视和冷落。由于父亲工作调动频繁,他不得不多次转学。尽管如此,费尔巴哈从小就培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诚实坦率的良好品德,以品行优良、勤勉用功而为人所称道。

费尔巴哈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和两次大的转变,即从神学到思辨哲学,再到人本学唯物主义。他在总结自己世界观变化的过程时说:“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神的主体是理性,而理性的主体是人。”见《费尔巴哈哲学著作?

费尔巴哈从小在家里就接受基督教课程的教育。他在慕尼黑和班堡上教会小学。1817年进入安斯巴哈文科中学,深受宗教课教师的影响,16岁时已虔信基督教,他在给母亲的信中表示,将把宗教作为自己一生的目标和职业,决心做神学家。他常到一个犹太教师拉比的家中学习希伯来语。1822年他中学毕业,在家中阅读了圣·奥古斯丁等人的神学著作。

1823年秋,费尔巴哈进入海德堡大学神学系,更加发愤地投入学习。他最感兴趣的课程是卡尔·道布的《神学道德的特殊部分》和《论恶的起源》。道布是黑格尔哲学的信徒,讲课时经常向学生介绍黑格尔的思想,这引起了费尔巴哈的极大兴趣。在道布的鼓励下,他决心转学到柏林大学。1824年4月18日,他来到当时德国的思想文化中心柏林,但因被怀疑是一个秘密组织的成员,受到警察的政治迫害。经过一番曲折,三个月之后,他才如愿进入柏林大学神学系。柏林大学为他的思想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他一面听著名神学家施莱尔马赫尔等的神学课,一面又按时去听大哲学家黑格尔讲授哲学。他为黑格尔思想的广博和深邃所倾倒,对神学产生了怀疑,感到哲学与神学在他心中总是统一不起来,陷入思想矛盾之中。半年之后,他终于明白他所需要的不是神学而是哲学。在他一生中作出了改变自己命运和前途的重大选择,即放弃了自己想当神学家的初衷,选择了哲学,在老师的支持和父亲好友的帮助下,他于1825年4月11日转入哲学系,从而踏上了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

费尔巴哈在柏林大学的两年里,听完了黑格尔的逻辑学、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逻辑学课他听了两遍。黑格尔哲学启迪了他的智慧,他把黑格尔看成是“自己思想上的第二个父亲”。但他一开始就没有完全成为黑格尔的忠实信徒。他选择哲学原本是要为自己创造一个新的王国,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一方面,他对黑格尔哲学推崇理性表示赞赏,另一方面对其抽象性、特别是从现实转化为自然这一套感到怀疑,并开始认真地研究自然科学。总的来看,这时费尔巴哈是一个非正统的黑格尔主义者,即青年黑格尔派中杰出的一员。1826年4月,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转学到爱尔兰根大学。他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植物学、解剖学和心理学,还研究了哲学史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他在安斯巴哈家中写了一篇博士论文:《论唯一的、普遍的和无限的理性》,基本体现了黑格尔哲学精神,是献给黑格尔的。但他在论文中肯定个别事物的实在性,只否定一般概念的实在性,强调限定人类活动的理性,而没有提到在人类以外活动着的“理性”。这表明费尔巴哈的观点同黑格尔哲学是有分歧的。正如他父亲所说是“小小的文章背叛了一个大哲学家”。通过论文答辩后,学校向他颁发了博士学位证书。

1828年,费尔巴哈在爱尔兰根大学担任讲师,主要讲授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哲学,并开设了逻辑学和形而上学讲座。这个时期,他的哲学观点仍然没有脱离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但他已经开始独立地提出自己的思想。1830年,他匿名出版了第一部著作《论死与不死》,他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出发,强调只有普遍的理性是不朽的,批判了基督教灵魂不死的教条,教人不要向往来世,应致力于现实生活。这部著作是他同正统基督教教义正式决裂的开始,它的出版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宗教人士纷纷谴责他,这本书也被当局没收,人们很快知道了谁是作者。父亲对儿子不顾个人前程的行为感到震惊和愤怒,但在青年和他的兄弟中却得到了支持和赞同。这本书的出版对他坎坷的一生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副教授职位的提升被取消,听众也减少了。1831年夏,他被迫离开爱尔兰根大学到法兰克福一所中学任教。这时他结识了一位后来成为他终生密友的克里斯蒂安·卡普——一个思想自由的学者、大学哲学教授。卡普曾努力为他谋求一个大学教职,但都失败了。费尔巴哈意识到神学的专横和普鲁士的保守主义的联合,葬送了他的大学教师生涯。

1832年深秋,费尔巴哈回到爱尔兰报从事自己的学术研究,对大学讲稿进行加工整理。1833年出版了《从培根到斯宾诺莎的近代哲学史》,1834年发表了《亚培尔和赫依斯》(或《作家与人》),这部哲学幽默格言集,再次阐述了精神永存的意义,间接批驳了灵魂不死的思想。接着,他在黑格尔学派主办的《柏林科学评论年鉴》发表了《论黑格尔的哲学史》等六篇文章,1837年和1838年相继出版了《对莱布尼兹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比埃尔、培尔》。他在这个时期的著作和论文,尚未摆脱黑格尔哲学的影响,有的甚至是为黑格尔辩护而写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论莱布尼兹一书中,他已经开始鲜明地把哲学和神学对立起来,提出哲学和神学不可能有同一个对象的观点。在论培尔一书中这种对立更为突出。他赞同培尔关于理性和信仰的矛盾是存在于两者的本质之中的思想。这表明他已开始从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神学形式的否定,转向对唯心主义哲学本身的否定。尽管费尔巴哈在大学校门外也能从事研究著书立说,但他仍渴望回到大学的讲坛。他先后在几所大学谋职,都因他不敬神的思想遭拒绝。1836年,他作了最后一次努力,亲自向爱尔兰根大学申请,因校方要求他否认《论死与不死》一书是自己发表的,他不愿以奴颜婢膝代价去换取职位,使他永远丧失了在大学教书的权利。与他事业上的挫折相对照,使他感到欣慰的是他结识了一位能够理解自己的姑娘贝尔塔·列夫。他们于1833年春相识,从1834年起有了频繁的书信往来。1837年11月12日费尔巴哈与贝尔塔·列夫结成了终生伴侣,一同居住在费兰根中部纽伦吉亚的布鲁克堡乡村,费尔巴哈依靠妻子的产业和自己的著作收入过着俭朴的生活。在这个远离城市及科学文化中心的穷乡僻壤,费尔巴哈度过了将近25个年头,几乎没有离开过。

政治上的迫害和生活上的磨难并没有阻止费尔巴哈继续进行反宗教的斗争。正是为了斗争的需要,促使他独立地开辟自己的哲学道路。他在乡村宁静的环境中认真研究古代和近代的唯物主义学说以及自然科学。他没有因为隐居乡村而同城市的精神生活断绝联系,他参加了正在兴起的青年黑格尔运动,在卢格主编的《德意志艺术和科学哈雷年鉴》(以下简称《哈雷年鉴》)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对青年黑格尔运动产生过重要影响。正是在以自然为对象的沉思中和在青年黑格尔运动与宗教批判的推动下,他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转变,把自己的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