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世界名流
1617200000014

第14章 原子唯物论的鼻祖——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的创立者。他出生在希腊的色雷斯城邦——阿伯德拉的一个富豪家庭,从小心智聪慧。年轻时,他潜心钻研学问,曾赴埃及、波斯、埃塞俄比亚和印度交流学术,成为亚里士多德之前惟一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后人整理出版了他的伦理学、物理学、数学、文学音乐、技术等五类著作,其中最著名的论述是原子论:世界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第一次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了世界的起源。毛泽东称其的“最大功绩,是他的原子论的物质观”。

【毛泽东评点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的大功绩,是他的原子论的物质观。虽然是很原始的与机械的唯物论,却对后世的原子论学说给予了重大的影响,发生了哲学指导科学的作用。他反对观念论哲学,提倡了完全唯物论哲学。他认为物质的构成,都是由于极微小的不可入的微粒子即原子;而其运动,是由这种原子与空虚的空间相结合。不可入的原子运动于空虚的空间之中,原子们互相为种种的分离与结合,因而组成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他把物质、人类、灵魂、思想,都看作本质相同而形态互异的诸原子的种种结合。这样,他对万物都一一给以相当特殊的形态。他认原子和空虚以外没有任何东西的存在,完全否定了神。他认为运动是与物质不能分离的,而空虚是物质运动的条件。他的原子与空虚的关系,表现有与非有的统一。他的这种物质运动观,虽是机械的力学的运动,但他看成物质变化的根本法则,看成宇宙的因果必然性,他已企图在物质本身之中探求其自己运动的原因了。

——摘自《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220—224页。

【德谟克利特小传】

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的创立者。德谟克利特将早期希腊各派哲学和科学知识进行了综合,并加以系统化,建立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较为严整完备的自然哲学体系,把古希腊唯物主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他在西方哲学史和科学史上都占有崇高的地位,他的唯物主义的原子论,是当时哲学的最高成就。

德谟克利特出生于希腊本土东北端的阿伯德拉,这是一个色雷斯城邦,和亚里士多德的故乡斯塔吉拉相邻,它在伯利克里时代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文化昌盛。德谟克利特的父亲是一位富豪,在当地很有资产和地位,他给年幼的德谟克利特聘请波斯的高级知识人士作为启蒙老师,学习天文学和神学。小德谟克利特心智聪慧,潜心研究学问。据说他住在家中花园的一间小屋,成天面壁苦读。一天,他的父亲宰了一头供献祭的牛走到他近旁,他竟很久没有察觉。

当时有限的书本知识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他决意走向广阔的世界,去猎取丰富生动的实际经验知识。他南赴埃及向祭司们学习几何,并直达埃塞俄比亚;东去波斯结识星相学家,渡越红海,甚至到印度同裸型智者有所交往。他自称:“在同辈人当中,我漫游了地球的绝大部分,我探索了最遥远的东西,我看见了最多的土地和国家,我听见了最多的有学问的人的讲演;构画几何图形并加以证明没有人超过我,就是埃及所谓丈量土地的人也未能超过我。”他历经岁月,艰苦跋涉,走访世界各地,获得了丰富的实际知识。

德谟克利特积极从事科学实践活动,是当时科学界的佼佼者。他考察过天文、气象、编过历法,探寻尼罗河泛滥的原因,他发现圆锥体切割定理,他研究海盐成因、地理与地震以及光线辐射、植物生长、动物生理、胚胎成因、医疗卫生。据说古希腊大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去拜访他,见他坐在一颗大树下,周围全是堆着解剖的动物躯体。他款待希波克拉特,吩咐仆人取来羊奶,他观察后,说这是刚生了第一胎的一头黑奶羊下的奶,客人十分惊佩他观察之精细。

德谟克利特有别于早期希腊其他的自然哲学家,他还拥有丰富的人文学科知识,他是亚里士多德之前惟一的百科全书式的卓越学者,渊博的科学素养,是他把哲学思想系统化的重要条件。德谟克利特更有良好的哲学训练经历,他到处拜师求学,对早期希腊哲学诸流派有广泛的了解,这使他能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加以改造,作出综合,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

德谟克利特是勤于著述的多产作家、写下了大量的著作,后人编纂了德谟克利特的著作,现仅存一个目录。目录分列伦理学、物理学、数学、文学音乐、技术五大类,按四篇一组编排,总计15组70篇。涉及到哲学、物理、数学、天文、地理、逻辑、心理、动植物、医药、养生、社会伦理、历史、文学、艺术、农业乃至军事等各方面,几乎包括当时人类知识的每一领域。其中又以物理学中的《大宇宙体系》和《小宇宙体系》最重要,这是他的代表作,集中论述了原子论的基本思想。

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原子和虚空。他根据水可以蒸发以及人们可以闻到远处物体散发出来的香味等现象,认为物质是由许多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这种微粒叫做“原子”。原子是一种最小的、看不见的、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它的根本属性,就是绝对“充实性”,是坚实,没有空隙,不能毁坏。原子的数目是无限的,在性质上完全相同,但在形状、大小、次序和排列方式上有区别。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它的特点就是松散,可以为原子提供运动的条件。虚空不等于虚无,它和原子一样,也是一种非常实在的存在。德谟克利特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就是由原子和虚空这两种东西构成的。

德谟克利特肯定,运动是原子的固有属性,原子在虚空中不断地作急剧而凌乱的直线运动,由于运动速度快且不规则,彼此发生碰撞,形成“原子旋涡”,原子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事物,如日、月、星辰等,一旦原子相互分离,事物也就消失。值得注意的是,德谟克利特针对当时盛行的“灵魂不灭”的学说,指出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只不过这种原子更精细,更圆滑一些罢了,而当这种原子分散时,灵魂也就会随之消失。

德谟克利特从原子自身运动的观点出发,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有它的客观必然性。他说:“一切都由必然性而产生”,“世界有无数多事物,它们是有生有灭的,没有任何东西从无中来,也没有任何东西毁坏之后归于无。”他告诫人们不要相信命运,要相信自然,自然总是以最可靠的手段赢得那些伟大的希望,受命运支配的人没有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但德谟克利特否认偶然性的客观存在,所谓偶然性只是人们为掩盖自己的无知而产生的主观观念。他举例说,假定有一个乌龟从上面掉到一个行路人的秃头上,这也不是偶然的,只要抬头一看,你就会发现天上有一只老鹰,刚才掉下来的乌龟,就是这只老鹰嘴上叼着的东西。

德谟克利特的认识论——“影像说”同样是建立在他的原子论基础上的。他认为,从构成事物的原子群中,不断流射出事物的影像,这些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和心灵,便产生了感觉和思想。德谟克利特还分析了感觉和思想间存在的差别,他指出,感觉是与事物相类似的影像刺激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的,而构成事物的原子本身则很精细,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它们透过感官的“孔道”作用于灵魂原子,从而产生思想。所以,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唯有思想才能认识原子本身,认识原子和虚空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德谟克利特把感觉叫做“暗昧的认识”,把思想叫做“真理的认识”。他说:“当暗昧的认识在最微小的领域内不能再看,不能再听,不能再嗅,不能再尝,不能再触摸,而知识的探求又要求精确时,于是真理性的认识就参加进来了,它具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据说,他在晚年为了追求“真理”,不使自己为感性所困扰,特意把自己的眼睛弄瞎。

总之,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把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不是用人们直接观察到的某一种具体的物体(如水、火、气等)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而是深入到事物的内部,用原子构成物质的结构来说明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基础,这是对客观世界认识深入的表现,原子论比古代任何学说都更接近于近代科学。

德谟克利特毕生是一位学者、不重名望的谦谦君子,他性情平和,为人善良,事业上坚忍刚毅,处世达观开朗,曾被誉为“欢笑的哲人”。德谟克利特认为死亡不过是灵魂原子同集体分离。返归自然,他在高寿之年,从容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他所在的域邦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他享有科学伟人应得的荣誉,人们将永远记住这位唯物主义原子论的先驱。

【作者点评】

在古希腊哲学中,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物质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流派观点之一。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就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马克思在文中称颂这两位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思想,阐明哲学和生活的辨证统一原则,公开表明自己是同宗教誓不两立的无神论者。研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对马克思完成世界观的转变具有积极意义。毛泽东也给予德谟克利特以极高的评价,在阅读他的老友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一书时,对德谟克利特的哲学思想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毛泽东是写得最详尽的,他没有对任何其他哲学家用过如此多的笔墨。毛泽东说他“完全否定了神”,“提倡了完全唯物论哲学”,以彻底的唯物主义面对世界,在生产力发展相对低下的古希腊,没有可供实验的任何现代的工具和设备,德谟克利特却得出了最为接近现代科学的结论。毛泽东对德谟克利特表达了由衷的敬佩。

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同样都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但是在漫长的中世纪,却遭受到完全不同的命运。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中世纪欧洲基督教会中,有和《圣经》同等的权威,但德谟克利特的学说却遭到基督教会的抑制。传说,柏拉图也十分敌视和害怕德谟克利特,图谋搜集德谟克利特的全部著作付之一炬,只因两位毕达哥拉斯派的成员劝阻才作罢。这只能说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哲学的鲜明对立,哲学具有党派性。历史上的统治者从来都没有给予唯物主义哲学以平等发展的机会,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英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波普指出,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基本问题,至今仍然是自然哲学的基本问题,除了对物质粒子可否无限分割,在基本粒子中如何求得“一”与“多”的统一等问题外,更重要的在于是否应该坚持德谟克利特始终从物质本身说明自然的唯物主义科学精神。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但德谟克利特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

(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