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为何爱会伤人
1572200000009

第9章 难以避免的爱情战争(2)

张柏芝的支持者为此祭出了“阴谋论”,说是谢霆锋的妈妈狄波拉将合照事件捅给了媒体,从而引爆了这场风波。

这真的很有意思,你不反思自己的偶像为啥拍照片,却攻击狄波拉将合照事件捅出来。

这也是不安全感太高的人的特点,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别人的错,而很难做自我反思。

在自己的微博上,我写了几篇分析张柏芝和谢霆锋心理的短文,支持张柏芝的网友中,很多人的头像是小女孩甚至是婴儿。

安全感与不安全感,多是三岁前在孩子与妈妈的关系中形成的,而一个人如果没有形成安全感,那么他的内心中就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总渴望着退行到婴幼儿状态,继续在妈妈怀里吃奶。

并非只有十几岁或二十几岁的女孩才这样,我刚刚上过的一堂课上,两个男人,一个四十多岁,一个五十多岁,他们总是嘟着嘴。其中那位四十多岁的男士说,在他看来,所有的女人都是一个样,他看不到她们有什么差别。一位犀利的女同学说,是不是不管她们是谁,你都想扑到她们怀里去吃奶?他惊讶地说,是这种感觉,你怎么知道?

这样分析,就好像在说,合照事件是谢霆锋和张柏芝走到离婚这一步的全部原因,而张柏芝要负全责。

事实自然不是这样。我推测,在合照事件发生前,谢霆锋和张柏芝应该已经到了要离婚的边缘。并且,尽管不时吵闹要离婚的是张柏芝,但真正下了决心的却是谢霆锋。

打个比方,在他们的婚姻这条危险的山路上开车时,原来,多是谢霆锋努力将车开得平稳并朝安全的终点开去,而张柏芝却不时要闹一闹,比方说他要再给她买一个物业,比方说为什么他总是拍戏或总是玩电子游戏却不陪她,比方说他必须向她道歉否则她不让他见孩子甚至离婚,比方说他不听她的她就自残甚至自杀……

终于,谢霆锋疲倦了,怀疑了,并下定决心将这辆车开向悬崖。看到方向不能改变时,张柏芝突然抢过方向盘,并狂踩油门,将车一下子冲到了悬崖边——一点点回旋的余地都不存在了。

如此一来,亲手毁灭这辆车的,就不是别人,而是张柏芝自己了,由此她可以获得一点点对可悲命运的掌控感。

张柏芝的掌控欲望还体现在其他很多地方。

譬如金钱,张柏芝反驳说谢霆锋一方在污蔑自己,甚至她直接攻击这一切都是谢霆锋干的。对于没有安全感的人来说,要么是完全爱自己,要么就是恶魔,没有什么中间地带。“恶魔”一方给出的一个说法是,张柏芝让谢霆锋给她买了一个又一个物业,并想获得谢霆锋“PO朝霆”公司的股份。对于这个说法,张柏芝没有给出真正的回应。

是的,她回应了,她和她的支持者说自己绝不“贪钱”,并拿出一个又一个的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这一说法。然而,她从未正面回应说,她没有让谢霆锋给自己买一个又一个物业。

对此,我的推断是,张柏芝狂买物业和想获得“PO朝霆”一定股份甚至掌控权的传闻,很可能是真的。控制对方的钱,这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常做的事情之一。父母严密控制孩子的钱,女人严密侦查丈夫的“私房钱”,都可以说不是贪钱,但这都是地地道道的控制,是对对方的伤害。

说“贪钱”,就是道德和人品问题,而说控制,就是心理问题。当我们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个人的内心时,就容易将事情朝道德上归因,但如果能深切地理解张柏芝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时,就可以懂得张柏芝的很多行为了。

张柏芝不安全感的另一个体现是,她指责谢霆锋“打机”,即玩电子游戏而不理她和孩子。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不起眼,甚至被第一个透露出谢霆锋和张柏芝婚姻走到尽头的查小欣讽刺。她说,他不是找女人,只是“打机”,连这你都不允许吗?

如果理解了张柏芝的不安全感,你就会知道,“打机”而不陪老婆,这样的小事可比买不买物业这样的事严重多了。

因为浓重的不安全感,张柏芝这样的人会在情感上极度依赖男人,她没办法承受孤独,她一定要两个人在一起的感觉。而明明是两个人,但那个人却宁愿打电子游戏而不陪她,将她一个人扔在孤独里,这种感觉是最可怕的。

无数中国女性将电子游戏视为头号情敌,原因就在于此。

在这场离婚大战中,如果说有什么策略的话,可以用我在微博上的一段话概括:

当你说A时,她说B;当你说B时,她说C。B和C对自己有利,但A和B就根本没有给予事实上的回应,只给了观点上的回应。这是张柏芝一方有意无意的策略。相反,当出现对谢霆锋严重的指责,譬如带按摩女回家,谢方会给予很清晰或很严厉的回应。

就拿物业一事来说,张柏芝没有回应有没有逼谢霆锋买物业的事实,而是回应了“贪钱还是不贪钱”,并拿出了一个又一个事实来支持自己“不贪钱”。

这也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吵架的常用方式,先说A,当A对自己不利时,转而说B,当B对自己不利时,转而说C……于是,本来只是说一些饭菜或做家务的小事,但结果是几十年的老账都翻出来了。

假若你陷入这样的争吵时,只需很淡定地仍然聚焦在事情A上就可以了。

以上是张柏芝的心理,至于谢霆锋,他自然也有他的问题所在,我在微博上概括说:

张柏芝和谢霆锋,也许在艳照门发生时就该分手。不过谢要做滥好人,他不能接受自己在所爱的女人处在低谷时离开她,这时候他反而要表示更大的支持。和滥好人在一起,你会内疚,于是你抵挡内疚,而张柏芝恰恰是一个不容许自己内疚的人,结果内疚转成指责与要求。最终,两人越来越远。人不能勉强自己。

这是简单的分析,如果详细分析,那又要很多文字了,先不多说吧。

最后想说,也许作为男人,尤其是一个被内疚折磨的男人,我在这篇文字中还是有了自己的成见,但大家姑且一听吧。

至于说如何改变,答案绝非是——谢霆锋要更加包容张柏芝,你看她的不安全感那么浓重,她多可怜啊。

相反,答案是,一开始在小事上,谢霆锋就要学习忠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尤其是不满。

对于张柏芝而言,她需要看到自己的不安全感。能化解她不安全感的,绝不是谢霆锋或其他任何一个男人,而是她自己。

11

支配与服从双重奏(一)

当两个人的渴望相契合时,所谓完美的爱情出现了。然而,即便此时,这也不是相爱,而只是一种命运的偶遇而已。

我们都想做好人,并想用好的方式对待某人。如果一个人越重要,我们就越会用自己所懂得的最好的方式去对待他。

然而,我们这个所谓的“好的方式”常常是有问题的。

并且,我们使用“好的方式”时,藏着一个逻辑:我对你这么好,你当给予我回报。

对回报的渴望也不算是问题,但关键是,我们还渴望对方也用某种特定的方式给予自己回报。

如果对方不仅给了回报,而且还恰恰用的是自己所渴望的方式,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真爱自己。否则,我们就会失望,就会觉得对方对自己不够好,并生出想远离这个人的念头。

对方也会执着于类似的渴望。

当两个人的渴望相契合时,所谓完美的爱情出现了。然而,即便此时,这也不是相爱,而只是一种命运的偶遇而已。我们看见的,只是自己的世界,而并没有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

更多的情况下,契合是不可能的,不管一个人多么爱你,他仍然不能如你所愿——自动以你所渴望的方式回报你的“好”。甚至,即便知道了你的渴望,他仍然不能甚至不愿以你所渴望的方式回报你。

因为,一旦这么做,他作为一个人的独立存在就不存在了,他就沦为一个工具,一个满足你的梦想的工具。

因为这个缘故,我们都渴望爱,都爱过,然而,要命的孤独却纠缠着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

雷子是我的一个好友,前不久,他从外地来到广州出差,我们一起聊天,谈到了他的爱情。

他刚遇到了一个女孩,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这让他有些畏惧,他生怕处理不好这个关系,以致重蹈覆辙。以前,他谈过了不知多少次恋爱,但没有一个关系能持久。这看似浪漫,令别的男人艳羡,但他自己知道,这很痛苦。他其实很渴望拥有一个稳定的、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于是,他说他刻意地与那女孩保持距离。他告诉自己,少见面,多打电话,这样可以不会发展得太快。

既然如此,和她的电话就变得很重要了。最近有两次,他打电话给她,她都没接,直接给挂了,过了一会儿后再打过来,对他说,她当时一次在开会,一次在和老板谈话,事情很重要,所以她要那样处理。

雷子则说,如果换成是他的话,他会先接她的电话,并走到一边僻静处,简单聊几句后,再告诉她,他有公事,待会儿再和她详谈。

我则说,如果我是她,他这样对我说话,我会感到压力,并且略有不快。

“为什么?”他问道。

“因为,你没有理解我的方式的合理性,而是在诱导我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待你。”我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在将你的方式强加于我。”

在人际关系中,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这种诱导无处不在。

如果用普通的语言来说,这种诱导是强加。如果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这种诱导便是投射。

如果投射成功了,这个女孩下次果真以他所渴望的方式对待他,那么,这便是认同,即这个女孩认同了他的投射。

投射性认同——孤独的游戏

投射与认同,是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心理机制,每一个人际关系中都充斥着大量的投射与认同。

一般情形下,我们尽管玩投射,也渴望对方认同,但对方并不是非得这么做不可。对方没这么做,我们也不是太失望。

然而,有些人会特别执着,他投射时,抱着强烈的愿望,渴望对方必须以他所期冀的方式回应他,如果对方不这么做,他会严重焦虑,认为对方不爱他。这种心理机制,被称为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孤独的游戏。沉浸在这种游戏中的人,会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建立亲密关系,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是看不到对方的真实存在的,他们只关注对方是否如自己所愿,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对待自己。

换一种说法,即玩这种游戏的人,只渴望他投射你认同,但却拒绝你投射他认同。

这样一来,这个关系就失衡了。这样的人,他看似在乎你,但其实他在乎的是他投射到你身上的幻象,他会诱导你或强迫你以他所渴望的方式对待他,而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他会视而不见,他既不关心你的想法,也拒绝真正了解你。

和这样的人打交道,你会觉得特别受压制,因为你只有按照他所渴望的方式对他,他才会满足,除此以外的任何方式,他都不会满意。

投射性认同的游戏中藏着一个“你必须如此,否则……”的威胁性信息,它的完整的表达是:“我以我的好的方式对你,你也必须以一种特定的好的方式对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不过,玩这个游戏的人,通常只意识到前半句,即“我对你好,你也该对我好”,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发出的威胁信息。但作为被投射者,你会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威胁,你感觉自己没有选择权,你不能按照你的意愿对他表达你的好,否则他会不满意,而且你还会付出代价。

投射性认同的游戏并不罕见,它有四种常见的类型:

权力的投射性认同。玩这个游戏的人,其内在逻辑是,我对你好,但你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依赖的投射性认同。其内在逻辑是,我如此无助,你必须帮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迎合的投射性认同。其内在逻辑是,我对你百依百顺,你必须接受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你这个大坏蛋。

情欲的投射性认同。其内在逻辑是,我这么性感(这么有性能力),你必须满足并对我好,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你这个性无能(性冷淡)。

权力的投射性认同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相辅相成,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常见的孤独的游戏。前者表达的含义是,我很强大,你很无能,你必须听我的;后者表达的含义是,我很无能,你很强大,我必须听你的。如果一个执着于权力游戏的人碰上一个执着于依赖游戏的人,两者会相处得比较默契。

依赖者的恐惧:独立是“坏的”

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顽固的投射性认同,和他的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密不可分。

我们生命的一个主要动力是寻求建立关系,尤其是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第一个势必会建立的亲密关系便是亲子关系,而我们最初也是在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中初步形成了“好”与“坏”的概念。

在亲子关系中,一个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某时父母愿意与自己亲近,他便认为这时的自己是“好”的;如果某时父母明显与自己疏远,他便认为这时的自己是“坏”的。

考虑到我们国家的父母普遍将听话视为孩子的一大优点,那么不难理解,在我们国家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容易执着于权力的投射性认同:我对你好,但你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是坏孩子。

相应的,孩子容易执着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我这么无助,你必须帮我解决一切问题,否则你就是坏父母。

如果父母特别执着于权力,那么这个家庭的孩子就会特别执着于依赖。他不仅在他的原生家庭是依赖的,到了学校、社会和爱情中,他也会沉溺于依赖的游戏中。

因为他潜意识中认为:依赖是好的,会促进关系的亲密;独立是坏的,会导致关系的疏远。

这在他的原生家庭是对的,但到了其他关系中,大多数时候都是错的。

这是我们所有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在原生家庭形成的“好”与“坏”的观念,到了家外面,都会有些不适应,需要及时调整。

然而,一些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极其僵化,父母极其在乎权力,而孩子必须绝对听话。这最终会导致这个孩子形成非常顽固的依赖心理,等走出了家门后,不管现实状况多么需要他独立,他也丝毫不敢表达独立的一面。这不仅是因为他缺乏独立的能力,也是因为他潜意识深处相信,独立是“坏”的,如果他独立,就会导致关系的疏远,而如果他依赖,就会导致关系的亲近。

海灵格讲过这样一个寓言:

一头熊,一直关在一个极其狭小的笼子里,它只能站着。后来,它从笼子里放出来了,可以爬着走,也可以打滚,但它却仍然一直站着。那个真实的笼子不在了,但似乎一直有一个虚幻的笼子限制着它。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我们长大了,离开了家,但我们仍然一直待在一个虚幻的家中,并继续沉浸在从家中形成的逻辑里。

譬如,一个玩依赖游戏的男人,在家中,依赖可令父母对他更好,所以他会一直觉得依赖时的自己是“好我”,等他依赖时,别人就会亲近他。然而,当女友因厌倦他的依赖而表现出对他的疏远时,他会变得更加依赖。他这样做,是因为他潜意识上认为,他越依赖,别人会越亲近他。这种潜意识阻碍他如实地看待问题。

及时修正你的心灵地图

我们都执着在自己的逻辑上。并且,绝大多数人所拥有的只是一套逻辑。我们会自动认为,越危险的时候,我们就越需要执着在这套逻辑上,只有这样做才能拯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