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灵异大国隐士
15351200000187

第187章 星斗南

高风重兵围困金田,重赏大开杀戒,血腥镇压之下,桂平一带总算暂时平静下来。

围了二十多天,不见其它“太平军”来救,邹鸣鹤和高风都以为将叛军全捂在了金田。

广西数年匪患大有一举涤清的兆头,邹鸣鹤按捺不住欣喜,立刻发捷报给朝廷,言语中不免自鸣得意,对“太平军”也多蔑视。

邹鸣鹤在奏章里写道:“臣自入桂,枕戈待旦,无一刻懈怠。严防死守之下,寻突破良机,终有所获,捕匪探子,查获乱匪聚集之所。于十月七日困贼于金田,外围歼敌近百人……至上奏圣上之日,已愈二十日,料贼粮草已不足支撑至月底……据臣等察之,乱匪之称言过其实,实则区区流氓地痞,或游手好闲之徒,不足为虑……”

首战告捷的消息传到京城,最得意的当数赛尚阿,他在原奏折上票拟一条,“国有明主,朝有干吏,三军用命,何愁国家不兴……续拨饷银五千两,望尔等于月底之前一扫妖孽,还我大清太平世界。”

奏折呈到咸丰那里,咸丰高兴的不得了,连连称赞邹鸣鹤有谋也,高风果有勇也!朱笔一挥,将五千两饷银改为一万两。

咸丰道:“除恶务尽,在此重要当口,不必俭省军费。”

杜受田张了张嘴,见咸丰已朱谕批复,暗自摇头,闭口不言。

他不了解南方真实情形,但凭他的经验判断,“太平军”绝不会像邹鸣鹤的奏折所讲那样,不堪一击。赛尚阿的票拟多阿谀之词,有误圣听,绝非吉兆。

杜受田也呈上一折,面露悲色说:“皇上,林则徐病逝了。”

咸丰正在兴头上,不乐意听到沮丧的消息,拿过他的奏折,打开扫了一眼,搁在桌案上,淡淡地道:“朕今日乏了,明日朝会再议林则徐恤典之事罢。”

杜受田身体颤了一下,低下头去,默然无语。

咸丰发觉老师的神色不对,下朝后,召杜受田进宫。咸丰道:“老师,朕刚才是否失态了?”

杜受田眼含泪花道:“皇上登基以来,勤于政事,事必躬亲,大臣们都感佩至深。今日朝会,喜悲交错,却全是国之大事,纵皇上为捷报而喜,也不当托辞乏累而扫众臣兴致。何况林大人不同于一般朝臣,他为国家不计荣辱,出生入死,于今逝在剿匪平叛途中,可谓国之英雄,臣民楷模。皇上若立发恩恤,近则令众臣感同身受,远则皇恩浩荡四海。虽国失一柱,却换万民拥戴,岂不是化悲痛为力量,变噩耗为福音的大好事吗?”

杜受田仅比林则徐小三岁,兔死狐悲,林则徐的今日便是他的明日,论资历威望,他不及林则徐,论功绩成就,他也相去甚远。他唯一值得骄傲的只有“帝师”这个身份。林则徐逝去,咸丰竟如此平静,怎能不令他心寒呢!

杜受田敢指出咸丰的不足,并非倚仗帝师身份,倚老卖老,而是出于一片赤诚忠心,希望咸丰快些成熟起来。

咸丰不禁动容,道:“老师,朕适才觉得终于有一个好消息,众臣工正沉浸在喜悦当中,接着便议林大人的恤典,不合时宜,因此才暂且搁置,不想却惹得老师为此伤心。”

“非是老臣对皇上不敬,实是林大人临终前留下一句话,老臣阅之难以自抑……”

“林大人留下什么话?”

杜受田道:“都在那道奏折上写着呢,林公临终前三呼‘星斗南’,未给家人留一字私己遗言。”

“星斗南是何意?”

“星有北斗南斗,南斗星下是桂粤大地,广西匪祸乍起,英法等国又在广东沿海挑起事端,林公至死仍心系国家安危,憾之出师未捷……”

“林大人真是无半点私心杂念的忠臣,老师,朕要给他无比的哀荣!诏书就由你来拟写吧。”

杜受田道:“老臣在林公之子聪彝的奏折上,作了票拟,请皇上御览圣裁。”

咸丰忙命太监找出那道奏折,翻开细看,杜受田果然已替他想好了给林则徐的恤典。

恤典共有三条,一是此前所有的处罚尽皆赦免;二是追封太子太傅,以总督恤例优待;三是赐谥号文忠。

咸丰道:“朕准老师所有奏请,拟诏吧。”

第二天早朝,恤旨之外,咸丰又亲制挽联一幅,一并发往林则徐老家。

咸丰的挽联写道,“答主恩清慎忠勤,数十年尽瘁不遑,解组归来,犹自心存君国;殚臣力崎岖险阻,六千里出师未捷,骑箕化去,空教泪洒英雄。”

杜受田看过那挽联,很感动,为宣扬皇上对臣子的恤悯之情,鞭策臣工,他请求将挽联在朝堂上当众诵读。

这就是盖棺论定了,群臣听罢,大多认可咸丰对林则徐的评价,也有表面恭维咸丰文采,暗地却认为褒奖过甚,林则徐难当圣誉的。

饱谙世味,一任覆雨翻云,总慵开眼;会尽人情,随教呼牛唤马,只是点头。一代英雄便这样谢幕了。

朝廷的一万两饷银才拨到邹鸣鹤手中不久,形势开始急转直下。

杨秀清收到洪秀全的求援信后,并不观望,立刻带兵前往解围。

他上一回到金田示好,被洪秀全羞辱一番,负气回到武宣,大病一场,病好后发誓再不与洪秀全来往。

弟弟杨润清却不急不恼,道:“大哥不必与洪秀全计较,他不过是小人得志罢了,不见棺材不落泪,总有一天他会求得着你,那时再作理论。”

“求我?他跪下来我也再不理会他,这种人,不足与谋!”

杨润清并不相劝,只督促其兄勤于练兵,等待时机。

“太平军”在桂平一闹起来,杨润清便知机会来了,要杨秀清尽选精兵强将,组建一支能打善战的敢死队,密切关注着金田的事态发展。一旦洪秀全将广西官兵引过去,他们便去夺巡抚衙门,抢占先机,那时不怕洪秀全不低头。

金田被困后,杨秀清引为快事,和弟弟说,官兵若把洪秀全剿灭才能解我心头之恨。

“大哥不可有此想法,唇亡齿寒,洪秀全若被消灭,官兵下一个要对付的就是我们和石达开。”

“那怎么办?难道你还要我去救他们不成?”

“那倒不必,如今官兵围而不攻,是要将洪秀全闷死在金田。我们再等些日子,待洪秀全和官兵拼个鱼死网破时,广西大量官兵必将增援,那时我们直取桂林,拿下广西首府,我们便是广西之王,若洪秀全有命活着,他必来求你!”

“妙计,妙计,这在兵法上叫什么来着……”

“以逸待劳,趁火打劫,暗渡陈仓……”

杨润清道:“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大哥就瞧好吧。”

再过些日子,突然接到洪秀全的亲笔求援信,杨润清看罢,大为意外,怎么,洪秀全不在金田?

杨润清盘查洪秀全的信使,那信使是转了几道手才接到送信任务,并不知信从何而来,更不知洪秀全现在何处。

他只传来一句话:“天父天兄是天神,神的机密不示人。上帝下旨灭清妖,赶尽杀绝享天伦。”

官兵封锁金田甚严,连只蚊子都飞不出来,既有洪秀全的亲笔信,又传出这么一首诗,可见洪秀全不在金田。

怪不得被官兵困了二十多天,只见官兵隔三差五杀人,却不见“太平军”突围。

洪秀全身边有个宋哑巴,那是一个诡计多端的主,看来他们早有阴谋,在和官兵玩老鼠戏猫的把戏。

这戏法耍的,差一点露了怯。

金田被困的“太平军”不和官兵正面交手,官兵也不调兵攻打进去,桂林的八旗守军坚守不出,杨润清想要浑水摸鱼便无从下手。

洪秀全明知杨秀清与他的嫌隙,为何求救?究竟是出兵不出兵呢?

杨润清琢磨良久,决定出兵。他想,既然桂林打不得,而且洪秀全留有后手,不如趁他求救之机,给他个面子,派兵去试探一下。若恰好与洪秀全里应外合,击溃官兵,杨家军从此便在“太平军”占得一席之地。

若失败了呢?那也无妨,杨家军打出洪字旗,夜里行动,不暴露自己,打得过便打,打不过便由山中遁逃,到时官兵便不会怀疑到武宣杨家军头上。

杨润清和洪秀全的信使

杨秀清亲自带了一队精兵,扮上金田“太平军”的模样,制了几杆“洪”字旗,悄悄地连夜赶往金田。

高风围困金田后,与邹鸣鹤定下策略,由邹鸣鹤出面,暗中将八旗兵调到离金田最近的永安一带驻扎,一旦其它乱匪聚集金田,与他交手,邹鸣鹤火速赶过来增援。

围了二十多天,“太平军”总无动静,里面的不突围,外面也无援兵,高风十分的纳闷。

这时,邹鸣鹤差人传达皇上的旨意和军机处的廷寄,要他务必在月底之前攻破金田。高风不知邹鸣鹤上奏朝廷,大吹大擂,心里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打仗的事情,年轻的皇上并不懂,那帮朝臣也是贪功心切,岂可听任他们的瞎指挥。

高风决定对军机处的命令置之不理,等到时机成熟再收网。

八旗兵统帅乌兰泰,本在永安驻扎,只待和高风一起全歼匪兵。他看到上谕后,受到鼓舞,怕高风抢去头功,开始蠢蠢欲动。

乌兰泰指责高风畏敌不前,徒费国家军饷,并不顾高风拦阻,强令高风出击。

高风官居与乌兰泰之下,抗拒不过,只得妥协,要乌兰泰在外围接应,预防“太平军”的援兵抄他后路,然后率兵向金田进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