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细读菜根谭
15348200000022

第22章 逸兴(2)

第四十四节 竹窗下枕书高卧松涧边携杖独行

松涧边携杖独行,立处云生破衲;竹窗下枕书高卧,觉时月浸寒毡。

衲:僧衣,也指宽大的衣服。

在长着松树的山涧边扶着手杖独自缓步而行,随处可见的云雾仿佛从破旧的衲衣中飘出来的一样;在竹制的窗下枕着书卷放心而眠,醒来时月色已照到了单薄的毡被上。

在山间漫步,扶着手杖,看来这个时候的洪应明已经老了。他的这般情景让我想起了杜甫的一首题为《漫兴》的诗: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杜甫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同时,他也对当时的世道不济和人性的轻薄进行了抨击。

同为写景,意趣不同。洪应明关注的是自己,而杜甫牵挂的则是国家民族。

第四十五节 观白云幽石而通玄见妙舞清歌而忘倦

嗜寂者,观白云幽石而通玄;趋荣者,见妙舞清歌而忘倦。惟自得之士,无喧寂,无荣枯,无往非自适之天。

玄:深奥的道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

自得之士:彻悟而超脱的人。

喜好清静的人,看着缥缈白云和安静的石头,便能展开深刻的思索;追求荣华的人,见到妙舞清歌,就会忘却疲倦。只有那些大彻大悟,超然于尘俗的人,才能既无喧闹也无孤寂,既无昌荣也无衰败,所到之处无不是怡然自得的天地。

“惟自得之士,无喧寂,无荣枯,无往非自适之天。”这话怎么听怎么让人泄气。既无喧闹也无孤寂,既无昌荣也无衰败,如果这样真是最好的人生境界的话,那么,人不出生岂不是更好?

以我看来,洪应明并非真的了解俗世,也并非真的讨厌俗世,他只不过是害怕俗世而已。怕一种环境或事物的原因很多,但有一条是肯定的,那就是斗不过它,所以才怕。

因此,我们可以接受洪应明很多的观点,但就是不能接受和学习他的懦弱与逃避。

第四十六节 浓处味常短淡中趣独真

悠长之趣,不得于醲酽,而得于啜菽饮水之余;惆怅之怀,不生于枯寂,而生于品竹调丝之后。故知浓处味常短,淡中趣独真也。

醲酽:得别浓厚的味道。醲:浓烈的酒;酽:浓味的茶。

啜菽饮水:指清淡的饮食。菽:豆类的总称。

品竹调丝:欣赏乐曲。竹指笙、箫、笛等;丝指弹拨乐器。

意味悠长的情趣,并非得自膏梁美酒,而是得自吃了粗茶淡饭之后;失意苦闷之情,并非产生于穷困潦倒,而是在声色歌舞之后。可见,浓香醉人的滋味常常难以引人回味,而恬淡清静的生活则往往包含着真正的情趣。

“浓处味常短,淡中趣独真”,这是典型的一家之言。实际的情况应该是:浓有浓的好处,淡有淡的好处。只说一面的道理,本身就没有道理。

第四十七节 水流而石无声处喧见寂之趣

水流而石无声,得处喧见寂之趣;山高而云不碍,悟出有入无之机。

水在哗哗地流淌,但水中的石头却无声无息,由此,我们可以欣赏喧闹和寂静两种状态并存一处的有趣情景;山高入云,云没峰峦,却不阻其高入,由此,我们可以悟出由形入神、由实入虚的妙处。

虚与实、寂静与喧闹永远是一对有趣的矛盾。它们永远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对立而共生的。

在现实生活中,喧闹之后可能就是寂静,而寂静也往往是喧闹的序曲;外在的喧闹也许更能反衬出内在的寂静,而外在的寂静有的时候反倒会使内在的喧闹更加激烈。

因此,我们在处理寂静与喧闹的矛盾之时,一定要首先明白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转化规律。不要为了安静,就一味地只找寂静的环境独处;也不要为了热闹,而刻意去寻找某种喧闹的刺激。

第四十八节 浓不胜淡俗不如雅

衮冕行中,着一个山人藜杖,便增一段高风;渔樵路上,来一个朝士华衣,便添许多俗气。固知浓不胜淡,俗不如雅也。

衮冕:泛指官场。衮和冕都是古时皇帝和官员们的衣帽。

山人:泛指隐士。

官场之中若能有一个德高而意雅、有隐士风范的人,那官场的风气或许就会好上一点;渔夫樵哥之中若来了一个穿戴讲究的权贵,那就凭添了许多世俗气息。由此可知,浓不胜淡,俗不如雅。

“衮冕行中,着一个山人藜杖,便增一段高风”,这是洪老夫子的一相情愿。假如官场已经到了要靠一个“山人”来“增一段高风”的地步,那么,恐怕百个“山人”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了。就像一个孔繁森,根本不会让每年几千亿的公款吃喝费用变为几千元一样。

第四十九节 闻犬鸡而入云世界听蝉燕方知静乾坤

竹篱下,忽闻犬吠鸡鸣,恍似云中世界;芸窗中,偶听蝉吟燕语,方知静里乾坤。

芸窗:书房。

当你正在竹篱笆外面欣赏林泉之胜,忽然传来一声鸡鸣狗叫,就宛如置身于一个虚无缥渺的快乐神话世界之中,当你正静坐在书房里面读书,忽然听到蝉鸣鸦啼,你就会体会到宁静中别有一番超凡脱俗的天地。

竹篱茅舍,鸡鸣狗吠;闲斋书舍,蝉吟鸦噪,这情景体现了人大彻大悟后的淡泊朴素,却又情意高雅。此情此景是古代文人雅士、骚客们追求和向往的生活方式,犹如东晋诗人陶潜所描述的田园境界。

只有领悟人生的人,才能如此逍遥自在,从蝉鸣鸦噪声中领悟到宁静的玄机,从鸡鸣犬吠中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然而,当今社会很难再出现这样的情景。因为生命之舟承载了太多的希望与责任,消极地遁入深山老林,那是一种懦弱。当然,在进取奋斗的人生旅途,恰当地为自己减压,不把名利看成生命的全部是尤为重要的。

第五十节 玩物不丧志借境以调心

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自息;夷犹于图画诗书之内,而俗气潜消。故君子虽不玩物丧志,亦常借境调心。

徜徉:自由自在来回地走。

尘心:尘俗之心。

夷犹:徘徊流连不进的意思。

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心中的世俗之念会渐渐消失;陶醉在描图作画和吟诗读书之中,身上的世俗之气会悄然散尽。所以,君子虽然不能玩物丧志,但还是应该借诗画山水之趣来调剂一下身心。

读书做学问,刻苦、专注都是应该的,但也不能过于专注、过于枯寂,应该经常参加一些娱乐活动,来调剂一下自己的身心。道理是这样,但就目前得情况来看,这种劝告似乎是多余了。现在的学者或学子,都是比较会调剂的。

我觉得,应该担心的反倒是,他们太注重调剂身心而忘了刻苦与专注。时代真的是变了!

第五十一节 春有春的神韵秋有秋的意境

春日气象繁华,令人心神骀荡,不若秋时云白烟青,兰芳桂馥,水天一色,上下空明,使人神骨俱清也。

骀荡:舒缓放荡。

馥:香气。

空明:洁净而明亮。

神骨:身心。

春天里,万物繁茂,气象昌荣,着实让人心神骀荡。但是,这些却比不得秋天的青烟白云、兰桂飘香、蓝天碧水、清澈万里更能使人心神清爽。

春有春的神韵,秋有秋的意境,仁者见仁而智者见智。若照洪应明的说法,那么,秋天的花残叶败,肃杀冷寂又当如何理解呢?春兰秋菊各有千秋,何必因私好而偏执一端呢?

第五十二节 勿以感官定好恶勿以形貌决取舍

人情听莺声则喜,闻蛙鸣则厌,见花则思培之,遇草则欲去之,俱是以形气用事。若以性天视之,何者非自鸣其天籁,自畅其生意也。

性天:天性。

生意:指生的意念。

就常情而论,人总是听黄鹂婉转就喜欢,听蛙鸣就讨厌,见花就爱护,见草就铲除,这都是凭感官定好恶、以形貌定取舍。若秉承天性公正而论,黄鹂与青蛙都是自然地吟唱着天赐的歌谣,而花草也都是各以自己的形貌显示着自己的存在。

这个道理洪应明讲得深刻。以感官来定好玩,以形貌来决取舍,是我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很多人都为这样的毛病付出过不同程度的代价,然而,人们就是不能彻底地改掉这个毛病。究其原因,也并不是人们从心里就愿意欺骗自己,而是他们确实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也缺乏承认现实的勇气。人们总是本能地偏爱外表喜人的事物,这原不是坏事,但是如果只是凭它的外表就全盘接受它,那显然是愚蠢的。因此,我们应该着力克服。

第五十三节 发落齿疏乃幻形之凋谢鸟吟花笑是自性之真如

发落齿疏,任幻形之凋谢;鸟吟花笑,识自性之真如。

真如:佛教语,指事物本来应有的状态。真者真实,如者如常。

头发脱落、牙齿渐稀,人的躯体总要衰败消亡,大可任其自然退化而不必悲伤;对鸟儿吟唱、对花微笑,这才是本性中本来应有的样子。

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发落齿疏,笑看人生之衰老;鸟语花香,洞察生命永恒之真谛。人生人死,花开花落,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谁也逃不掉,谁也跑不了。秦始皇渴望长生不老的丹药,耗废巨大的人力、物力,到处寻仙觅药,可结果却猝死中途,尸体跟烂鱼同味。千古帝王,千古功业,何必又留一个千古笑柄呢?

用我的观点来看,凡悟不透死之必然的人,也绝对无法悟透生的意趣。

第五十四节 扰其中者山林不见其寂虚其中者朝市不知其喧

扰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见其寂;虚其中者,凉生暑夜,朝市不知其喧。

朝市:闹市、市场。

欲望填胸的人,心里的波涛能把寒冷的潭水搅沸,住在深山老林也不能让他真正的安静;心里毫无欲望的人,心里的清凉之气能使燥热的暑天变成凉爽的静夜,就算身处闹市也不会感到喧闹。

自己内心不平静的人,恐怕把他放到哪里,他都宁静不了。而内心平静的人,就算是在炎热的夏天也能感到凉爽,就算深处闹市,也不会感到喧闹。

人之所以内心不能平静,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有很多没有满足的欲望在燃烧。因此,克制欲望就是我们获得安宁的唯一办法。

第五十五节 读易晓窗谈经午案

读易晓窗,丹砂研松间之露;谈经午案,宝磬宣竹下之风。

易:指《易经》。

丹砂:也叫朱砂,成分含一硫化汞,是提炼水银的重要原料,又可用来制成红颜料。

磬:用坚美石头或玉所制成的乐器,敲打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

清晨静坐窗前攻读《易经》,用松树上的露水和着丹砂来圈点批注;中午时分围着案几谈论《佛经》,清脆的木鱼之声随风飘到竹林。

荀子曾说:对于天下的各种事物不能融会贯通,就不能称做善于学习。荀子说这话是要求我们把死书读活,不要拘泥于字句,放得开,又收得拢,万变不离其宗。

第五十六节 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入笼中便减天趣

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入笼中,便减天趣。不若山间花鸟,错集成文,翱翔自若,无不悠然会心。

成文:成为图画。文:纹理,图案。

花被栽于盆中,怎么看都缺乏自然的生机;鸟被关在笼子里,无论如何都没了天性的灵气。不如山间的花鸟,繁盛如画,翱翔自若,从心里往外的逍遥快乐。

“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入笼中,便减天趣”,这使我想到了中国的孩子们,以及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中国的孩子就是父母和老师的盆中之花、笼中之鸟。中国的孩子有霸气、有刁气……什么气都可能有,但就是缺乏生气!

父母们把后半生的幸福寄托在孩子身上,而老师则把每月的工资奖金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好像是他们爱的对象,而实质上,孩子不过是他们谋福与谋生的工具而已。

第五十七节 青山绿水吞吐云烟乳燕鸣鸠送迎时序

帘栊高敞,看青山绿水,吞吐云烟,识乾坤之自在;竹树扶疏,任乳燕鸣鸠,送迎时序,知物我之两忘。

帘拢:以竹编成用来作窗或门的遮蔽物叫帘。拢是宽大有格子的窗户。

扶疏:枝叶茂盛。

乳燕鸣鸠:燕与鸠都是侯鸟,春天南飞,冬天北飞,此代表春秋季节。

帘栊高敞,看青山绿水,吞吐云烟,这时才意识到大自然是多么安闲而神奇。窗前花木茂盛,翠竹摇曳,一任雏燕翻飞,斑鸠鸣叫,送走冬天,迎来新春,此时才感觉到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也忘掉了自我,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世界。

大自然是一个和谐的世界,只要你去认真领悟,就会发现许多令人神往的境界:宁静与安详,悠闲与自在,生机与和平,等等。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患城市综合症的人越来越多。

因为他们远离了自然,他们看到的不是青山绿水,而是高楼大厦。听到的不是鸟语啾啁而是车船轰鸣,即使“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看到的也只是人工的自然,又怎能和真正的大自然相比呢?他们心中隐藏的是夺取功名利禄的心计,而不是恬淡与世无争的胸怀,因此,人类愈发显得孤独和冷漠。

因此,我们大家应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竟常回归到自然中去,放松一下身心,整理一下心绪。

第五十八节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

古德云:“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吾儒云:“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人常持此意以应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

吾儒:指儒家。这里指宋朝著名哲学家邵雍。

古时候一位有德之人说:“竹影掠过台阶,虽似扫阶而尘土却不为所动;月光越过池沼,虽似穿水,而水面却平静无痕。”我的老师邵雍说过:“流水再湍急,我的内心却保持平静;虽然落花纷纷,我却无动于衷,意志安闲。”人如能常持这种心境处世接物,身心该是多么欢畅自在。

不受外界的干扰,能经常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这是正确的,可是如果保持这样的心智状态,其目的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身心自在,其趣味恐怕就不是很高了。

第五十九节 天地鸣佩乾坤文章

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出,见乾坤最妙文章。

鸣珮:古代达官贵人和仕女常用美玉系于衣带上作为饰物,行走时相互击触发出清脆的响声。

草际烟光:草地上漂浮的雾霭。

风过松林的声韵,泉落青石的鸣响,凝神静听,仿佛都是鸣佩般悦耳的自然之声;烟霭笼罩草地,白云倒映水中,在悠闲时细细观看,这些都是天地写就的绝妙文章。

洪应明总是不遗余力地歌颂大自然,这本来没有什么不好。可是,他之所以歌颂自然,其本意是在歌颂远离人世的隐居生活,是褒扬林泉而贬抑尘俗。

我认为,他的这种态度,显然是不够公正的。他隐居林泉选择的都是花繁叶茂,山清水秀的地方,若是把他放到南极呆上两年,他会做何感想?

因此,他归隐林泉,选择的是自己喜欢的地方,而别人贪恋俗事,选择的也是自己喜欢的生活,大家彼此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第六十节 鱼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鸟乘风飞而不知有风

鱼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鸟乘风飞而不知有风。识此可以超物累,可以乐天机。

逝:去,远去。

物累:有形之物的牵累。

鱼依靠水而游向远方,但它并未感到水的存在;鸟凭借风而自由飞翔,但并未意识到风的存在;人如能看清此中道理,就可以摆脱物欲的牵累与束缚,自在地享受生活了。

鱼忘乎水,却离不开水,鸟不知风,却离不开风。忘乎与不知不等于没有。就像洪应明,嘴里说着没有物欲,可却时刻渴望着梅兰竹菊、山林泉潭,而这些恰恰又都是物的环境。其本质就如同讨厌蒸熟的米饭和喜欢未脱壳的稻米。

第六十一节 诗思浓灞陵野兴在镜湖

诗思在灞陵桥上,微吟处,林岫便已浩然;野兴在镜湖曲边,独往时,山川自相眏发。

灞陵桥上:灞陵桥在今西安市东,古人多在此送别。

林岫:林指山林,岫指峰峦。

浩然:广大。

镜湖:在浙江省绍兴会稽山北麓。

诗兴若发于灞陵桥上,刚刚吟诵,便觉山林已飘荡着浩然之气。逸兴若生于镜湖之畔,独自优游,山川会自己投映水中,让人流连。

这则的意思是告诫人们不要闭门造车,要深入生活实践。

第六十二节 性天本不沉冥机神最易触发

万籁寂寥中,忽闻一鸟弄声,便唤起许多幽趣;百卉催剥后,忽见一枝擢秀,便触动无限生机。可见性天本不沉冥,机神最易触发。

寂寥:空廓,无声。

擢秀:擢:抽,拔;秀:生长茂盛的植物。

大自然归于寂静时,忽然听到一阵悦耳的鸟叫声,便会唤起很多深远的雅趣;深秋季节所有的花草都凋谢枯黄之后,忽然看见其中有一棵挺拔的花草屹立无恙,就会引起你无限生机。可见万物的本性并不会完全枯萎,因为它那生命活力随时都会乘机生发。

“万籁寂寥中,忽闻一鸟弄声”、“百卉催剥后,忽见一枝擢秀”,可见生机无处不在。当我们处于困境近乎绝望的时候,千万不要被可见的“寂寥”与“催剥”所泥固,要注意从困境中寻找走出困境的契机和蹊径。只要坚持不懈、只要心有灵犀,就一定能找到起死回生的办法。

第六十三节 物贵天养味皆香洌

山肴不经世人灌溉,野禽不受世人豢养,其味皆香而且洌。吾人能不为世法所点染,其臭味不迥然别乎!

山肴:指野菜。

世法:佛教把世间一切生灭无常的事物都叫做世法。这里指尘世的世俗习惯和规则。

山间野菜不需要人去浇灌,野外的动物不需要人们去饲养,可是它们的味道都很鲜美。同样的道理,如果人们不受世俗习惯的污染,浑身也会透出清新自然的气息,与那些充满铜臭味的人大不相同。

物由天养,这是可以的,但人若都是不被“世法所点染”那就要麻烦了。人都保持自然的本性,那么,后天的修养算什么呢?教育还要不要搞?

所以,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应该有个限度,不能过分,一过分,就无法解释人类进步的意义了。

第六十四节 静观风花雪月闲看消长荣枯

风花之潇洒,雪月之空清,唯静者为之主;水木之荣枯,竹石之消长,独闲者操其权。

权:秤锤,用来称物的轻重,引申为评量得失。

风花的潇洒,雪月的清寂,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感受得到;水木之荣枯,竹石之消长,只有不为俗务操心的人才有兴趣观察,并掌握其变化。

其实,“风花之潇洒,雪月之空清”、“水木之荣枯,竹石之消长”,谁都能感受到的。洪应明这样说,无非是要引诱人们都跟他一样辞官归隐。

不过,他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把心沉静下来,这样才能冷静全满地把握事物的细微变化,并从中找出它的发展变化规律,进而找到驾驭的办法。

第六十五节 与其欲淡而愚不若欲浓而智

田父野叟,语以黄鸡白酒则欣然喜,问以鼎养则不知;语以缊袍短褐则油然乐,问以衮服则不识。其天全故其欲淡,此是人生第一个境界。

鼎食:古代贵族用鼎烹调和盛装食物。后多用“鼎食”形容美味珍馐。

缊袍短褐:缊袍:新旧两样棉花做的衣服;短褐:短小的粗布衣服。

衮服:官服。

那些乡村农人,当你同他们说起农家的白鸡老酒,便津津乐道。而问起那些山珍海味,就茫然不知了;同他们说起布衣棉袍,便会流露欢乐之情,但一问到那些蟒袍玉带的官服,则一点不懂了。可见他们保全了纯朴本性,欲望才会这样淡泊,这是人生第一等境界。

“语以黄鸡白酒则欣然喜,问以鼎养则不知;语以缊袍短褐则油然乐,问以衮服则不识”这怎么能说明他“欲淡”?这样的境界只是一种境界而已,与第一、第二扯不上关系。

如果以愚昧的代价换得“欲淡”,那么,我看还是“欲浓”一点的好。“欲淡”而愚昧,估计只对那些统治者有好处。平民百姓,与其欲淡而愚,不若欲浓而智。

第六十六节 野鸟忘机时作伴白云无语漫相留

兴逐时来,芳草好携杖闲行,野鸟忘机时作伴;景与心会,落花下披襟兀坐,白云无语漫相留。

忘机:忘记了应有的警惕。

兀坐:兀,不动的意思,兀坐,坐得出神。

兴致一来,何妨脱掉鞋子在草地上漫步,连小鸟也毫不戒备地与你做伴;遇到喜欢的景色,落花下披衣独坐,连天上的白云也会默默无语地留在天上陪着你。

人对小鸟和大自然露出坦荡的胸怀,就能得到相应的回应,那么,如果对人也如此,估计就算效果不会十分理想,那至少也会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了一个契机和可能。

因此,我们在留有足够的警惕的同时,不妨天真、率性一些。

第六十七节 不必苦海人世何须痼疾丘山

机息时,便有月到风来,不必苦海人世;心远处,自无车尘马足,何须痼疾丘山。

机息:机,心机,息是停止。

心远:心思悠远,思想超越尘俗。

痼疾丘山:痼疾形容特殊的喜好,丘是小山。指对山等有特殊的爱好。

心中停止了计较与算计,就会有月到风来之清新舒畅的感觉,而不必再为人间的烦恼而痛苦;心思悠远,思想超越了尘俗,自然就不会留意世俗的喧嚣,何必一定要坚持到山野泉林里去隐居呢?

“机息时,便有月到风来”,“心远处,自无车尘马足”。洪应明所说的似乎都有道理,但他却忽略了许多必要的前提。“机息”、“心远”都不能是无条件的。你“机息”了,别人是否也如此?恐怕你刚一“机息”,还没等“月到风来”,鬼子的刺刀就已经抵到了你的鼻尖!

“心远”本也容易,只是心远了,那眼前的麻烦如何解决呢?所以,做人还是要面对现实,不要妄做离世苟安的梦想。

第六十八节 肃杀之气生意存焉

草木才零落,便留萌蘖于根苗;时序虽凝寒,终回阳气于灰管。肃杀之气,生意存焉,即是可以见天地之心。

指植物长出新芽。萌:生芽,发芽;蘖,树木砍去后又长出来的新芽。

灰管:古人把用苇膜烧成的灰放到管子里,常用来标志、预测节气。

草木才开始凋零,便在根部留下了萌芽;隆冬时节,寒凝大地,但在预测节气的灰管中已经能看到阳气回升的迹象。肃杀之中,总是存有一定的生气。这就是天地的真意啊。

本则的意义就在于,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肃杀之气,生意存焉”。很多事物从表面上看来着实令人颓唐,但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在衰败和困窘之中却蕴藏着盈盈生机。

所以,我们也是身处逆境,越要激扬自己的信心,并着意寻找生机。

第六十九节 雨余观山色夜静听钟声

雨余观山色,景象便觉新妍;夜静听钟声,音响尤为清越。

雨余:雨停不久。

新妍:清心美丽。

清越:声音清脆悠扬。

雨过天晴时看那青葱的山峦,就会觉得景色十分美丽;夜阑人静时听那寺院的钟声,就会感到声音格外洪亮悠扬。

“山色”经历了一番风雨之后,其景象就会觉得更加美丽,我们的人生是不是也如此呢?当经历了一番挫折和磨难之后,我们的生活也许就会进入一个比原先还有质量的阶段。因此,在挫折和磨难来临的时候,一定不要气馁、不要绝望,坚持下去,你将得到新的人生。

夜晚的钟声与白天的钟声的钟声本来没有什么不同,那么为什么到了夜里,钟声就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呢?这是环境和心境有所不同的缘故。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心情去观察和理解事物。

第七十节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读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啸于丘阜之巅使人兴迈。

舒啸:舒气长啸。

丘阜:山冈。

迈:奋发,豪爽。

登上高山放眼远看,就会使人感到心胸开阔;面对流水凝思,就会让人意境悠远。在雨雪之夜读书,就会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爬上小山朗声而啸,就会使人感到意气豪爽。

古人云:“境由心造”,这只是在强调主观的作用,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可以说“心由境造”,以承认环境对人的影响。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单就字面来理解,登高的确令人胸襟大开,而望着奔流远去的河水,我们的思绪也会随它飘向远方,这人的心智具有极强的滋润作用。而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那么“登高”就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这样就更容易看清事物的全貌,更有助于我们把握一个事物;“临流”就是参与具体的社会实践,只有亲身参与众多的实践,我们才能具备更多、更强的处理事物的能力,思想才能更加深远……

因此,登高与临流都是提升我们生命品质的良好方法。

第七十一节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

烂漫:白花怒放,色彩鲜丽。

酕醄:形容烂醉如泥的样子。

花卉以含苞待放最为美丽,喝酒以似醉非醉为最好,这里很有讲究。如果花开烂漫而醉酒如泥,就不好了。事事如意,志得意满的人,因该多想想这些。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这是克制的功夫。含苞待放的花朵最美丽,而酒喝到似醉非醉的时候最惬意。

做事要有个适宜的尺度,尤其是享乐方面就更是如此。纵欲固然尽兴,但尽兴之余就难免伤身、滥情。

所以,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对于自身资源的使用,更应该妥善分配。

第七十二节 恬淡适己休夸独醒

竞逐听人而不嫌尽醉,恬淡适己而不夸独醒,此释氏所谓不为法缠,不为空缠,身心两自在者。

竞逐:竞争和追求。

法缠:法即一切法,禅语,指一切事物和道理。缠是束缚、困扰。

空缠:为虚无之理所困扰。

对别人的追名逐利,我并不指责他们全都是愚昧无知;自己要独处,洁身自好,也不必向别人夸耀“世人皆醉我独醒”。这就是佛家所说的不被物欲所蒙蔽,也不被空寂所困扰,从而使自己的身心获得高度的自由。

“竞逐听人而不嫌尽醉,恬淡适己而不夸独醒”,这应该被我们奉为做人的原则之一。

对待事物,我们可以有自己的见解和态度,但是,没有必要以自己的见解和态度为标准去评价别人,尤其是不能依此来褒贬别人。就算看到了别人的错误,也不要心生嫌恶之情,应该去帮助,但前提是,不能表现出好为人师的姿态。

我们可以远离纷争,恬淡适己,但千万不要因此就夸耀自己淡泊高雅。我们认为恬淡幸福,人家认为浓艳幸福,这其中没有什么道德意义上的高低,只是各自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已。

第七十三节 小人之学耳入口出

栽花种竹,玩鹤观鱼,亦要有段自得处。若徒留连光景,玩弄物华,亦吾儒之口耳,释氏之顽空而已,有何佳趣!

物华:万物表面的美丽色彩与形貌。

吾儒:指儒家。

栽花种竹、养鹤赏鱼,要从中领略到高雅自然的生活情趣。假如仅仅为了观赏景色,或者玩个新奇,那不过是儒家所说的“小人之学,耳入口出”,佛家所说的“只知诵经,不明佛理”而已,有什么真正的情趣呢?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中获得相应的益处。比如“栽花种竹,玩鹤观鱼”之类的事情,尽管是玩,但也要从中领略一些高雅的情趣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或滋养我们的心性。不能漫无目的地只一味流连于形式。

第七十四节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一拙字有无限意味,如桃源犬吠,桑树鸡鸣,何等淳庞!至于寒潭之月,古木之鸦,工巧中便觉有衰飒气象矣。

淳庞:淳是朴厚,庞作充实解。

桃源犬吠,桑树鸡鸣: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寒潭:指深冷寂静的潭水,有深冷和寂静的双重意义。

寒潭之月,古木之鸦:指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秋思》。

写文章要“拙”,养成朴实无华的文风才能大有长进;学道要修得拙朴才能成功。一个“拙”字包含着很深的用意。就像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说:“阡陌相通,鸡犬相闻”,这是一幅多么古朴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景象!至于清潭中映出月影,乌鸦在老树上悲鸣的情形,尽管看起来有些诗情画意,实则显出没落景象。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拙朴是为业求学并有所成就的基本态度,虚华是最害人的。这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且尽人皆知的道理。只是知而能行的人并不多见而已。

洪应明提出“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可见其治学品质的优良,也表现了他劝世人要拙朴治学、质朴做人的良苦用心。只是他认为《桃花源》“淳庞”而《天净沙·秋思》“工巧”,其见地就实在不敢让人恭维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景物或许衰飒,但这正反衬出断肠人炽热的情感。作者笔力的深刻、传神与洪应明所说的工巧,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