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细读菜根谭
15348200000013

第13章 明智(4)

第七十三节 沉浮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从冷视热人,然后知热处之奔驰无益;从冗入闲境,然后觉闲中之滋味最长。

热人:热衷名利之人。

奔驰:指为利益忙碌。

冗:繁杂,由各种问题混在一起。

身处清静之地,冷眼旁观那些在生活中热衷追名逐利的人,便会深感这种奔波实在无聊;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体验一下悠闲的生活,才会真正明白,清闲无为的情趣实在隽永。

“从冷视热人,然后知热处之奔驰无益”,这是洪应明的一己之言。由此可见,旁观者未必皆清。“热处之奔驰”,辛劳有之、屈辱有之、危险有之……但如何能断定其全然无益呢?若果真无益,那么,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程下来,为什么仍旧前仆后继照旧“奔驰”?所以我说,益处总还是有的,洪应明不感兴趣,不等于别人不感兴趣。

“从冗入闲境,然后觉闲中之滋味最长”,偶尔休闲一下,是应该的,但休闲休到了“滋味最长”的程度,也就没什么可取的了。如果所有国民都去如此休闲,那这个社会将是个什么样子?

第七十四节 心静自然凉无欲品自高

热不必除,而除此热恼,身常在清凉台上;穷不可遣,而遣此穷愁,心常居安乐窝中。

热恼:心中的烦恼。

穷愁:因贫穷而愁苦。

炎热无法驱除,但只要消除由炎热而导致的内心烦躁,就会感到是置身于清凉之地了;贫穷难以摆脱,但可以想办法遣散贫穷带来的忧愁,这样,尽管身穷,而心却进入了幸福的安乐窝。

洪应明主张,炎热不必管它,把心里的烦躁打消了,也就凉快了。如果他老先生知道今天已经有了电扇空调,估计就不会这样说了。

不过,他这样说仍然有几分道理。人的心理作用,尽管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生理上的实在感受,但毕竟可以有一定的影响。在同等条件下,心境清宁的人,总还是比烦躁的人更容易适应炎热的环境的。

“穷不可遣,而遣此穷愁,心常居安乐窝中”,这个有点胡说的味道。穷是穷愁的根,穷愁不过是穷的花果,根不除掉,只除了花果有什么用?秋天摘光了,春天依然还要长出来。

所以,他这个法子纯粹是在教我们欺骗自己而永远穷下去,不能听从。

第七十五节 莫视寝石为伏虎,勿疑弓影为长蛇

机动者,寝石视为伏虎,弓影疑为长蛇,此中浑是杀气;念息的,人手可狎海鸥,蛙声可当鼓吹,触处俱见真机。

机动:此指工于心计,爱算计人。

狎:亲昵地游戏,撩逗。

心机狡诈的人,把静卧的石头当成猛虎,把杯中的弓影当做成长蛇,到处都充满诡异不祥的气息;清心寡欲的人,可以同海鸥嬉戏玩乐,把嘈杂的蛙鸣当做悦耳鼓乐,随处都能体味纯真清新的快乐。

胸怀坦荡的人不会去管身边的是是非非,志向远大的人无暇思索霄小之事。唯小人与小人在一起便常生是非,相互猜忌,推波助澜,弄得人际关系紧张起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个人假如凡事都疑神疑鬼,就会造成俗活所说的“疑心生暗鬼”,本来毫无疑问的事也会弄出风波来。反之假如你居心坦荡对周围事物不存疑心,才能显露人类本性中的真迹。从这个意义来说,天地万物是善是恶,存乎我们的一念之间,一个人总是杯弓蛇影,杞人忧天地生活,哪还有人生的乐趣可言。故“一念”可以豁达开朗,也可能狭隘善妒,从中足见一个人修养的高低。

第七十六节 雪消炉焰冰消日月在青天影在波

胸中物欲半点都无,已如雪消炉焰冰消日;眼里空明一段自在,时见月在青天影在波。

空明:明亮而透彻。

假如内心纯朴,那么世俗的物欲就会像火炉熔雪、阳光化冰一般快速清除;如果眼界清明自在,那么就会时时感到皓月当空、月影拂波般的宁静与清爽。

据说佛有五眼,即肉眼、天眼、法眼、佛眼和慧眼。相比之下,人只有一双肉眼,因而看到的全是物质利益,所以心中的烦恼自然会很多。如能减少欲望,淡泊名利,在喧闹的市井中独自沉默,在横流的物欲中洁身自好,抛却诸般纷扰,胸中便欲火自灭,坚冰自溶,便能活得自在、清闲。

苏东坡有一次去寺庙拜佛,和方丈一块静坐念功。功毕,苏东坡问方丈:“大师,你觉得我打坐时像什么?”方丈想也没想说:“像一尊佛。”苏东坡存心想取笑方丈一回:“大师,知道你打坐时像什么吗?”方丈漫不经心地说:“像什么?”“一堆****。”苏东坡取笑着说。方丈听后微微一笑,什么也没说。苏东坡回来后把这事跟家里人说了,家里人听后说:“你并没有占便宜,方丈说你像佛,那是人家心中有佛,你说大师像****,是因为你心中有****,你心中有太多的尘俗。”苏东坡听了不禁哑然。

人只有真正的心无杂念,才能万物皆空。

第七十七节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必早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必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

蹭蹬:倒霉;失势;路途险阻难行。比喻困顿不顺利。

一只大鸟,长久伏卧、养精蓄锐,一旦飞起,必直冲霄汉;一朵鲜花,尽管开得早,但凋谢也必然早;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避免因命运坎坷而满腹忧愁,也可以消除急于求成的念头。

春秋时期,楚庄王在登基后三年以来,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

楚庄王不理政务,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通令全国:“有敢于劝谏的人,就处以死罪!”

楚国主管军政的官职是右司马。当时,有一个担任右司马官职的人,给楚庄王出了个谜语,说:“奏王上,臣在南方时,见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

楚庄王知道右司马是在暗示自己,就说:“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这只鸟虽然不飞,一飞必然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必然惊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此后楚庄王励精图志,终于成为一代霸主。

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来形容一个人,长期无所作为,一旦发动起来,就有惊人的业绩。

洪应明使用这个典故,意在劝导人们,凡事都应等待最佳的时机,不要急功近利,而要修炼内涵,这样才能在机会来临时做到“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

同时,他认为,人对自己要有足够的信心,不可心无长志,不要为一时的“蹭蹬”而焦虑。俗话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和先开的花必定先败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的个人资源的过早开发,未必是件好事。节气未到而先行开花结果,这种违反规律的情况尽管有,但终归不会持久。

第七十八节 任教覆雨翻云随你呼牛唤马

世味能饱谙,任教覆雨翻云,总慵开眼;人情能会尽,随你呼牛唤马,只是点头。

谙:熟悉,精通。

慵:困倦,懒得动。

会尽:明白得透彻。

呼牛唤马:形容毁誉随人,不急不恼(“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苟有其实,人与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庄子·天道》)。

谙熟世态炎凉的人,任凭世间翻云覆雨、人事沧桑,他都懒得睁眼细看;参透人情世故的人,对于世间毁誉都无动于衷,不论被叫作牛、还是唤作马,他只是心不在焉地点点头。

俗话说:“人老奸、马老滑,兔子老了不好抓”,的确如此。饱谙世味之后的人,翻云覆雨他都不抬眼皮,你叫他牛马他都点头,你能把他如何?

人若做到这个地步,也就没有什么趣味了。

我想,我们还是应该奉行这样的原则:宁可因稚嫩而永远年轻,也不因成熟而走向衰败!

第七十九节 前念不滞后念不迎

今人专求无念,而终不可无,只是前念不滞,后念不迎,但将现在的随缘打发得去,自然渐渐入无。

现在的人,总想做到内心清静没有杂念,却总也做不到。其实,只要忘掉过去的事情,而对将来的事情不预先妄做计较,集中心思把眼前的事情做完。这样,自然而然也就会进入心意专一、杂念尽除的境界了。

有些人习惯于懊恼过去,不满现在,梦想将来。总是把心思花在对未来的憧憬上,而对面前的事情却疏于把握、懒得处理。

他们不明白,过去的永远过去了,如果不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那么就没有必要躺在过去的错误之中哭天抹泪。对于未来,我们固然应该憧憬、策划,但未来的结果如何终究还要取决于今天的努力。所以,最关键的还是从眼前做起。只有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了,才能保持过去的成果,同时又为将来的幸福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八十节 神酣布被窝味足藜羹饭

神酣布被窝中,得天地冲和之气;味足藜羹饭后,识人生淡泊之真。

酣:本义为酒饮到妙处。此指大睡、酣睡。

冲和:谦虚、和顺。

藜羹:野菜所烹调出来的汤汁。指简易粗食。

在粗布被窝里酣畅大睡,就能体会大自然的和顺之气;粗茶淡饭吃得香甜,才能领悟到恬淡生活的真正乐趣。

今天的人们,尤其是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似乎已经完全忘记了自然的滋味。水泥、钢铁、塑料、农药的世界紧紧地把我们包裹了起来。我们睡觉的时候,钻入鼻孔的都是化学气体,我们吃饭的时候,进入口中的都是化学药剂。哪里还有一点天地冲和之气呢?

看到洪应明的这段话,我们或许可以忽略它对清贫生活的歌颂,但绝对不能小看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的破败。洪应明在《菜根谭》里有大量的颂扬自然山水之清新美妙的文字,如果,他生活在今天,让他看看光秃秃的群山、看看混浊的河流、看看黄沙弥漫的天空……他还会那样喜滋滋地说山野林泉如何如何地好吗?

第八十一节 造化人心浑合无间

当雪夜月天,心境便尔清澈;遇春风和气,意界亦自冲融。造化人心,浑合无间。

冲融:融和柔顺。

造化:此指大自然。

在白雪覆地、月华弥空的夜晚,人的心境也会觉得清爽明净;当春风和煦的日子,人的内心就会感到暖意融融。看来,大自然和人的心灵本来是浑然一体的啊!

环境对人的品性、修养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现在的年轻人整天忙于工作、学习、交际,几乎很少到山水中游历了。这种状况应该尽早改变。有的人说,也想去旅游,但经济条件总是不能让人如愿。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不一定非得长途旅行才能与山水相融。在任何都市里面,只要奔一个方向直行三五十里,必然就有野山野水可以观赏。我们不是为了览胜猎奇,而是要脱离人造痕迹过于显著的城市,到自然中去净化一下自己的心境。

我想,倘若大家,每周都能抽出一天的时间,带上一本好书,到市郊的山头、田埂呆上一会儿,肯定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

第八十二节 理寂则事寂心空则境空

理寂则事寂,遣事执理者似去影留形;心空则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却蚋。

蚋:蚊子。

道理弄清楚了,事情的矛盾也就解决了。只把事情打发掉而仍然坚持错误观点的人,就如同把影子赶走而仍留着身形一样;心里没有欲念了,周围的事物对你来说也就是空的了。只刻意逃避或故意忽略周围环境而心里却仍存欲念的人,就好像摆了一堆膻肉而要赶走蚊子一样。

处理事务,一定要先弄清楚其中的道理,否则,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要抓住主要矛盾。

心里没有了乱七八糟的欲念,那么,你所处的环境里的各种诱惑也就不存在了。如果欲念还在,就算你躲到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最终也还是忍受不了欲望的折磨而重新回到能满足你欲望的地方。因此,外界对你是否能产生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你内心是否有与这种影响相匹配的欲念。

第八十三节 遇病而后思健之为安处乱而后思平之为福

遇病而后思健之为安,处乱而后思平之为福,非蚤智也;幸福而知其为祸之本,贪生而知其为死之因,其卓见乎!

蚤智:先见之明。蚤,指时间在先,与“迟”相对。如:蚤知之士,即有先见之明的人。

幸福:此句的幸福是侥幸得福的意思。

患病之后才想到健康的宝贵,陷入麻烦之后才明白无事的幸福,这都不是有先见之明;知道侥幸得到的幸福是祸患的根源,珍惜生命而又能明白有生必有死的道理,这才是卓越的见识。

后悔,是人的一生所经历的最多的情感体验。也可以说,后悔往往是人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的路标。后悔一次,可能就成熟一次。

不过,如果你总是不断地后悔,而且,总是为了同一个或相类似的错误而后悔,或者,总是为了曾经的事情而后悔,那就不太美妙了。

明知道不注意锻炼就容易生病,却懒得动弹,结果等到有了病,才知道原来健康是那么的美好;明知道没有麻烦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但却忍不住总去惹些不必要的麻烦,这些人,要么是心智不全,要么就是自制力太差。应该好好检讨一下自己了。

另外,洪应明认为,知道侥幸得到的幸福是祸患的根源,珍惜生命而又能明白有生必有死的道理,是见识卓越的表现,我也同意这样的观点。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对于“飞来横祸”要警惕,对“飞来横福”也同样应该慎重。

第八十四节 贫可以节用病可以保身

子生而母危,镪积而盗窥,何喜非忧也;贫可以节用,病可以保身,何忧非喜也。故达人当顺逆一视而欣戚两忘。

镪:古代穿钱的绳子,引申为成串的铜钱。也泛指金钱财富。

达人;睿智,乐观,豁达的人;行事不为世俗所拘束的人;显达的人;成功者。此指睿智的人。

生孩子母亲就要冒危险,积钱财盗匪就会惦记,任何可喜之事都有让人忧虑的一面;贫穷可以使人学会勤俭,得病可以使人学会珍视健康,可见任何忧烦之事也都具有可喜的一面。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安知非祸”。这个成语意义深刻,说得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住着一个老人,名叫塞翁。塞翁养了许多马,一天,他的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说这件事,跑来安慰,劝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了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会带来什么福气呢。”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很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过了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

邻居听说了,对塞翁的预见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而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剽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通常事物存在正反两方面,有好的一面必定就有坏的一面,就像生物的基因一样有显性和隐性,当显性基因占主导地位,那么某些特征就会表现出来,当隐性基因占主导地位,那么某些特征在一定的时期处于隐藏状态,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生活也是如同此理,如果人们在遭受灾祸后能够吸取教训,就可以让灾祸成为过去而迎接幸福的来临;如果人们在幸福的境况中过度奢侈淫逸,那么,很快就会大祸临头了。

因此,看问题一定要全面,不要像盲人摸象,要从多角度来判断事物的特征,预测其发展方向,而不能局限于眼前利益的得失。同时,只有把眼前的利益得失、顺利和挫折、欢乐和悲哀都看作一回事,才能体验到挫折中的顺利和悲哀中的欢乐。

第八十五节 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

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纵难希遇羲皇之世,亦可匹俦嵇阮之伦。

燥:干,缺少水分。

洌:清冽。指好酒。

羲皇:伏羲氏,为上古时代的皇帝。

匹俦:匹敌,媲美,相提并论。

嵇阮:嵇:指嵇康。中国三国魏时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阮:指阮籍,三国魏诗人。

茶一定要名茶,只要壶中常有,酒不一定清冽,只要杯中不空;无弦之琴虽弹不出旋律,然而却足可调剂身心,无孔之笛虽然吹不出音调,然而却可使精神舒畅。若能如此,纵然不能企望身处伏羲盛世,但也总可以与嵇康、阮籍同代而游。

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多是如此。一旦求官不成就放逐山野林泉,玩弄清高淡泊。笛子要吹没有腔的,琴琵要弹没有弦的……若是到了今天,还不知道他们还能弄出什么花样儿,说不准玩电脑专门不开机也不一定呢。

所谓“竹林七贤”尽管有些才学,也不过是祢衡一流的人物,坐谈立议,数黑论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结果,只闹一个自己痛快,与国家民族毫无裨益。难怪黄仲则有诗云:“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我们可以好友相聚,烹茶纵酒,也可以弄个无弦琴拨弄几下,但千万不要像他们那样陶醉其中。

第八十六节 防绵里之针远刀头之蜜

大恶多从柔处伏,哲士须防绵里之针;深仇常自爱中来,达人宜远刀头之蜜。

哲士:聪明智慧、见识超常的人。

达人;睿智,乐观,豁达的人;行事不为世俗所拘束的人;显达的人;成功者。此指睿智的人。

恶毒的心思多是隐藏在温柔的笑脸之下,聪明的人要谨防藏在棉花里的钢针;深刻的仇恨往往是应为爱而产生的,睿智的人应该远离这道口上的甜蜜。

不要因为一个人总是给你温和的态度,你就对他多有好感而放弃应有的警惕。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式的人物,在现实中还是为数不少的。

不要因为彼此有情就忘记了做人的准则而任意言行,要知道,有情人之间所产生的仇恨总是深刻的。

第八十七节 趋炎附势之祸来亦惨亦甚速

趋炎附势之祸,来亦惨亦甚速;栖恬守逸之味,美亦淡亦最长。

趋炎附势:投靠和依附权势。

因趋炎附势而招来的灾祸,发生得总是又快又惨烈;清贫散逸的滋味,浅淡清苦但意味深长。

趋炎附势,指的是那些整日奔走于权门豪宅并依附于有权势者的人事,也就是俗称的“拍马”。平常,人们总是将“拍马”与“吹牛”即讲大话这两者相提并论。

古今中外有良知的自强者,对此,多是直接表示的不屑与轻蔑,并加以自觉的摒弃,这是有道理的。

按照洪应明的认识,君子必以戒趋炎附势作为处世之道的一项关键要素。原因之一,是因为趋炎附势只会玷污与危害君子的高洁品行,此乃根本之点;原因之二则在于,趋炎附势所招来的灾祸,很惨,还来得特别地快。

趋炎附势者的出发点,往往是为了取得某些不外名利权势之类利益,或是为了扩展既得利益。因此,他们便有一种典型的“有奶便是娘,给钱便称爹”的心理,当他们不仅将趋炎附势当做一项权宜之计,而且还将此当做一种无本万利的投机机巧时,他们的策略就是见风使舵,见便宜就沾,树倒则猢狲散,毫无原则可言,毫无是非廉耻的观念,毫无忠诚的信念,所以,在祖国遭外敌侵入时,那些为虎作伥的汉奸,必都是趋炎附势者。

正因为趋炎附势者活在世上一天,就是不择手段而又千方百计地作人生的投机与钻营,所以,这种人所有的只是卑贱的人格,没有为人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品卑劣低下,所过的只是依权依势的寄生生活。

在某些时候,趋炎附势者看似是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事实上,他们的力量十分渺小,对事对人毫无真诚可言,当然也就不可能与别人建立起正常、健康的人际关系。而他们与权势者所建立起的人身依附关系,因人事社会的变迁,也不可能无限地、长期地维持下去。荣宠与羞辱共蒂同根,又何必张扬?厌辱虽是常理,又何须一味自降人格地去卖身求荣?

所以,就根本,就长远的眼光看,趋炎附势者是失多于得,失也是大于得的。

有正确人生观的人,因上述原因,对趋炎附势者多表示不屑,把他们视为社会中的末流。但囿于日常生活所见,一些人则觉得趋炎附势者至少会获得或多或少的利惠收益,感到《菜根谭》所说的“趋炎附势之祸,甚惨也甚速”,不好理解。

那么,下面的两则故事,对于理解相关的意识,或会有所帮助。

汉朝时,汉文帝有一段时间,不幸染上了脓胞疮,全身多处流着脓血,周围的侍人多感到难以服侍。唯有善于拍马溜须的邓通最为乖巧,每天都用嘴在汉文帝的身上吸吮脓血,而且为了不污汉文帝的鼻目,邓通总是把脓血直接吸入肚中,使汉文帝感到十分的舒畅。

有一天,汉文帝问邓通:“天下谁最爱我?”

邓通即答:“太子。”

因此,当太子入宫侍候汉文帝时,汉文帝就叫太子学邓通的样,吸吮自己身上的脓血。

太子感到十分恶心,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做,并终于知道这是因邓通的言行所致,所以,太子就觉得邓通是十分可恨可憎的人。

后来,太子即位,就是汉景帝,他马上免去了邓通的官职,接着,又以别的罪名抄了邓通的全部家产,连一根别头发的簪子也没有给他留下。邓通衣食无着,又乞讨无门,终于活活地饿死了。

另一则故事则发生在清朝。

清兵入关后,清朝的官员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是明朝降臣,二是满族大臣,前者蓄发盘髻,后者则是剃发梳辫。每次入朝时,官员门各分两班站立,彼此相安无事,但不久,这一格局即被拍马者打破。

某日,明朝降臣孙之獬一改常貌,剃发梳辫上朝,本想跻身于满族大臣之列,以此来邀宠献媚,却因是他汉人而未被满族大臣们接纳;汉族大臣们又以他形貌装束一如满人,认为他不应位列汉族大臣之中。

孙之懈左右不讨好,恼羞成怒之余,就给顺治皇帝上了奏章,认为清朝允许明朝遗民保留原有的装束,只会损害清朝清帝的威仪。

顺治皇帝见奏,大为赞赏,遂发布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严厉的剃发令。

天下欲反清复明的志士见此闻此,无人不对孙之獬恨之人骨,不久,山东的一支义兵攻入淄川,杀了孙之獬全家,当时的闻者,人人拍手称快。

这两则故事所涉及的都是真人真事,邓通拍马,是获得了汉文帝的欢心,却受到了汉景帝的厌憎,顾此失彼,最终并没有好下场。孙之獬拍马,看似是维护了满族皇帝的权威,却受到了天下人的声讨和义兵的征伐,招来了杀头之祸,是罪有应得。类似因势利而自毙的事例,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可见,《菜根谭》的相应认识,是有历史依据的。

趋炎附势作为一种广布于封建社会的丑陋现象,作为封建社会人身依附关系的一种典型表现,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屡见不鲜,这是不奇怪的。所以,封建社会中的品洁高行之士,往往只能通过自爱自律来约束自己,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

只有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在尊重独立人格的氛围中,趋炎附势才可能失去存在的依据,即通过自我机制的逐步完善,从制度保证和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的高度,逐步将趋炎附势从人际关系尤其是上下级关系中清除掉,而代之以健康、正常的人际关系,这是毫无疑问的。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尚有一些人对趋炎附势、吹牛拍马的作为抱有某些模糊的认识乃至是美妙的幻想,极个别的出版物还把吹牛拍马的“艺术”,当成人际交流的“艺术”秘诀来鼓吹。显然,这些已不仅是十分粗鄙、肤浅的认识,而且还散发出十分庸俗的市侩习气,这当然是不可取的,应受到正确的批判。

对于领导者言,远离趋炎附势者,正是反映其明智的表现之一,也是其取得更多更好政绩的依据之一,这些都是不难理解的。

第八十八节 平居息欲调身临大节则达生委命

平居息欲调身,临大节则达生委命;齐家量入为出,徇大义则芥视千金。

平居:平日,平素。

息欲调身:遏制欲望调理身心。

大节:高尚的节操。

达生:能参透人生,了解生命的本质。

委命:寄托性命。

徇:舍身。

芥视千金:把千金看做草芥。

平时能克制欲望,修养心智,当面临以生死来决定大节之取舍的紧要关头,才能不贪生怕死;治家能量入为出、不吝不贪,当面临以贫富来决定大义之取舍的关键时刻,才能视千金如草芥。

人可以凭偶尔的机缘而成为恩人,但却绝对不可能凭此而成为英雄。英雄绝对不是突然产生的。能为大节舍命,肯为大义抛家,这样的气节和胆量必须经过长期的锤炼与培养。

大事如此,小事亦然。就算读一篇简单的讲稿,如果没有平日的训练和积累,突然跑到讲台上,你也难以流畅地把它读完。

所以,无论是品格还是能力,我们都应该在平时毫不松懈地磨炼。

第八十九节 了翳无花销尘绝念

一翳在眼,空花乱起;纤尘着体,杂念纷飞。了翳无花,销尘绝念。

翳: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泛指起障蔽作用的东西。如:云翳;氛翳。

空花:虚幻之花。

眼里若不清静,那么虚幻之花就会漫天飞舞;心里若是不洁净,那么杂乱的念头就会纷纷扬扬。只有去除翳障,虚幻之花才能消失;洗净心尘,杂念才会绝迹。

如果我们的心绪不宁,那么,肯定是心里有事未了,或念头未足。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心事了了,或着把念头消除。

不过,了心事或消念头,都是很难的事情,这就要看我们的心力如何了。如果认为心思宁静比满足念头更重要,那么还是把念头消除的好。

第九十节 静极则心通言忘则体会

静极则心通,言忘则体会。是以会通之人,心若悬鉴,口若结舌,形若槁木,气若霜雪。

忘:无,没有。

鉴:镜子。

宁静到了极处心才能明白,话语到了多余时体才能领会。所以,彻悟之人,心明而少言,形似枯萎的树木,气若寒冷的霜雪。

“静极则心通,言忘则体会”这是至理名言。

第九十一节 陆鱼不忘濡沫笼鸟不忘理翰

陆鱼不忘濡沫,笼鸟不忘理翰,以其失常思返也。人失常而不思返,是鱼鸟之不若也。

陆鱼:处于岸上的鱼(“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濡沫: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理翰:整理羽毛。翰:长而硬的羽毛。泛指羽毛。

失常:进入不正常状态。此指身处异境、或不该属于自己的环境。

鱼到了陆地上,仍能以沫相濡而不忘江湖;鸟进了笼子里,仍能继续整理羽毛而不废旧习。它们尽管身处异境,但却总是打算返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人若不能如此,就连鱼和鸟都如了。

一、人不能忘本;二、人不能忘责;三、人不能非分。但是这三点却很少有人做到。所以洪应明说我们“失常而不思返,是鱼鸟之不若”。其实,人在很多事情上都是无法与动物相比的。比如,自尊不如狼、忠诚不如狗、优雅不如猫、勤恳不如牛……不知道这算是进化,还是退化。

第九十二节 耳根似飙谷投音心境如月池浸色

耳根似飙谷投音,过而不留,则是非俱谢;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着,则物我两忘。

耳根:佛教以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耳根为六根之一。

飙谷:飙,是自下至上的风暴。飙谷是大风吹过山谷。

月池浸色:月亮在水中撒下的银辉。

耳中听到任何事,都要像大风吹过山谷,一阵呼啸过后什么都不留下,这样任何是是非非就都消失了;心灵要像月下的清池,月光漫洒其中却不留任何痕迹,这样就能达到心意归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佛教所说的六根清净,不单是指耳不听恶声,也包括心不想恶事在内,眼、耳、鼻、舌、身、意六者都要不留任何印象才行。而物我两忘是使物我相对关系不复存在,这时绝对境界就自然可以出现。可见想要提高人生境界必须除去感官的诱惑,六根清净,四大皆空。按现代人的看法,绝对的境界即人的感官不可能一点不受外物的感染,否则何以判断是否反映外物了呢?

但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加强意志锻炼,控制住自己的种种欲望,排除私心杂念,建立高尚的精神境界却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