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感动中学生的218个小故事(青少年阅读故事书系)
15260400000025

第25章 友情与真爱永驻(1)

心愿

鲁本是加拿大某地的一个小学生。这天他从一家商店经过时,橱窗里的一件商品使他怦然心动。可对这个孩子来说,这件标价5加元的东西实在是太贵了,因为这笔钱相当于他们全家人一周的开支。

虽说眼下自己一文不名,可鲁本仍推开这家商店的门走了进去说:“我想买橱窗内的那件商品,不过,我现在没有钱,请您先别卖,给我留着好吗?”

“行。”店主微笑着对他说。

鲁本很有礼貌地告别店主,走出了商店。

他走着走着,突然从旁边一条小巷子里传来一阵敲打钉子的声音。鲁本循声朝施工场地走去。当地居民正在盖自己的住房,他们每用完一小麻袋钉子,就顺手把装钉子的麻袋给扔了。他早就听说有家工厂回收这种袋子,于是,他从这个工地捡了两条拿去卖了。在回家的路上,他的小手里一直紧紧拿着两枚5分硬币,生怕掉了。

鲁本把两枚硬币放在铁盒里,藏在他家粮仓内的干草垛底下。

吃晚饭时,鲁本走进厨房。父亲正在补缀渔网,母亲已经摆好饭菜。母亲虽然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洗衣做饭,耕地种菜,还得抽空儿给羊挤奶,可她总是乐呵呵的。

每天下午放学,鲁本总是先做家庭作业,干完母亲交给他的家务活儿,然后一日不辍地到大街小巷去捡装钉子的麻袋。尽管不时受到饥寒困乏的折磨,可小鲁本依旧日复一日地走街串巷捡麻袋,因为购买橱窗内那件商品的强烈愿望始终激励着他,赋予他勇气和力量。

第二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他把藏在粮仓草垛底下的小铁盒取出来,用发抖的手小心地将里面的硬币倒出来,仔细数了一遍,仍不放心,又认真数了一遍。哇,只差20分就凑够5加元啦!于是,他祈祷上帝保佑自己傍晚前能捡到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四条麻袋。随后,他把装钱的铁盒藏好,急匆匆地去寻找麻袋。夕阳逐渐西下时,他一溜烟赶到那家工厂。此时,负责回收麻袋的人正准备关闭厂门。鲁本心急火燎地冲他喊道:“先生,请您先别关门!”那人转过身来,对脏兮兮汗淋淋的小鲁本说:“明天再来吧,孩子!”“求求您啦,我今天说什么也得把这四条麻袋卖掉——我求求您啦!”耳闻孩子颤抖的哀求声,目睹孩子满含泪水的双眼,这个人不禁动了恻隐之心。

“你干吗这么急着要钱?”那人好奇地问。

“这是一个秘密,对不起,不能告诉您!”鲁本不肯泄露天机。

拿到4枚5分硬币后,鲁本含糊不清地向回收麻袋的人道了一声谢,便飞也似的跑回粮仓,取出铁盒,继而又飞跑到那家商店,二话没说便把100枚5分硬币倒在柜台上。

鲁本汗流浃背地跑回家,撞开房门,冲了进去。”到这儿来一下,妈妈,请您赶快来一下!”他扯着嗓子朝正在收拾厨房的母亲喊道。母亲刚一走到他的眼前,他便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用一年多的心血换来的珍宝放在妈妈的手里。妈妈轻轻打开包装纸,里面包着一个蓝天鹅绒首饰盒,盒内放着一枚心形胸针,上面镶着两个灿烂炫目的镀金大字“妈妈”。看到儿子在母亲节——5月第二个星期天送给自己如此贵重的礼物,除了结婚戒指外没有任何贵重首饰的她热泪夺眶而出,一把将儿子紧紧搂在怀里……《心愿》叙述的是一个12岁的小男孩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一日不辍地捡麻袋,为的只是在母亲节这天能送母亲一枚胸针。人们读完这个故事都会为主人公鲁本的那种勇气和力量所感动。到底是什么使得他这般执著?凡·高说:“爱之花蛊开的地方,生命之花便能欣欣向荣。”是啊,如果我们在心中播上爱的种子,那么有爱的地方就有了力量,这种力量往往能创造很多奇迹,能支撑着我们走得更远。因为一切困难都会在爱的面前望而却步。

爱妈妈,给她一个意外的惊喜;爱爸爸,给他一次真实的感动;爱朋友,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爱周围的一切,让自己的存在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让真爱的花朵处处盛开,我们的生命就一定会更加绚丽仁慈的报酬一个周末的晚上,松树堡的寡妇正和她五个年幼的儿女围坐在火堆旁。虽然和孩子们说笑着,但她心里却愁云密布。在这个广阔却寒冷的世界里,她没有一个朋友,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这一年来,她一个人用那瘦弱的双手支撑着整个家庭。

如今正属寒冬,森林早已披上了洁白的银装,北风吹得松枝哗哗作响,连她的小屋也颤动起来。屋内的火堆上正烤着一条青鱼,这是她们全家惟一的一点食物。当她看到孩子们欢笑的脸庞时,心里便充满了无限的凄楚和焦虑。是的,她相信上帝一直保佑着她,并了解她的疾苦和贫困,她也知道上帝曾经答应帮助那些孤儿寡母,而上帝绝不会食言,可她现在仍然感到万分的凄苦和无助。

几年之前,上帝带走了她最大的儿子。他离开家庭,到遥远的地方去寻找宝藏,从此便杳无音讯,再没回来过。不久,上帝又派死神带走她的伴侣和依靠——丈夫。但她从来都没有沮丧过。她艰辛地劳动,不仅供养着自己的孩子,还不时地帮助其他的穷人。

懒惰的人只要还能够生存,就能忍受着贫穷。而自私的人即使在寒冬中也不会受到考验,因为他的情感不会因此而痛苦,心灵也不会因别人而悲伤。即便是最无助的人也还怀有希望,因为面对痛苦,仁爱还没有完全收回她同情的双手。

可是松树堡的这位寡妇,却丝毫感受不到人类的仁爱,上面所说的一切都不能安慰她。她如今只能无奈地弯下身,将最后的食物分给孩子们。这时,一股神奇的激情忽然鼓舞了她,她的脑海中浮现出考珀优美的诗句:

“上帝不会通过简单的感觉便下判断,我们应该坚信他是仁慈的;在他眉头紧锁的严肃后面,是一张仁爱和微笑的脸庞。”她刚把这最后的食物放在桌上,就听到一阵敲门声和狗叫声。全家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跑去开门。门口站着位十分疲倦的旅人,他衣衫褴褛,但十分健康。旅人走进屋,请求留宿一夜,并想要一些吃的。他说:“我一整天滴水未进了。”寡妇听了十分难过,现在她心里关心的不只是自己的事了。她毫不犹豫地把最后一点食物分了一份给旅人,并微笑着告诉孩子们:“我们绝不会因为这小小的善举而被遗弃,也绝不会因此陷入更深的困苦之中。”旅人于是来到盘子旁,当他发现盘中的食物少得可怜时,抬头惊奇地望着这一家人:“天啊,你们只有这一点食物吗?”他叫道,“但却仍然把它分给一个陌生人?你们真是太善良了。可是,”他继续问,“你们慷慨地分给我最后一点食物,这些可怜的孩子不就要挨饿吗?”

“是啊!”寡妇忽然泪流满面,“可我还有一个儿子,如果他还没有被上帝带走的话,现在不知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我如此待你,也祈祷别人能如此待他。上帝的仁爱遍施大地,像他保佑以色列人那样,他同样会保佑我们。就是此刻,我的儿子可能也在四处流浪,和你一般疲惫饥饿,我只希望他能被一户人家所收留,即使这户人家和我们一样的贫困。因此我又怎能背叛上帝,不真诚地收留你呢?”

寡妇刚说完话,旅人便激动地跑过去抱住了她:“上帝果真使你儿子被一个善良的家庭所收留,并且赐予了他财富,使他能感谢真诚收留他的人:我的妈妈!哦,亲爱的妈妈!”原来旅人正是寡妇多年未见的大儿子,他刚从印度归来。为了给家人一个惊奇,他掩藏了自己的身份。当然,这是一份最令人感动,也最令人快乐的惊喜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哲理课,她向我们展现了人性中的善和美,使得我们感悟到:善行必有善报。

人活着应该有助于人,真诚待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尊敬,才能感到真正的快乐。

一位哲学家一次问他的学生们:“世界上最可爱的东西是什么?”学生们听了,便争先恐后地站起来回答。最后一个学生回答道:“世界上最可爱的东西,是善。”那哲学家说:“的确,你所说的‘善’这个字中包含了他们所有的答案。因为善良的人,对于自己,他能够自安自足;对于别人,他则是一个良好的伴侣,可亲的朋友。”善良、诚恳、坦率、慷慨,都是宝贵的财富,这种财富要比千万的家产有价值得多。而且有这种财富的人,没有一分钱的资本,也能做出伟大的事业。

如果一个人能够大彻大悟,尽力去为他人服务,他的生命将来也必定有惊人的发展。人生的美德再没有比和气、善良来得更宝贵的了。

给别人以帮助和鼓励,自己不但不会有损失,反而会有所收获。通常,一个人给别人的帮助和鼓励越多,从别人那儿得到的收获也越多。而那种吝啬的人,对他人不表同情、不予帮助的人,无疑会使自己陷于孤独无助的境地。

世界上到处有着给那些爱人者、助人者建立的纪念碑,如果这纪念碑不是用大理石或古铜建成的,就是建立在他人的心中,尤其是被受助者和被感动者的心中。如此说来,善良能给予人们莫大的收获。

没有人再叫他“小臭孤儿”

有一个叫波顿的人,他的父亲死于车祸,母亲在不久的某一天也离开了家,从此他就再也没有见过她。又穷又老又病的两个姑姑把他们兄弟5个中的3个带到她们家里去。没有人要波顿和他的小弟弟,他俩只好靠镇上的人帮助过活。波顿很怕被人家叫做孤儿,或者被人家当作孤儿来看待,可担心的事情还是很快发生了。他到一个很穷的人家住了一阵子。可是日子很难过,那一家的男主人失业了,所以他们没有办法再养他。后来罗福亭先生和他的太太收留了他,让他住在他们离镇上11英里的农庄里。罗福亭先生70岁,得了俗名“缠腰龙”的病躺在床上。他说:“只要不说谎,不偷东西,能听话做事,你就能一直住在这里。”这3个命令就变成了他的“圣经”,他完全遵照它们生活。他开始上学,可是第一个礼拜他躲在家里号啕大哭起来。因为其他孩子都来找他麻烦,拿他的大鼻子取笑,说他是个笨蛋,还说他是个“小臭孤儿”。他伤心得想去打他们,可是收留他的那位农夫罗福亭先生对他说:“永远记住,能走开不打架的人,要比留下来打架的人伟大得多。”罗福亭太太给他买了一顶新帽子,他觉得非常得意。有一天有个大女孩把他的帽子扯下来,在里面装满了水,把帽子弄坏了。她说她之所以把水放在里面,是要那些水“能够弄湿他的大脑袋,让那玉米花似的脑筋不要乱爆”。

他在学校里从来没有哭过,可是他常常在回到家之后号啕大哭。有一天,罗福亭太太给了他一些忠告,使他消除了所有的烦恼和忧虑,而且把他的敌人都变成了朋友。她说:“要是你肯对他们表示兴趣,而且注意看你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的话,他们就不会再来逗你,或叫你‘小臭孤儿’了。”波顿接受了她的忠告。他用功读书,不久后就是班上的第一名了,从来没有人嫉妒他,因为他总在尽力帮助别人。

他帮好几个同学做作文。替好几个同学写很完整的报告。有个孩子不好意思让父母知道波顿在帮他的忙,所以常常告诉他母亲说,他要抓袋鼠,然后就到罗福亭先生的农场来,把他的狗关在谷仓里,让波顿教他读书。

流行病侵袭到他们住的地方,两位年纪很大的农夫都死了,另一位老太太的丈夫也死了。在这几家人中波顿是惟一的男性,他帮助那些寡妇们过了两年。在上下学的路上,波顿会到她们的农庄去,替她们砍柴、挤牛奶,替她们的家畜喂饲料和水。大家都很喜欢他,而不再骂他,每个人都把波顿当作自己的朋友。当他从海军退伍回来的时候,他们向他表露出对他的真正感情。到家的第一天,有200多位农夫来看他,很多人甚至从80英里开车过来。他们对他的关怀非常真诚,因为他尽管很忙还是很高兴地去尽力帮助其他的人。他不再有什么忧虑,而且13年来再没有一个人叫过他“小臭孤儿”了。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7章第12节上说:“无论何时,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这是一条做人的法则,又称为“为人法则”,它几乎成了人类普遍遵循的处世原则。

这条“金箴”不论从哪个角度、哪个方面去看,都是正确无疑的,而且几乎适用于一切条件和场合。你会发现,世界各民族文化中都有类似的训言,并且将其奉为精神生活的一条基本准则。让我们来浏览一番这条“金箴”在各种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

犹太教:凡是对你自己有害的,亦不要施诸你的同胞。这即是全部的律法,其余则不过是它的注解。

基督教:你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别人。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道教: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婆罗门教:人生最大的义务即是不要将痛苦加诸他人。

印度教:生活的要义乃在于爱人如己。

伊斯兰教:信徒,意味着把兄弟的愿望当作你自己的愿望。

波斯人谚语:别人怎样待你,你也应怎样回报。

拿破仑·希尔曾给他的学生讲到这样一个故事:

纽约广告巨头智威汤逊公司董事长曼宁先生不久前向一群年轻的广告撰稿人作了一次演讲。这些二三十岁的青年男女在这个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广告业中都是刚刚起步,每个人都渴望向广告界传奇人物——曼宁先生多学几招,曼宁先生位居广告界领袖人物的时间简直跟他们的年龄差不多长了。曼宁那天向这群才智不凡的听众说道:“这是一场真正的竞赛,智能、才气与精力都只是这场竞赛的入场券。没有这些条件,你根本不具备进入这个行业的资格。”曼宁又说:“但是,要想赢得比赛,你还需要具备更多的条件。你必须懂得成功的诀窍,并把它贯穿到你整个人生之中。那么,什么是成功的诀窍呢?那就是:你希望别人怎样对你,你就先怎样对人。”这可真是一条金科玉律,就连在“人吃人”的纽约麦迪逊大道上也管用。它可以说是超越了宗教、伦理、自我实现,甚至是非对错之上。正如曼宁先生所说的那样:金科玉律是永远不负众望的。

这位广告界老兵又说:“就算你是‘拔一毛以利天下,吾不为也’的人,就算你真的只对自己的名利仕途感兴趣,这条金科玉律仍旧是有用的。它是你取得任何成功的前提。”无论公司总裁、学校教师、超市职员各色人等,只要遵循这条简单的、千古不变的真理,就一定能有更好的表现,有更大的发展,更高的成就,甚至更喜欢自己。你必须不断地提醒自己:别人也像你一样,是个会呼吸、会生活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家庭的压力,有成功的渴望;他们也像你一样希望得到他人的尊敬与理解。

无聊的生活与生活的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