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梁伯学临床经验集(脾胃病专辑)
15125000000021

第21章 附录一临床用药漫谈

老师这篇用药漫谈,是为了使读者了解西北地区脾胃病的用药特点,也进一步了解本书的用药规律。

西北地区的脾胃病,多为脾虚而湿邪偏盛,治疗以补气健脾,理气化湿为主,常用四君子汤、二陈汤及平胃散加减。常用党参、茯苓、炒白术、姜半夏、陈皮、厚朴、苏梗、炒槟榔、藿香等。

脾胃病的病机为虚实夹杂,寒热交错为特点。治疗必须虚实兼顾,寒热并用。临床用药常选用党参、炒白术、与陈皮、厚朴、炒槟榔、枳壳等同用;黄连(黄芩)与干姜同用。

一般脾病以胀为主,多为脾虚气滞,治以健脾理气消胀,常用茯苓、炒白术、姜半夏、陈皮、厚朴、枳壳、苏梗等;胃病以痛为主,多为肝胃气滞,治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常用柴胡、枳壳、青陈皮、元胡、川楝子、佛手等。

临床常见的热证以肝胃郁热与湿热中阻为多见。肝胃郁热证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胃炎等,清热常用黄连与吴茱萸同用;湿热中阻证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清热常用黄连(黄芩)与干姜同用。若肝胃郁热与湿热中阻并存者,则黄连与干姜、吴茱萸同用。

腹胀便溏,舌苔白腻者为脾虚湿盛,常用茯苓、苍术、陈皮、厚朴、木香、炒薏米、藿香、生姜等。腹胀便溏,大便黏滞不畅者为寒热夹杂证,常用茯苓、炒白术、陈皮、厚朴、木香、炒薏米、黄连、干姜等,健脾理气,寒热并用。若大便溏,次数多,日久不愈者加赤石脂、补骨脂等。一般便秘常用瓜蒌仁、杏仁等,严重者再加莱菔子、玄参、火麻仁、酒大黄等。

西北地区的脾胃病,舌苔白腻者多见,常用茯苓、苍术、姜半夏、陈皮、厚朴、苏梗、藿香等。若舌苔黄腻者再加黄连(黄芩)与干姜同用。若舌红少苔者为胃阴不足,常用沙参、麦冬、百合等,气虚加太子参,胃脘胀痛者常用枳壳、佛手、元胡、川楝子、黄连、吴茱萸、白花蛇舌草等。

治疗脾胃病以通降为主,其中理气通降用的机会最多,常用炒白术、姜半夏、陈皮、枳壳、厚朴、炒槟榔、莱菔子等,以祛湿、化痰、消积。其目的是通过理气通降,以畅通中焦气机,调节升降,达到治疗脾胃病的目的。

胃镜的诊断对于中医辨证用药有重要意义。一般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多见胃胀、纳差、乏力等,属中虚气滞证,常用党参、茯苓、炒白术、姜半夏、陈皮、厚朴、炒槟榔、苏梗、黄连、干姜、白花蛇舌草等;慢性浅表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胃炎等,临床多见胃痛,嘈杂吞酸,或胃中灼热等,多为肝胃气滞,或肝胃郁热,常用生黄芪、炒白术、姜半夏、青皮、陈皮、柴胡、枳壳、元胡、川楝子、黄连、吴茱萸、白花蛇舌草等。其中用生黄芪补气健脾,用于溃疡或糜烂者是取其托毒生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