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5-6年级,决定孩子前途的关键期
15076100000009

第9章 5-6年级,父母必须明确的问题——小升初经常出现的问题(2)

周末,一群同事结伴郊游。一路上笑语盈盈,这家孩子唱歌,那家孩子表演小品。女儿没什么看家本领,只是开心地不停鼓掌。她不时跑到后面,照看着那些食物。把倾斜的饭盒摆好,把松了的瓶盖拧紧,将流出的菜汁擦净。忙忙碌碌,像个细心的小管家。

野餐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两个小男孩,一个奥数尖子,一个英语高手,同时夹住盘子里的一块糯米饼,谁也不肯放手,更不愿平分。大人们连劝带哄,仍然束手无策。最后,还是女儿,用掷硬币的方法,轻松地打破了这个僵局。

回来的路上,堵车,一些孩子焦躁起来。女儿的笑话一个接一个,全车人都被逗乐了。她手底下也没闲着,用装食品的彩色纸盒,剪出许多小动物,引得这群孩子赞叹不已。至下车,每个人都拿到了自己的生肖剪纸。听到孩子们连连道谢,老公禁不住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期中考试后,我接到了女儿班主任的电话。首先得知,女儿的成绩,仍是中等。不过,他说,有一件奇怪的事想告诉我,他从教三十年了,第一次遇见这种事。

语文试卷上有一道附加题:你最欣赏班里的哪位同学,请说出理由。除女儿之外,全班同学,竟然都写上了女儿的名字。理由很多: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等等,写得最多的是,乐观幽默。老师最后感叹道:你这个女儿,虽说成绩一般,可为人,实在很优秀啊。

我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但却一脸认真地告诉我: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她轻轻地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看完这个故事,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被这个不想成为英雄的女孩打动了。这个世界,渴望成为英雄的人太多了,可这并不代表给英雄鼓掌的人就注定是不优秀的,当家里出现中等生时,家长要做的不是威逼利诱地让孩子玩命地学习,而是先接受孩子成绩不好这样一个事实,然后怀着“不求最好,只求更好”的心态,不断地鼓励,推动他向着兴趣、特长方向发展,孩子照样可以在他感兴趣的领域做出一番成绩,这就是,“他想,他就能”的哲理所在。

除了中等生,人们平常所认为的差等生更加让人抓心挠肝,这一类的学生就是爹不疼娘不爱的类型,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得到的永远都是永无止境的讥笑、批评甚至打骂等,然而,差等生真的是这样让人恨得咬牙切齿吗?会不会是有什么因素在阻碍着他们的优势发展?

许多年以前,某报上登载了一条新闻,说我国南方的一个小学生,随父母移居美国。在国内被老师说成是差生的他,在美国老师的眼中居然是又聪明又好学的模范学生。

这个孩子叫王楠子,8年前,他是学校里一个“标准的差生”,经常被老师“重点关照”,无奈之下赴美求学;8年后,他成了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并被老师表扬“是个天才”。王楠子如今是费城艺术学院的大四学生,是该校动画专业最出色的学生;通过动画领域的开拓,他甚至已在美国贷款买了一幢三层小楼。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促使许多国内的家长重新审视国内的教育现状。

不知道家长们是否知道,孩子的“差等生”身份也许还是您一手造成的。一是见孩子得高分就欢喜,进而对孩子过分地夸奖和物质上的刺激,希望孩子每次都考第一。这就在孩子的心灵里种下虚荣的种子,使他们觉得自己非常聪明,经不得一点挫折。二是不管孩子基础好坏,用功与否,得低分是什么原因,见了低分就斥责、打骂,长此以往会造成孩子个性发展的缺陷。问题例如:

(1)撒谎,欺骗家长,涂改成绩,冒名签字;

(2)怀疑父母的爱,甚至离家出走;

(3)部分学生会患“考试综合征”,唯恐得不到高分,心情长期处于恐惧压抑状态,每逢考试便紧张心慌,恐怕失败,反而更加考不出实际水平。这样,终究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得了低分家长可以表达你的不满,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该使孩子确信父母是爱孩子的,然后可以通过轻松的谈话来了解孩子,鼓励孩子。有这样一位父亲的做法就很棒。

这位父亲的孩子已经进入小学毕业班,按理说这个时期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是很敏感的。有一次孩子只考了48分,他让孩子把卷子拿回家与孩子共同研究48分。首先,给予肯定,考得不错,相信你下次再努力,学会一个填空不就50分了吗?下次再努力,再做对一个计算题,不就60分及格了吗?说起来,大家似乎觉得要求是不是太低了,但这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和帮助。

其次,家长要冷静思索与研究孩子学习差的原因是什么。一般来看,其原因可以从五个方面分析:

第一,非智力因素,多数学生成绩不佳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性格、意志、动机等方面存在问题,对学习没兴趣,缺乏动机,都有会造成学习成绩差;

第二,学习环境差,如有的家庭每天晚上不是看电视就是打麻将,甚至喝洒、打架,从不过问孩子学习;

第三,有特殊偏爱,有的喜欢体育,或音乐,或美术,造成个别学生放弃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的孩子属于晚熟,在低年级学习成绩差,一到高年级学习成绩明显上升;

第四,基础差,有些学生以前基础不好,新旧知识有一定相关性,因而上课听不懂;

第五,有些学生学习不用心,注意力不集中在学习上,或学习方法不对头,时间花费不少,不见成效。

那么,对于这些所谓的不愿学习的“差等生”,家长在实施教育的时候,应该怎样将其潜能发挥到最大?

所谓差生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特殊爱好、特长的学生,但成绩不好;一种是比较懒散、不爱学习的学生。前一种学生很有潜质,因为一个人成就某项事业需要一种热忱的、自发的爱好,而这并非是所有人都具备的。他们把大量精力投注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了。如果家长不能够衷心地认同他们的爱好,也应该尊重他们热忱、沉浸的精神。而如果老师、家长能够引导他们发现任何事物当中所普遍存在的、令人心旷神怡的美与乐趣,那么他们不但能够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更可能成为一个有所建树、有所成就的人。

后一种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生活观的问题。懒惰、浮夸的学生容易出现在不重视学习或者对如何教育不甚了解的家庭里。这样的学生,很难在学校里得到纠正。懒散、调皮的孩子经常受到长辈这样的告诫:“如果你努力,你肯定会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许多差生正是以他们的糟糕成绩和另类的言行赢取同学、老师的注意。对这类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关注。

家长要改变辅导观念

学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做到教会学生自学,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使一个人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会读书,并且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认识自己。

自学能力就是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是十分重要的能力。孩子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获得广泛的知识,才能学得更灵活、更扎实。5-6年级学生应具备的自学能力有:使用工具书的能力;预习能力;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提出疑难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学习解答的能力等。

在小学阶段,4年级以前孩子年龄小,大多数孩子是依靠老师、家长的多管多说来提醒和约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的琐碎事情,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学习上缺乏主动性。但是上了5年级,知识的难度有所增加,学习的知识容量大,一堂课内容也较多,这就要求孩子必须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这样才能应付迎面而来的各种各样的挑战。

那么家长如何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呢?

1.通过预习培养孩子自学能力

预习就是一种自学。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在老师的讲解下,能很快掌握。家长要给孩子指明预习的目的,并检查孩子完成的情况,重点指出不足之处。这样几次以后,孩子就会自己预习了,而且预习效果会不断提高。

在学校,老师也常常布置学生回家预习,到第二天检查预习的情况时,往往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压根儿就没预习,在他们看来,哪天家庭作业是预习就等于那天没有家庭作业,因为这一天不必交“作业本”给老师检查,这样的孩子是需要人督促的,还有的学生只是将要学的内容浏览一遍,没有用心去思考,不知道怎样预习,这也起不到预习的效果。所以,教师让学生预习也好,家长叫孩子预习也好,一开始,都要明确提出预习要做些什么,孩子有了明确的目的,他们才知道怎样去预习,预习之后家长要检查一下效果。家长千万别嫌麻烦,抱着教孩子走路的心态去对待。不会自学,就是在学习上不会自己走路,总靠着老师的拐棍是走不了长路的。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发挥自学能力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是升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2.培养和训练孩子使用工具书及学习用具

从1-2年级开始,孩子就能接触《新华字典》这本最基本的工具书,3-4年级之时孩子已经可以很熟练地使用《新华字典》,到了5-6年级孩子应该被教会使用更多的工具书,例如学会查字典、词典、词海、百科全书;教孩子使用三角板、量角器、圆规、计算器、看地图、地球仪、电脑,等等。很多孩子在家很“好问”,作文中一个字不会写,张口就问:“妈——,‘羡慕’的‘羡’怎么写呀?”很多妈妈们都能随叫随到,写给孩子看,更有甚者,直接在孩子的作业本上替孩子写上。殊不知,这种“越俎代庖”的做法,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养成了孩子学习上的惰性,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就拿查字典来说吧,孩子某个字不会写,让他自己查字典去解决,在这过程当中,他要接触到很多个同音字的字义、组词、例句,还要分辨该用这些同音字中的哪一个,找准了,他不经意间获得的知识量要比家长直接告诉他大得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家长要鼓励孩子学会并善于使用工具书,提高自学能力。

3.做自学笔记

充分利用课外阅读这个途径,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让孩子广泛地阅读课外书,有利于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知识。

在引导孩子课外阅读的时候,最好教给孩子做自学笔记的方法。这种边读边思边做笔记的方法会让孩子对知识领悟得更深、更彻底。孩子读了一本好的课外书,把体会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出来。孩子自学一篇课文,理解了哪些词语?发现了什么不懂的问题?结合书后的思考题进行分析、理解,等等。

4.让孩子博览群书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波兰科学家,伊西多·依赛克·拉比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父母都没有多少文化,他们终日为生活奔波,既无时间也无水平辅导孩子读书。但他们让孩子上学读书的信念非常坚定,并不时将这一意念告诉孩子。9岁时,拉比才进入一所小学,他勤学好问,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父母哪经得起小拉比的刨根问底?他们坦诚告诉孩子:“父母没读过多少书,知识少,好多问题都不知道。你现在有书读,一定要好好读书,在书里找答案。”他们还鼓励小拉比上图书馆读更多的书。父母的话给拉比很大的鼓励,十一二岁的拉比就成了纽约图书馆的常客。进了中学,拉比给自己规定:每周一去图书馆借五六本书回家,一周要读完,然后按时送还图书馆。拉比通过刻苦读书,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为他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家长要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家长在家庭中营建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孩子的课外读物看得越多,自学能力越强,自学能力越强,课外阅读能力越强。孩子通过大量阅读,获得丰富的课外知识,孩子就觉得学习很充实,生活有意义。他们会因此充满灵性与智慧。

授之以渔,不授之以鱼——培养5-6年级孩子的学习主动性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辅导孩子功课的时候,千万不能孩子问什么,马上给他答案,或者一字不漏地给出答案,而应该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一个教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以为自己是个大学毕业生,孩子不过是个5年级的小学生,还会有什么回答不了的问题吗?子问父答,不成问题。

一天,东子找来了一道题向我请教:“爸爸,这道应用题怎么做?”我一看,原来是一道工程题。我就按题意一步一步写出算式,写一步,说一句,东子“嗯”一声,写完算式,东子高高兴兴地往本子上一抄,作业也就完成了。可是,问题很快就发生了。前几天曾问过的同类习题又不会做了。我这时才醒悟:一道题,把答案直接告诉孩子,孩子没有经过—个思维过程,接受的只是现成的结论,并没有真正理解,因而印象不深,记不准,不巩固。于是,我改变了辅导方式,比如算术问题,我采取反问法,启发孩子思考,由孩子自己回答,还要讲出道理来。最后让孩子自己列出算式,解答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