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5-6年级,决定孩子前途的关键期
15076100000024

第24章 5-6年级,扩展课外知识的关键期(2)

二是口到。

阅读的方式比较多,有斟字酌句的精读,一目十行的略读,凝精聚神的默读,声情并茂的朗读等。现在不少的孩子只注重了“阅”,而忽略了“读”。其实朗读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式,《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朗读也明确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变化,可以把作品的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使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意溢于言表,以其声、情来感染他人,创设富有感染力的环境氛围。还可以把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直观地抒发出来,陶冶了情操,提高审美的能力,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字音读准,不增减文字,不读破句子。长期的朗读训练,使孩子读得正确,读得流畅,读得有情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全面深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也自然而然地得以提高了。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他们语言的概括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也大有裨益。因此朗读能力强的孩子平时说话,必然会趋于流畅、简明、连贯、得体,语言更规范,条理更清晰,感染力更强,从而大大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不仅如此,朗读还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诗很好地诠释了读对写作的重要性。孩子阅读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这些文学作品虽然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那么直观,但是孩子可以把躺在作品中的文字读出声来,通过声音传达出内在的思想感情,在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所描绘的各种形象、场景画面,享受着一种再创造的乐趣。所以在朗读过程中,孩子见识了许多字词及精彩语句,有利于纠正平时语句不通、不合规范等毛病,形成一定的语感,丰富了词汇,洗练了语言,同时将文章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写文章时用到这些词句,便能召之即来,呼之即出,正如《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时要求她肚子里先有王摩诘、老杜及李青莲三人作底子,这样才能够达到前人所说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三是手到。

战国的赵括饱读兵书,说起用兵之道更是滔滔不绝,结果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因为他只是纸上谈兵。孩子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了解了一些写作技巧,而在写作时,并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实战的经验,眼高手低。谚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说明只有平时经过认真的“下海”训练,才能熟悉文章之“机关”,才能“为之易”。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用手多记多写多改。

所谓“多记”,就是将在阅读的作品中优美的词句、精彩的片段、感触颇深的情节等及时记录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就便于以后的查阅,为写作积累素材,避免在写作时材料出现偏差的现象。“多写”就是在平时要多练笔。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看到作品中巧妙的构思、细腻的描写、精辟的见解等,自己就去模仿写一写;读到感人的情节就写写读后感,或者对故事进行改编、续写等。这样以读促写,让自己的观点、感情、智慧等在文章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多改”就是将写好的文章进行修改。写文章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创作过程,不可能一次定稿,所以文章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疏忽、不足和错误。唐朝贾岛的“推敲”典故至今广为流传,就提醒人们对写好的作文,一定要仔细斟酌,认真推敲,不断修改,这样文章才能逐步接近完善。当一篇经过精心构思与多次雕琢的作品成型后,孩子不仅可以得到一种成功的享受,而且可以激发写作的热情和兴趣,大大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四是心到。

大量的阅读可以提高人的认识,开拓人的视野,净化人的语言,丰富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想获得更多的收获,还得多用用“心”,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多动脑筋,认真思考。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但是它又高于生活,是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而成的,是对生活的集中的、概括的反映,不只是生活的简单再现。孟子说得好“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身心投入、不注重思考是不行的。在与文本的直接对话的同时,还要领会作品的意象、意境、所表达的主旨和逻辑安排,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教师也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努力培养孩子的概括、比较、想象、感悟等能力。比如,在作品中有时会发现针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反应,这时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孩子的思维,让他们想一想,为什么会有不同,如果是你,你又是怎样的态度。或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觉得一些词语、段落非常精彩,就要想想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你自己在写作中能否达到这样的效果。同时孩子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情感体验、文化积淀来获得对文章的感悟,这样在读的过程中就会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睹其物、如见其人,就会知其言、辨其行、明其理。

所以,教师在指导孩子阅读的过程中,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要让孩子静下心来,用心去亲近感受,在想象、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想象、思考,力求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总之,大量的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是对写作的一种策动,它开阔着孩子的视野,促成着孩子特有情感体验的生成。家长要使自己的孩子坚信:多阅读,你就会储备大量的素材;多阅读,你就会写;多阅读,你就会写得更好。

让社会与学校、家庭并重

孩子遭遇“伙伴危机”,应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在一块感觉就像两个冰块在一起,没有什么交流,甚至缺乏朋友间的谦虚礼让,更多的是不知如何应对对方。”这是一位家长发出的感慨。他的孩子从小独自长大,一个人玩,一个人读书写字,甚至一个人自言自语。现在他的孩子13岁了,有一天,大学好友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家做客,自己的孩子居然表现冷漠,不叫人,也不和好友的孩子有任何交流。这让他发出以上的感慨。

相信这不是一个家庭遇到的问题,现在的孩子不会交往,原因是大多有这几个:

(1)家长怕孩子的朋友来家玩会弄脏家里;

(2)怕孩子结交一些坏孩子而影响自己的孩子;

(3)怕孩子玩疯了不学习。

而当一个个孩子在假期变成“宅娃”的时候,父母才开始着急,不停想办法帮孩子找各种活动来丰富假期。而很多父母却没有注意到,孩子的“伙伴危机”在假期里显得更加突出。不是在补习就是复习,要么看电视,要么玩电脑。孩子总是“一个人在战斗”。缺少玩伴成了孩子变“宅娃”的重要因素。

某报接到一个爸爸的电话:“想给孩子找个玩伴,暑假里孩子太孤单了。”暑假里,他经常出差,妈妈下班才能回家,孩子一个人在家。有一次他回家开门的时候,孩子正趴在茶几上自己和自己下跳棋。他看着一阵心酸。也不知道平时他一个人在家都在干嘛?是不是就这么自己和自己玩的?

城市里的孩子如此,那乡下的孩子呢?这个报社接到这个电话,开始发出思考,于是派记者到乡下进行调查:记者在抽查的三户家庭,仅有一户家庭的孩子有玩伴。但这户家庭的孩子和玩伴即使在一个村、一个组,他们在假期联系的也不多。因为不少孩子要到市区补课。就是不补课,也是待在家里上网看电视。

这是不是所谓的“玩伴危机”?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年代,各种问题渐渐浮现出来。独生子女不但容易出现社交问题,还会因为缺少社交而导致缺失很多向同伴学习的机会。

研究表明,处于青春早期的孩子,更愿意和同龄人交流,谈心事。家长不得不承认,自己并不能替代孩子的玩伴。

现实中,因为家长没有培养孩子的社交习惯和意识,更没有给孩子创造社交的条件,造成孩子社交的范围很窄,窄到只限于同班同学的居多。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参与社会交往。

比如,假期让孩子邀请同学到家里来,一起复习、游戏,也可以到同学家去玩。或者让孩子与同一个小区里差不多大的孩子多交往,或者好友、同事间组织家庭聚会,给孩子创造社交条件。”让孩子主动面对社会交往,多面对不同的人和事,这对促进孩子心智成熟,将来面对人际关系的处理,都是很有好处的,而且在当下,伙伴们之间的交流,沟通,鼓励对孩子们的心理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举动,它能让孩子增加见识,互换经验,互帮互助,达到一个新的人生境界。

人际交往能力决定了孩子今后的生活能否和谐、事业能否顺利,这是孩子一辈子的事。

生活教育——街头智慧

在许多的假期里,明智的父母是很少让他去参加什么才艺补习班(除了他自己提出要去的)。这些父母会特意抽出许多时间陪孩子到街上,到社会,到野外中去体验真正的生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嘛,所谓生活教育,就是不同于学校的深入到社会各方面的教育,他能让一个人拥有社会情感生活和社会生存技能以及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道理。

人类多数的智慧都是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像一些街头智慧之类的孩子在书中是永远找不到答案的,这话并非没有道理,事实上就有数不清的教授(或者某些高级知识分子)被街头小贩骗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