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理性的光芒
15046000000072

第72章 对国有水利施工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1)

韩志平

当前,正是国家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时期,我们正面临着国家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设施的重视,尤其对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战略步伐调整的大好时机。企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改革与发展共进。结合我们水利施工企业的实际,研究和解决企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探讨企业改革的出路及前景,就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

一、国有水利施工企业要紧抓机遇,彻底转变观念

国有水利施工企业作为建筑业的骨干力量之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带头改革率先进入市场,在承揽工程任务中,以投标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积极转换机制,加速实现两个转变,克服困难,顾全大局,努力营造自身发展的环境,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暴露出来,如施工任务不足、资金紧张、社会负担沉重、机械设备老化、专业技术管理力量匮乏等,面临着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内部管理的滑坡,效益不断下降,待业人员日益增多,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都将受到影响。因此,要充分认识推进水利施工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只有彻底转变观念,抢抓机遇,才能不断突破新旧体制变革中的矛盾,使国有水利施工企业逐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一)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形势转变带来的机遇。国务院水利基金《办法》的出台,是落实“水利第一”的重大举措,使水利投入由没有稳定来源到有了稳定来源。1999年国家财政又安排了500亿元国债,主要用于水利建设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仅水利建设投资,1998年投入200多亿元,1999年要投入250亿元,2000年还要继续加大投入。有了大的投入,水利建设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中央的这些决策,给水利施工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市场给国有水利施工企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和激烈的竞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水利施工企业受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必将在今后保持增长势头。但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是一种社会效益,多搞一些建设对国家的经济长远发展有利,可以增强发展后劲。但国有水利施工企业从经营的角度来看仍是一个微利企业,自身的吃饭问题和短期利益还是主要矛盾。这种社会效益的长期性与水利施工企业自身利益的短期性的矛盾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课题。由于水利工程工期长、施工场面大、单价低、施工条件差、制约因素多等原因,迫使企业只能从适应市场变化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市场给水利施工企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提供质量优、价格低、按期竣工的工程和优质的后期服务。但是我们要看到,国有水利施工企业长期承担了投资大、周期长、社会效益好但企业效益低的大型建设项目,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如果没有国有企业为改革承担巨大成本,我国的经济建设就不可能取得很大的成就,其他经济形式也就不可能取得快速的发展。

(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水利施工企业要彻底转变观念。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的活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水利施工企业职工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观念,任务靠分配、发展靠保护、效益靠政策的陈旧观念成为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严重障碍。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最根本的转变。要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等、靠、要”思想,在抢抓机遇中,逐步树立与国内外对手争生存求发展的竞争观念;从微利的困境中,树立以较少投入获得较多产出的效益观念;从机制转换中,树立适者生存、强者发展、劣者淘汰的优胜劣汰观念。通过改革,使水利施工企业职工逐步告别平均主义的“大锅饭”、“铁饭碗”,树立起市场经济的分配观、就业观和择业观。

二、国有水利施工企业要加快自身的机制转换

目前,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的好机遇与引入市场机制,给水利施工企业带来了根本性转变。国有水利施工企业以普通市场主体身份与其他各种类型的企业一起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把国有水利施工企业真正推向了市场,促使其为了生存而要加快自身的机制转换。在这种形势下,国有水利施工企业要迎接挑战,从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中转换思想观念,解决好旧体制积累下来的一些深层问题,尽快提高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在抢抓机遇、培养优势、壮大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首先,通过资产重组,改变原有的国有水利施工企业的结构。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竞争实力强的施工企业集团,是提高国有水利施工企业在国内外大型工程竞争力的战略措施。我国国有水利施工企业有部属、省属、地方所属等几类,大部分是事业编制企业管理型,也有少数部分属于企业编制,其中部属大局分布在全国几个省。以前按国家投资计划进行工程施工安排,现在市场体制下实行竞争性投标。水利工程的招投标,全社会施工单位均可参与,水利施工队伍逐步转入企业化。因此,在大型水利工程面前,只有以不同优势组织的企业集团才有竞争能力。与此同时,由于投资体制变化,不但国家投资建设水利工程,外资企业、地方政府、个人也筹资兴办水利,这样一来,水利工程的数量、规模、各自特点无一不在发生变化。因此,原有的企业结构已不适应变化的形势,自身在机制上也相应的要以所遇工程的不同而变化,或组成各企业间优势互补的松散性联合;或在同一个工程中互相协作、共同施工;或将一个企业划分成若干个小分队突击作战。由此带来了机构、所有制资产关系、设备、人员等诸多因素的经营机制改革。

其次,国有水利施工企业要注意把企业改革与其他方面的改革结合起来,在综合配套改革上整体推进。搞好企业内部改革的配套推进,加大企业综合改革的力度,特别是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的深化,对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轻装上阵,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营效益,将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原有的国有水利施工企业负担十分沉重,由于大工程建设的特点,数年集中在一地搞建设,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大企业小社会的状况。企业不但要承揽工程任务,而且还要办好学校、托儿所、医院等福利机构,要解决职工的生老病死、退休、住宿等一系列问题。据统计全国三分之一的学校和医院三分之一的病床是由国有企业办的,这部分支出约占企业销售收入的5%,这将严重制约着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如果办不好这些社会事业,将会留不住人才,造成极大的不稳定因素。企业办社会,是国有企业的一个沉重负担,国有水利施工企业的情况更为严重。正是由于这多方面的原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迫使企业只能从精简机构、精干队伍、减员增效、逐步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方面采取措施,轻装上阵,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公平竞争、效率优先的原则。企业要积极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坚持按期缴纳“两金”,平稳地将离退休人员过渡到社会保障体系管理;企业要利用工程移转的时机与地方政府协调,将学校、托儿所、医院整建制地移交给政府配套管理,企业按规定缴纳合理的费用;企业要广开就业门路办好第三产业,解决好下岗、待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尤其是国有水利施工企业,常年在艰苦环境中工作,对大批骨干人员的家属、子女、住房等问题,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切实合理地解决好,否则,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国有水利施工企业的资产存量是否优化配置,如何提高国有资产的质量和效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问题亟待研究。党的十五大强调指出: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探索公有制的不同实现形式。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创造多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过去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主次关系十分明确。现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体制外进入体制内,由主辅之别变为共同发展,而且在现实发展中又表现比国有经济更大的活力和潜力。国有水利施工企业要保持自己的优势就要积极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步伐,利用股份制等多种形式,通过劳动者有其股的办法,吸引多种经济成分充实企业,探索多种所有制企业的结构,改变原有的两级制,试行局处队“三级所有、三级核算、三级管理”体制。这样,既能保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力量,又提高了集体和职工个人对资产的关切度,增强了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以及生产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引入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新型分配制度的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三、国有水利施工企业要加快技术进步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在现代经济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与日俱增,远远超过其他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兴起,对于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更具有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国有水利施工企业在科技进步及技术创新上有了长足的进展,例如: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的建设都达到了国际同领域的领先水平。但还有大部分企业,尤其是省属和地方水利施工企业,经营粗放、管理落后、技术进步缓慢,特别是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不适应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