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农民十万个怎么做·生产生活篇
15010700000011

第11章 社会交往要有学问(2)

(4)吊丧。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把对亡者处理当作极为庄严的事情。由于亲人去世,丧者家属情绪都比较哀伤。为了体现自己对死者的尊重和对丧家的同情,参加丧礼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持悲伤的情绪。不能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更不能露出厌烦的神情甚至笑容。着深色服装(或白色上衣深色裙裤)。不可与参加丧礼的人交头接耳,议论其他事情,甚至谈笑风生;更不可结群吵闹,嬉戏追逐。对死者的家属进行劝慰,用温情关切的语言劝其节哀振作精神。冷漠处之或哑口无言都是不适宜的。

27、操办婚丧活动,该怎么做?

操办婚丧事务,过去在农民经济实力很有限的时候,主要是亲友邻居的支持与帮助。现在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许多地方的乡村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按照新事新办、俭办的原则举办婚丧嫁娶活动。

移风易俗的表弟婚礼

在农村,元旦、春节是结婚的旺季,如今在农村办喜事,婚纱、摄影、花车等时尚元素一样也不少,而传统的婚礼也注入了新的形式。刘云前段时间参加了表弟的婚礼就觉得很有意思。

婚前不要彩礼要技术。在表弟所在的村子,以前结婚娶媳妇都少不了给彩礼和嫁妆,而且有一些农户不顾对方经济承受能力向对方提过多的要求。男女双方见面,见面礼至少1000元。赠送的礼金还有讲究:1001元(千里挑一)、888元(发发发)、666元(六六大顺)……彩礼费用越涨越高。如今,这些现象有了改变。表弟和小刘姑娘结婚时除了有节制地置办嫁妆之外,更看重的是科学技术。表弟还专门到城里买了一些科技书籍以及农业光盘放在新房里。小刘叔叔送的彩礼就是一台小型播种机。

“我们和城里人一样办婚礼”。婚礼当天,虽然是隆冬季节,新娘依旧像城里姑娘一样披上了美丽的婚纱,花车是借的,但也装扮得很漂亮。表弟的朋友们专门进行了分工,迎亲、婚宴、主持,一切都是参照城里人的搞法,但又比城里的简约,还融入了乡村的传统礼俗,比如写对联、贴剪喜、拜天地等,搞得有声有色却又不奢侈。

现代婚礼有讲究

婚礼的基本程序如下:

第一:婚礼筹备。决定婚礼日期、地点及仪式;确定婚礼预算;草拟客人名单;确定伴郎、伴娘;确定婚礼证婚人。

第二:婚礼前准备。发喜帖给亲友;电话通知外地亲友;确定婚礼当日辅助人员、明确分工(男女双方协调、爆竹燃放、婚礼签到,喜糖发放、婚礼现场及婚车、摄影、摄像);结婚物品采购;确定婚礼主持人(或婚庆公司)。

第三:婚礼当天流程。迎新娘,到新娘家,新郎准备好鲜花、红包,抵达前告知迎亲爆竹准备,新郎给女方父母敬茶、合影,出门前新娘向父母告别、新郎向女方父母承诺、女方父母祝福;到新郎家,男方父母准备见面红包,新娘给男方父母敬茶、合影;签到处人员就位,迎宾人员门口就位,新郎新娘伴郎伴娘门口迎宾。

第四:婚礼仪式。主持人准备,奏乐,新人入场,主持人介绍,主婚人致词,新人父母上台,新郎新娘交换戒指,三鞠躬拜谢,婚宴,宴会后给长辈敬茶,闹洞房。

农村办婚事要量力而行、移风易俗,那种不顾经济承受能力的消费不可取。青年结婚,也可以购买一些科普书籍甚至电脑、生产性固定资产等,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生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寿庆活动要得体

人们对逢十的生日看得较重,特别是对60、70、80等寿诞看得更重。农村还有“十全为满、满则招损”的说法,所以还有许多地方采取虚年做寿的方式。以前,农村为老人庆寿比较慎重,仪式较复杂。比如寿星身着体面的服装,接受晚辈的跪拜祝寿;吃长寿面并摆寿席,宴请亲朋好友并接受庆贺;家庭条件好的向村里各家各户散发礼物。现在这些礼节慢慢淡化了,一般来说就是宴请亲朋好友。乡下家里办寿宴的准备工作,和其他宴会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例如,要确定足够大的场地,提前备好菜单和酒水,租借餐具桌凳,请好厨师和帮工等等。但还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比如剪贴寿喜字,张贴对联,准备寿桃或寿面,时下农村也兴吃生日蛋糕,所以也少不得要准备好,同时还要准备好给来祝寿的亲朋好友的回赠礼品。

寿庆活动主要是为了通过亲朋好友的聚会、祝福,让寿星高兴,发扬尊老的传统美德,所以不宜过于铺张浪费、讲究排场,只要让寿星过得有意义就行,条件允许的家庭还可以通过外出旅游、到影楼拍照等多种形式让寿星高兴,表达对寿星的祝福。

举办丧事宜从简

家人逝去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农村家庭无论穷富一般都要举办隆重的丧事活动悼念死者。传统的丧事礼俗较为繁琐,虽然各地丧事礼俗各具特色,但也大同小异,大的环节一般包括:报丧、装殓、上材、道场、儒礼、上祭、移灵、出殡、下葬等环节。现在,乡下的丧礼活动提倡移风易俗,简化传统的治丧环节,流行以开追悼会的形式办理丧事。既节约开支,又不劳神费力,开创了时代新潮流。办理丧事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火葬:土葬有三废,废田地、废人力、废财物。入土为安,不如火葬为安。火葬是一种科学处理尸体的方式,具体而言是用火把尸体烧成骨灰,然后安置在骨灰瓮中、埋于土中、撒于水中或空中。

(2)追悼会:做道场、办法事这些旧的习俗,主要弊端是时间长、过程繁琐,太伤感、伤神、伤身体。追悼会时间短,而且可以委托殡仪馆具体操办,孝家不必劳神费力。开追悼会可以不办酒席,为自己为客人都节省了一笔开支。

(3)致悼词:一般要请有威望的人,或者是村干部致悼词,乡下能移风易俗办丧事,村干部一定会大力支持的。追悼会上,请来村干部致悼词,既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给孝家增添面子的事。

(4)孝家致答谢词:追悼会上,家属代表要发言,对村干部和来宾表示感激之情。

28、外出走亲访友,该怎么做?

中国历来讲究礼尚往来,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要访友作客,做客是一种最常见的交际方式,是人们联络感情、扩大信息来源、增进友谊的重要手段。那么,农民朋友要外出作客时,应该怎么办呢?

做客之前要准备

在做客前给主人打个招呼是十分必要的。预先向主人家透露即将来访的计划,将给主人预留出相对充裕的时间来收拾、打扫房间,或者是更换掉比较不雅的家居服装,以整洁的个人仪容和家庭风貌迎接你的到来。在拜访别人之前最好用电话或短信等方式与主人约好时间,然后依照约定的时间准时赴约。如遇特殊情况,要事先与主人打招呼,重新约定拜访时间。确定具体时间时,切记客随主便,以不干扰主人的生活与休息为原则,避免做不速之客。如果迟到,要进行解释道歉。除去事先约定的外,一般可在假日的下午或平时的晚饭以后,不宜在早晨和饭前时间去别人家做客。去别人家做客,要搞清与主人的关系,明白怎样称呼主人,以便向主人致以问候。

做客过程讲礼节

进门前应先按门铃或是敲门,未经允许,切勿推门而入。雨伞等物,应留在室外或主人指定的地方。进门后,必要时应脱下大衣、帽子、手套,并换着拖鞋,然后在主人指定之处入座,未请坐,不可坐下。见到主人的其他家人或朋友应主动问候,不可不理。作客时,要彬彬有礼、举止稳重,要尊重主人的规矩和生活习惯。当主人端上糖果糕点、茶水时,应先道谢。然后用双手去接。交谈时,要掌握好时间,了解对方的心情,不能大声大气,不要强人所难。离开时要主动告别,不辞而别是极不礼貌的,道别时要向在座的其他人致意,如有新客到来,要等候新客坐稳,方能告辞。坐应讲究姿势,注意适当和自然,坐没坐相,跷腿乱抖,就放肆了,主人会难堪。作客交谈时不可始终不作声,也不要时常看手表,或做出心烦意乱的样子。在主人家不要不拘小节,不经主人允许,不能随意乱逛、乱翻、乱动摆设和物品,更不能任意开抽屉、柜子门等。即便是至亲好友也应先打招呼,征得主人同意。如果在亲友家用餐,要注意用餐时的礼仪,不能抢先入座,不能先动食品;要请长辈先坐下,长辈动筷后再动筷子,双肘不能放在桌子上;要小口进食,闭起嘴咀嚼,不要发出声响来,端碗时不要大把托着。使用公筷母匙,应先用公筷将菜肴夹到自己的碟盘中,然后再用自己的筷子慢慢食用。夹菜、舀汤时动作要轻,应先拣离自己最近的菜下筷子,夹菜时不要在碗碟里乱翻找,不要光夹自己爱吃的菜,夹菜一次不宜过多,不要刚夹一样菜放于盘中,紧跟着伸筷又夹另一道菜,也不要对菜的味道评头论足。遇邻座夹菜要避让,谨防筷子打架。饭后,坐好略陪大家一会儿,或者说:“我用好了,请慢慢用。”然后再离座去别的房间休息。散席告别时,对主人要说“谢谢”、“再见”,“今天真高兴”、“欢迎到我家去”。出门时先让身份高者、年长者和妇女先走。

做客之后常联系

别忘了回到家后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给主人,有必要的再在适当的时候送些礼物表示问候则是更好的方式。若是平常邻居、朋友串门,大多数情况下,三日不见五日见,也可在适当的时候邀请对方来家中做客。

29、家有客人来访,该怎么做?

邻居、亲朋好友之间经常串门,既增进感情,又借以消除疲劳。如果当家中有客人要来时,该怎么办呢?

迎客:精心准备

家中应保持整洁,待客用的茶杯、茶盘、烟灰缸等要擦拭干净。条件好的,还可以准备些瓜子、水果、糖等。客人来了,不论是熟人还是第一次来的生客,都要热情相迎。如果是约定时间,应提前出门迎候。客人进门后,主人应立即停止手中所做的事情,上前迎接。见面之初,主人应与客人握手,并致问候。接下来,对于不熟悉的客人,应给家里其他人介绍一下,并互相问候,请客人落座。夏天气候炎热,可递给客人一块凉毛巾,先擦擦脸或者送把扇子,除汗消暑。有条件的,应及时打开电风扇或空调。在冬季则应请客人到暖和的屋里,倒杯热茶。如果客人远道而来,要问问是否用过餐。小孩若在旁边,要教孩子向客人问好。

陪客:热情细致

为客人敬茶时,茶具要清洁,茶水要适量。放茶叶的茶水要注意,茶叶太多则苦,茶叶太少则淡;水倒得太多容易溢出,水太少又难看。每次倒茶要倒八分满,以便客人饮用。端茶一般用双手,一手执杯,一手托底,不能用手指抓住杯口往客人面前送,这既不礼貌,又不卫生。续茶时,应把茶杯拿离茶桌,以免倒在桌上弄脏客人衣服。若有事情急办,可向客人说明,并请家人陪客,以免使客人被动尴尬。若又有新客人来访,应向客人互相介绍,一同接待。家里有客人时,家庭成员之间应该避免争吵。如果孩子不听话或是做错了什么事,应将孩子带开,不要当着客人的面训斥、打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