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共和国战记
14861700000057

第57章 西线危机

尽管在表面上程知节再次被总参谋长说服,送往德国的各种物资援助也迅速的减少起来。但是这些物资并未被用于海军的建设,而是全部用于加强西伯利亚方面军和中亚方面军的实力。毕竟谈好了夺取夏威夷之后就要战争重心就要全面转向苏联,因此防风休和刑天槊对于主席的小动作就装作没看见。何况苏联这一年多来装备了大量的IS-2型重型坦克,部队也确实需要更强大的武器装备来应对。

经过在日本的实验,军队决定同时投入生产两种重型坦克。一种作为重型坦克歼击车使用,即装备105L72火炮的亚洲狮,另一种则以突破敌方的坚固工事为主,即装备150毫米50倍径大炮的41-YH型坦克。作为正式投产的型号,亚洲狮被命名为1942年式重型坦克,41-YH则是1943年式重型坦克。

在战术安排上,陆军高层希望用105毫米炮的高射速来狙击苏联的装甲集群,而150毫米炮则用碎甲弹和钨芯脱壳穿甲弹对付那些105炮难以摧毁的目标。为此42式重坦不仅有两名装填手还配备了半自动装弹机,在静止状态下可以达到9发每分钟的最高射速和6发每分钟的持续射速。

为了便于生产,两种坦克尽可能多的采用了相同的部件,比如发动机、变速箱和履带、负重轮、悬挂装置等等。实际上从1944年下半年开始,这两种坦克采用了完全相同的底盘,区别仅在于炮塔和火炮。

随着苏联大量装备T-34/85中型坦克,潜力不足的36-2式被放弃。宝鸡厂的亚洲狮-2型中坦被选中作为新一代中型坦克投产,同样命名为1942年式中型坦克。

在军队中,只有43式重坦继承了39式的名声被广泛使用,而42式重坦和中坦因为它们的前辈—重狮的名气太大而依旧使用厂家的命名:亚洲狮-1和亚洲狮-2。

有了国家主席的支持,赵成章和刑天碟优先得到了几乎所有的武器:坦克、大炮、飞机、步枪、火箭筒无所不包,凡是新生产的都送往西伯利亚和中亚两个方面军。

由于国家战争重心一直以太平洋战场为主,赵成章的中亚方面军至今还在和铁木辛哥的乌拉尔河方面军隔河对峙。苏联的新式坦克没能对他的部队构成什么有效的威胁。而刑天碟的西伯利亚方面军压力就大多了,自从1941年他们控制了乌拉尔山的制高点,将战线推进到乌拉尔山西侧之后苏联就不断的发起进攻试图收复失地。

西伯利亚方面军的39式重坦在这两年中已经全部被改装成了装备150毫米加农炮的重型突击炮,虽然没有了炮塔,可是在防御作战中威力惊人。这些日子全靠它才挡住了苏联IS-2M重型坦克的冲锋。

美国援助的M6A2E1有着厚达191毫米的正面装甲,当它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时给了共和国军队巨大的震撼。当事刑天碟手里没有任何武器可以从正面摧毁这种坦克,苏联第一次突破西伯利亚方面军的防线攻入乌拉尔山东侧就是靠了这种坦克。但是M6A2E1侧面装甲仅有44毫米,而且是垂直的。当它突入阵地纵深后,很容易就被击毁了,所以苏军的这次突击最终也以虎头蛇尾收场。美国援助的M6A2E1在这次战斗中损失殆尽,此后美国人也没有再援助这种坦克,毕竟这不是一种成功的设计。

1942年下半年开始,苏联IS-2M重型坦克开始大量装备布琼尼指挥的东部方面军,这种坦克拥有厚达120毫米/60度倾斜的正面装甲,炮塔正面装甲厚度超过200毫米。这半年多,苏联已经多次依靠这种坦克突破了西伯利亚方面军的防线。即便是39式重型突击炮能击毁它,但是一来自身数量有限,150炮的射速又比较低,二来IS-2M装备的122毫米大炮在发射次口径钨芯穿甲弹时也能轻易击毁39式。而西伯利亚方面军的装甲部队长期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不仅是坦克的数量不足,连炮弹的数量也很紧张,从1941年起就一直被数量占优的苏军所压制。

在亚洲狮和43式重坦到达前,刑天碟已经不得不放弃了乌拉尔山西侧的阵地甚至乌拉尔山的制高点也近半数失守。在乌拉尔山这条长达2500千米的战线上,苏军已经基本恢复到了战前态势。在1940的攻势作战中获得的战果已经全部丢失,如果在没有足够的武器装备补充的话,恐怕连乌拉尔山脉都要守不住了。

国内的其它军队因为暂时不用上前线所以并无怨言,而数十万驻日军队因为日本已经灭亡,对付那些零散的游击队自然也无需什么新式武器。对此感到不满的是准备支援北非的和准备空降印度的军队:准备远征北非的第23集团军总兵力15万,由白谷林中将指挥;而空降印度的5个空降军总共20万人组成了南亚方面军,由一战结束后在五台山金阁寺出家,二战爆发后还俗的上将鱼俱罗指挥。他老人家还俗时还从五台山各大寺庙拉来了100多名武艺高强的僧侣作为自己的亲卫队,现在这些临时还俗的佛门高手都在加班加点的练习跳伞。

白谷林是新晋升的中将,以前也并无多少战绩可以炫耀,属于按部就班靠资历升上来的将军,虽然有不满,但是也没说什么。毕竟能让远征非洲本来就是向德国意思一下的成分居多,自己能出去独当一面已经很不错了。总参谋长防风休专门和他谈过,远征北非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能占住几个主要城市为战后打下基础就够了,德国人和英国人狗咬狗我们看戏就好。

鱼俱罗则是三朝元老,资历比前任国防部长呼延雷火还要老。早在上个世纪共和国和沙俄之间的“二十年”战争时就已经是中校,在一战期间更是战功显赫官拜上将。战后因为不满文官控制的议会对军队越来越多的干涉而退役出家,在军队中依旧有着极高的威望。

这次军队请他出山指挥空降兵突击印度,可是他要求的水陆两栖坦克和全自动步枪都没能得到,这让老将军十分不满。鱼俱罗多次上书要求获得新装备,并且公开放出话来,没有足够的装备就不能出兵。这种出格的言论让高层十分恼火,好在战争期间对记者控制的比较严,否则传出去乐子可就大了。

海军正在组建全新的印度洋舰队准备一战歼灭英国Z舰队,然后再护送第23集团军远征北非,所以白谷林还有足够的时间等待新装备。

印度那边已经打成了一锅粥,基利奇汗用从共和国和西方国家买的武器装备向领邦大打出手,却没想到领邦们也从美国获得了许多武器,并且联合起来向他发起进攻。海德拉巴虽然是印度最大的土邦,又有先手优势,仍然被打的灰头土脸。地盘虽然扩张了不少,可是人员损失巨大,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土邦加入到反抗基利奇汗“统一印度”的大业中来。

基利奇汗有着一项巨大的优势:他这十多年来不惜代价用各种手段从各国获得了相当数量的工业设备,加上他父亲的积累,虽然不够完整,但是已经能够自己生产一部分子弹和炮弹,发电和采矿业的建设也初具规模。因此海德拉巴邦的军队总是比其它邦有更加充足的弹药供应,勉强可以弥补军队人数上的劣势。

乘势而起想要吞并其它土邦的酋长可远不止基利奇汗一个,在海德拉巴邦首先开火之后,整个印度迅速陷入战火。数百个土邦都在互相交战,往往现在的盟友下周就会变成敌人。按照防风休的想法,这是空降部队控制海德拉巴邦的最佳时机:基利奇汗的军队都在外线作战,不仅内部空虚而且那些工业设备都还没来得及转移。要知道英国人正在准备运送军队去印度平定乱局,一旦局势稳定下来再想出兵面临的困难可就大得多了。

而鱼俱罗在这当口因为新装备的事和中央闹别扭,这让防风休十分愤怒。本来国家主席就对空降印度不是很感兴趣,如果主将再列出一大堆困难,总参谋部谋划已久的突袭行动肯定就黄了。虽然知道鱼俱罗只是嘴上抱怨,总参谋长部一旦下了命令,他是绝不对不执行的。但是防风休不明白鱼俱罗这样英勇无畏的老将军怎么会因为装备的事而拒绝出战,他决定今晚亲自去和鱼俱罗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