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被折腾的世界
1456300000041

第41章 阴影下的心灵 (2)

第二十三章 阴影下的心灵 (2)

在另一方面,这也是以色列人寻求安全感的一种方式,他们需要纵深,需要隔离,需要所谓安全的屏障。正因为如此,“隔离带”概念在以色列国内深受欢迎。

资源分配也是问题。西岸每年有6亿立方米的水利资源,以色列占有了4.9亿立方米,只留给巴勒斯坦人1.1亿立方米。而巴勒斯坦农作物短缺的根源就在于缺少耕地和水源。

耶路撒冷则是问题的核心。巴勒斯坦的要求是,以耶路撒冷作为巴勒斯坦国的首都,但这是以色列所难以接受的。为解决这个问题,有关方面建议两国的边界可以从耶路撒冷穿过,这样耶路撒冷就会真正成为和平之都,但即便如此,以色列的鹰派也毫不买账。

那么,出路在哪里呢?

首先是双赢的模式选择。对以色列来说,与巴勒斯坦和解,将会使后者成为以色列向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打开的一扇窗户。而和平也最终会为双方带来繁荣和安全。

这就需要双方都作出退让。在敏感的耶路撒冷问题上,乃至水源问题上,都需要各退一步,给对方一个出路,也给自己一个和平的机会。毕竟,暴力和武力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

《圣经》上传说: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祖先分别是亚伯拉罕的两个儿子。

历史上,他们曾长期和平共处,携手抵抗十字军东征。在西方列强的插手下,兄弟阋墙一个世纪,两败俱伤。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已足够深刻,值得21世纪的巴以双方回味并用来转变观念。

以色列的内部要求,也可能最终促成和平的到来。对于商贾性格的犹太人来说,战争是不得人心的。较之暴力,犹太人更喜欢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

犹太人深知,“向井里吐口水的人,早晚都会喝到井里的水”。商人也许希望别人打仗(这样会有利可图),但绝不希望自己的家里和周边不安宁。

这也使得以下这段话显得顺理成章:“以色列永远不可能把武力转变为战略安全。假如需要的话,以色列可以战胜所有敌人。但如果以色列想要和平,则必须面对回避了40年的决定:从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撤出。”

猜猜这是谁说的?

这是以色列前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2008年9月宣布辞职时的临别反思。奥尔默特先生当时提供的持久答案,是标出最终的、获国际认可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国”的边界。

过去十年或更长的时间里,我们经常会看到美国折腾这个,欺负那个,但就很少见它被谁欺负。不过,虽然少,但还是有,而且是经常惹火它又让它没辙。

是谁呢?

哈哈,地球人都知道,以色列呗。

2010年3月美国副总统拜登访问以色列期间的一次政治乌龙就很能说明问题。当时的情况是,拜登兴冲冲地来和以色列协调巴以和平的事儿,但没承想,以色列人十分不给面子,内政部就在拜登串门时宣布,批准在东耶路撒冷新建1600套住宅,让旨在促和的拜登很是下不了台。

尽管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一副被蒙在鼓里的样子,但他却对撤销扩建方案并不热衷,而是坚称“以美存在共同利益,但我们将根据以色列切身利益行事”。这让美国方面恼怒异常,两国关系也一度趋紧。对此,以色列驻美大使迈克尔?奥伦无奈地表示,“美以两国关系已经降至35年来最低点”。

在此之前,奥伦对美以关系一直是乐观派,在他的印象中,只有1975年美国要求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时,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与以色列总理拉宾有过相似程度的强硬对峙。

从表面上看,这次外交乌龙事件,是以色列内政部与总理府及外交部之间缺乏合作所致,但事实上,这却很可能是内塔尼亚胡默许下的双簧演出,目的是增加谈判的砝码,也让以色列国内放心,政府不会在关键问题上让步太多。

当然了,以色列此举也有落井下石的味道。与布什政府相比,奥巴马政府显然不很待见以色列方面,有意无意地与以方保持距离,而在奥巴马支持率明显下滑,被国内外事务搞得焦头烂额之际,以色列方面也不介意使之尝尝雪上加霜的滋味,在其热衷的巴以和平进程上吃点闭门羹。

以色列此举,即便在美国的盟国中也实属罕见,那么,它的底气来自何处呢?

首先是以色列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在中东,以色列当称最发达的国家,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实力最强,并且拥有核武器。这也是美国看重以色列的地方,也即这个小兄弟可以独当一面。其实,对现实的美国来说,如果以色列像巴勒斯坦一样弱的话,无论以方怎样下血本游说,也不会那样长期呵护它的。

利益所在,金石为开。

当然了,任何良好关系的发展和保持都需要双方做出努力,以色列对美方的回报也非常之大,也十分热心经营这份关系。从历史上看,不仅在涉及美国利益的绝大多数问题上,以色列都旗帜鲜明地站在华盛顿一边,而且对于强化美以关系的“感情投资”,以色列人也是毫不吝惜的。

以色列在美国的游说水平则堪称世界一流。

尽管阿拉伯国家时常抱怨美国对以色列的“偏袒”,但来自阿拉伯世界的游说者也不得不承认,以色列对美国政府和国会游说工作的力度之大、系统性之强和影响力之久,都是其他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让活跃在华盛顿的以色列说客津津乐道的是,国会的大门对于以色列游说集团来说,更像是一扇始终微笑敞开的门。在这扇门里,也确实极少见到真正意义上的巴以问题讨论,因为只有微不足道的议员会对以色列说“不”或者弃权。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每年对以色列的30亿美元的资助总是能够如以色列人所愿通过,这几乎相当于美国每年外援总量的1/3,尽管以色列并不比其他国家更有理由获得这些援助。在国际舞台上,美国对以色列也总是呵护有加,仅1982年以来,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就先后动用30多次否决权,全面封杀任何对以色列不利的决议案。

这回也不例外。白宫刚刚对以色列方面表示不满,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等游说组织就赤膊上阵了,对以美关系的最新表态表达“严重关切”,并敦促白宫采取措施缓解美以间的紧张关系。并且,敦促很快就见了成效,争吵很快便偃旗息鼓了。

看似莫名其妙地消失的任何事物,都有并不莫名其妙的真相躲在后头。

在伊朗核问题上,以色列更是让美国又痛又痒的角色。一方面,美国生怕以色列一意孤行,对伊朗单方面发动攻击,从而将美国拉近“火焰山”;另一方面,美国也需要有以色列这样的角色对伊朗施压,从而唱好外交双簧。

在能源战略上,以色列也是让美国备感踏实的一份力量。在美国人看来,要想称霸并继续独霸世界,就必须控制具有重要战略资源(石油和天然气)和战略地位的中东;而要控制中东,就必须在伊斯兰世界的心脏地带扶持一个可以信赖的盟国。

以色列与美国相同的价值观和相似的社会政治制度,正是二者结盟的意识形态基础,于是乎,美国就将以色列当成了它在中东最重要的战略资产,也成为制约其他力量(包括伊朗和叙利亚)的一个支点,不遗余力地加以支持和保护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也正是抓住了这点,以色列便很自信和自得其乐地在中东我行我素,而它深知,无论如何,美国都不舍得扔下它的,最终,还得反过来哄着它。

不过,这种关系是其他国家不能效仿的,毕竟,像犹太人这样有钱有势,懂得经营关系,有政治手腕,还十分团结的民族是不多的。而美国,骨子里终究还是一个崇敬强者的国家。

国际关系中,眼泪是最不值钱的,只有实力和以温柔面孔出现的软实力,才是真正有效的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