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小验方,大疗效
14497500000028

第28章 妇产科疾病(3)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剂为1个疗程。

【功效】益气养血,调经止血。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棕莲凉血挽新汤

【配方】棕榈炭、莲房炭各10克,干地黄、炒地榆各15克,炒蒲黄(包煎)12克,炒丹皮、炒白芍、炒当归各10克,炒黄芩8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凉血止血。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血热型。

【随症加减】腹痛瘀甚者加五灵脂、延胡索;气血两虚加黄芪15克,党参、炒白术各10克;肾虚腰痛加川断、杜仲、菟丝子各10克。

疏肝养血固冲汤

【配方】柴胡、郁金各12克,半夏、生姜各10克,党参15克,黄芩、当归各10克,白芍、三七(研末冲服)、地榆炭、茜草各12克,生龙骨、生牡蛎各20克(先煎),大枣、甘草各6克。

【用法】上药加水1200毫升,浸泡15分钟,文火煎2次,每次取药汁300毫升,2次合调,分早晚各1次温服。7天为1个疗程。

【功效】疏肝养血,益阴固涩,化瘀止血。主治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方药解析】该方重用生龙骨和生牡蛎是取《医学衷中参西录》理血汤法。该书作者张锡纯认为,龙骨、牡蛎在方中可起到“固其滑脱而兼能化其凝滞”的作用。用生而不用煅,意在益阴固涩,而不是单纯收涩。

调理冲任汤

【配方】女贞子、旱莲草、桑寄生、川断、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枸杞各15克,炒山药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补肝肾,固冲任,调经血。主治肾虚型功能性子宫出血。

七物调经止血汤

【配方】熟地15克,杭白芍10克,当归10克,黄芪30克,贯众炭30克,益母草15克,三七(研末另冲)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次月经来潮3日开始服用,连服3~6日,视出血程度而定。

【功效】益气养血,化瘀止血。主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随症加减】以上方为基本方,如月经量少而色黯有块,小腹胀痛者,加炮姜炭6克、肉桂3克、乌药、橘核、荔枝核各10克;如量多色淡,气短者,加党参30克;如量多色红、心烦口渴、舌红、脉细数者,加地骨皮、丹皮、麦冬各10克,黄柏6克;如血中有瘀块,小腹疼痛,舌紫黯,加三棱、莪术各10克,桃仁20克,如淋漓不断,腰酸腿软者,加川断15克、巴戟天、枸杞各10克。

固本止崩汤

【配方】熟地30克,黄芪、焦白术各25克,党参、山药各15克,海螵蛸20克,牡蛎30克,茜草20克,陈皮10克,阿胶(烊化)20克,升麻7.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取汁300毫升,分3次服,每次100毫升。4剂为1个疗程。

【功效】健脾益气,补肾固摄。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随症加减】流血量多,色鲜质稠者加地榆炭20克,丹皮、生地各15克;出血色黯挟有瘀块者,去升麻加茜草30克,三七片5片,每日2次(口服);流血日久,面色萎黄畏寒者,党参易人参,加艾叶炭20克,炮姜10克;腰腿酸软者加桑寄生、川断各15克。

青功饮

【配方】熟地15克,山茱萸10克,茯苓10克,山药20克,白术10克,炒当归12克,菟丝子15克,阿胶10克,肉桂5克,海螵蛸15克、牡蛎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补肾健脾,养血止血。主治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随症加减】偏热者加丹皮、旱莲草;偏寒者加制附子、炮姜;血瘀明显者加蒲黄、益母草;气郁明显者加香附、柴胡。

当归芍药散

【配方】当归150克,芍药500克,川芎250克,茯苓200克,白术200克,泽泻250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装入胶囊,每粒含生药0.4克,每日3次,每次5粒,15天为1个疗程。

【功效】养血柔肝,健脾利湿。主治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

【方药解析】原方出自《金匮要略》。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也可以整个月经周期持续服用,3~6个月为1个疗程。临床应用表明:本方宜用生药散剂,煎剂疗效不佳。对子宫器质性疾病出血无效,合并子宫肌瘤者治疗也无效。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泛指月经周期、血量、血色和经质异常的病证,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等。

月经先期多见于血热和气虚,月经后期多见于血寒、血虚和气郁,月经量多者以气虚或血热多见,月经量少者以血虚或血瘀多见。

治疗时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大凡实证者用清热凉血,或温经散寒,或活血化瘀,或舒肝解郁等法治疗;虚证者则用补气养血,或滋补肝肾法治疗;对于经血量多者,视情况适当配伍收敛固涩和止血的药物。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养阴调经汤

【配方】生地、熟地各20克,枸杞、白芍、玄参各15克,丹参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1~3个疗程。

【功效】养阴调经。主治阴虚型月经不调病。

【随症加减】内热甚者加地骨皮、知母;阳亢者加钩藤、生石决明;郁热重者加川楝子、玫瑰花;月经量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

加味四物汤

【配方】生地、川芎各10克,白芍12克,当归、香附各15克,茯神18克,甘草8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养血调经。主治月经不调。

【随症加减】月经先期血热加黄芩、栀子、续断、地榆;月经后期血寒者加黄芪、干姜、艾叶、丹参;月经量少血滞者加延胡索、青皮、泽兰叶,经量多气虚者加黄芪、白术、酸枣仁、远志。

圣愈汤加味方

【配方】党参20~30克,黄芪30~50克,白芍、茜草炭各5克,炒当归6~10克,川芎3~6克,熟地、仙鹤草、乌贼骨各15~30克,阿胶(烊化)15~20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益气养血,收敛固摄。主治妇女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气血不足者。

【随症加减】如血热重者可选加生地黄、黄芩、栀子;血瘀重者可选加益母草、熟大黄;食欲不振选加砂仁、陈皮、白豆蔻。

【方药解析】圣愈汤原方载于《兰室秘藏》。原方为:生地黄、熟地黄、川芎、人参、当归身、黄芪等药组成,方中重用黄芪、当归身,益气养血,主治妇女月经超前,月经量多,或诸恶疮出血过多,或一切失血证,而同时出现气血不足者。本方在应用大剂量党参、黄芪和熟地、白芍、阿胶补气养血的同时,又配伍较大剂量的乌贼骨、仙鹤草、茜草等收敛止血药,标本同治,这是在出血量多的情况下经常采用的方法。

加味当归补血汤

【配方】生黄芪30~60克,当归9克,生地榆15~30克,黄芩炭9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于月经来潮时服用。

【功效】益气固摄,凉血止血。主治月经过多症。

【随症加减】经色深,脉滑数,加山栀6克,生地15克;口苦咽干,脉弦数,黄芪量减为15克,加柴胡10克,夏枯草15克,挟瘀加三七3克;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者加黄柏6克,生地12克,旱莲草15克。

【方药解析】本方由当归补血汤加生地榆、黄芩炭、甘草组成。适用于气虚血热所致月经过多症。

调经三联方

【配方】

①经前方:当归12克,炒白芍、柴胡各15克,醋炒香附、泽兰叶、桃仁、青陈皮各10克,红花、山栀、甘草各6克。

②经期方:当归12克,川芎、桃仁各10克,红花、炮姜各6克,益母草15克,甘草6克。

③经后方:熟地、白芍各15克,当归、茯苓、太子参各12克。黄芪25克,白术、女贞子各10克,甘草6克。

【用法】上述三方分别于经前、经期及经后服用。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服用剂数视病情而定。

【功效】处方①养血活血,疏肝调经;处方②温经调血;处方③益气养血。主治月经不调。

【方药解析】经前侧重疏肝调气,经期重在温经调血,经后则侧重在补养气血。分阶段调经,符合妇女经前、经期、经后的生理特性。

安冲汤

【配方】黄芪、白术、生地、煅龙骨、煅牡蛎30克,白芍、茜草各15克,海螵蛸、川断各2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益气固冲,收敛止血。主治月经过多,过期不止,或不时漏下。

【随症加减】肾阳虚减生地加附子10克,棕榈炭15克,五倍子0.5克;肝郁血热减黄芪、白术,加丹皮、炒黄芩各15克;肝郁气滞加柴胡15克,香附、延胡索各10克。

【方药解析】安冲汤原载于《医学衷中参西录》原方为白术(炒)、生黄芪、生龙骨(捣细)、生牡蛎(捣细)、大生地各18克,海螵蛸、川断各12克,生白芍、茜草各9克。现将处方剂量加大,龙骨、牡蛎改生用为煅用,以增强固摄收敛能力。

归脾汤加减方

【配方】党参15克,白术、甘草、茯苓、酸枣仁、龙眼肉各10克,黄芪、仙鹤草各30克,熟地黄、血见愁各2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病情好转后改隔日1剂。

【功效】补益心脾,益气止血。主治妇女月经超前,量多或淋漓不尽者。

【随症加减】肝郁加柴胡、香附各5克;。肾虚加菟丝子10克,续断15克,桑寄生30克;血热去熟地黄,加生地黄25克,地骨皮、地榆各10克;血瘀加桃仁、丹皮、当归各10克,丹参30克。

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又名功能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月经疼痛,常发生在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多见于未婚或未孕妇女,往往在生育后痛经缓解或消失。

痛经患者月经分泌物中含有大量前列腺素,后者可引起子宫收缩,造成子宫缺血和疼痛。疼痛常发生在月经第1、2天,下腹部阵发性绞痛,可放射至阴部和腰骶部,可伴行恶心、呕吐或腹泻等症状。疼痛剧烈时可出现面色苍白、手足冰凉,出冷汗。患膜性痛经者则于月经第3、第4天时疼痛最剧,待膜状块物排出后疼痛消失。

中医认为本病的形成与先天禀赋不足、冲任未充,或肝肾不足、精血亏少,或胃寒饮冷、经血凝涩,或情志不调、肝郁气滞,或经血瘀阻等因素有关,故可用益气养血,补益肝肾,温宫散寒,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法治疗。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泽兰汤

【配方】泽兰、续断各14克,醋炒延胡索、当归各10克,制香附、赤芍、柏子仁各12克,红花2克,牛膝3克。

【用法】文火煎药30分钟,取汁200毫升,再加水煎取200毫升。每日1剂,将两次煎液混合,分2次温服。每次药后饮少量米甜酒。正值经期者,连服3~5剂。

【功效】补肾调经,化瘀止痛。主治痛经。

【随症加减】如血块较大且多者,增当归、牛膝用量;月经量多者加阿胶12克;气虚者加黄芪20克,焦白术10克;月经先期加丹皮、栀子各10克;月经后期加炒小茴香6克,乌药10克;月经先后无定期加柴胡8克,白芍14克。

三味痛经膏

【配方】五灵脂、郁金各250克,冰片1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于月经来潮前3~5天,选关元、中极穴,每穴取15克药末,以白酒调成糊状,摊于纱布上,敷贴于穴位上。月经来潮后2~3天如无腹痛,即可去掉药膏。

【功效】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主治功能性痛经。

痛经灵

【配方】延胡索25克,炒小茴香15克,炒土元15克,乌药15克,细辛10克。

【用法】上药粉碎成细粉,加工成片剂100片,于经前2周开始服用,每次服5片,每日3次,饭后服,连服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行气活血,温经散寒。主治原发性痛经。

【方药解析】方中土元即地鳖虫。方中药物不多,仅5味,但分别从行气、化瘀、温经三个方面协同作用,形成合力,达到止痛目的。

加味桃红四物汤

【配方】桃仁12克,红花10克,地黄10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五灵脂10克,生蒲黄(包煎)12克。

【用法】自月经第5天开始连服20天,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20天为1个疗程。

【功效】养血活血,化瘀止痛。主治瘀滞性痛经(膜样痛经)。

【随症加减】气滞甚者加柴胡、青皮、香附各10克;寒凝血滞者加小茴香10克,肉桂6克,吴茱萸6克;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川牛膝各10克

【方药解析】本方为桃红四物汤加失笑散组成。《苏沈良方》所载失笑散由五灵脂、蒲黄两药组成,化瘀止痛作用较强,在妇科痛经、产后腹痛中常被选用。

乌黄定痛汤

【配方】制川乌、制草乌各3克,赤石脂10克,生蒲黄(包煎)、五灵脂各5克,乌药10克,沉香(后下)、制大黄、干姜、细辛各3克,制附片、川椒各5克,丹参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轻度及经前期痛者,在经前1周内服药;中度及经期痛者,在经前3天起服药至经行期1~2天;重度及在经前、中、后三期中占有两期以上者,于经前3天服至经后期;疼痛不愈则需连续周期用药;痛止则以金匮肾气丸调治。

【功效】温宫散寒,化瘀止痛。主治原发性痛经。

【随症加减】痛剧加三七片;呕吐不止加半夏10克,柿蒂5枚;血块多者加桃仁10克,红花8克。

【方药解析】本方适用于宫寒经血瘀阻所致的痛经。故方中选用诸多温宫散寒之品,配伍行气化瘀药。实际上,本方由《金匮要略》乌头赤石脂丸与《和剂局方》失笑散构成。乌头赤石脂丸(乌头、附子、干姜、赤石脂、川椒)原用于治疗阴寒痼结所致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之胸痹病证,现配伍化瘀止痛的失笑散,移用于宫寒瘀阻之痛经,实为古方新用。

少腹逐瘀汤

【配方】当归、川芎、赤芍、生蒲黄、五灵脂、延胡索、官桂、制没药各10克,小茴香12克,干姜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次月经前1~2天或经行时内服,经期后停药,下次月经期再服,连服2~3个月经周期。

【功效】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主治痛经。

【随症加减】腹痛剧烈加乌药;肝郁气滞加香附;宫寒甚者加吴茱萸;经色紫黑有块者加桃仁、红花。

【方药解析】本方源于《医林改错》,适用于妇女寒滞瘀阻少腹所致痛经。

化瘀消膜汤

【配方】三棱、莪术、炒五灵脂、炒蒲黄、穿山甲、王不留行、香附、菟丝子各10克,当归、山楂、党参各15克,血竭(冲服)2克。

【用法】月经干净后开始服药,每日1剂,水煎服,服至下次行经即停。连续服2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功效】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主治膜样痛经。

【随症加减】若兼寒者加肉桂6克,淫羊藿、艾叶各10克;兼热者加赤芍、黄芩各10克。

【方药解析】子宫内膜整片脱落排出,形成膜样月经,亦可以引起疼痛,即所谓膜样痛经。膜样痛经的临床表现,与中医气滞血瘀重症颇为相似,所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为常用的治疗方法。若气滞甚者,尚可配伍青皮,痛甚可加延胡索。

加减隔下逐瘀汤

【配方】当归10克,赤芍15克,红花10克,枳壳20克,延胡索9克,五灵脂10克,黑胡椒3克,丹皮15克,香附12克,益母草15克。

【用法】于经期服用,每日1剂,水煎服。

胡椒

【功效】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主治原发性痛经,属气滞血瘀证或寒湿凝滞证。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期前后(45~55岁),由于卵巢功能减退、消失而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一系列与绝经有关的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