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话语权:美国是怎样取得主动的
1440500000006

第6章 “鲶鱼”普利策的功劳(2)

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仅仅是罗斯福想与媒体搞好关系,但媒体却处处别扭的话,罗斯福就需要拿出大量精力与媒体周旋,这显然会影响到施政的效果。但罗斯福的运气就在于,他上台之际,媒体恰恰想通了。

于是乎,想改变与政府较劲关系、进而更进一步做大自己的美国媒体,遇到了熟悉媒体,并且希望能够借助媒体更有效地推行自己政治主张的总统,两股巨大的能量,在20世纪之初,喜相逢了。

当然,罗斯福之前的总统也已经有了对媒体的新认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以往白宫和媒体的紧张关系。

从历史上看,白宫与媒体的紧张关系,双方都有责任。

在媒体一边,由于过度夸大了对政府的监控责任,从建国之初,多数媒体就自觉不自觉地站在了白宫的对立面。试想,连开国元勋华盛顿、杰斐逊都成为媒体的重点打击对象,也难怪白宫在很长时间内像警惕外敌一样警惕媒体了。

敌意会因为敌意而倍增。

随着时间的流逝,对媒体的警惕和敌意,从白宫延展到了司法界和商界,这种敌意使人们把新闻界列入最不受欢迎和信任的机构。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和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他们似乎将猎枪瞄错了方向,媒体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敌人。只不过,这种认识还没有成为主流,作为过渡性认识,政治家们开始收敛对媒体的敌意,避免与媒体正面冲突。

罗斯福的前任麦金莱开了个好头。

按照白宫原有的惯例,凡是总统在驻白宫记者休息的凉亭附近过往,除非他停下来与记者们谈话,否则记者们是不可走近总统的。而在麦金莱时期,记者们却有受宠若惊的感觉,因为总统会时常停下来和他们谈话,他不仅知道所有白宫记者的名字,而且一视同仁。如果有哪位记者不在场,他还会问候一番,给人非常体贴和周到的感觉。这与此前的许多视记者如敌人的总统有着天壤之别。

在麦金莱时期,不仅原有的新闻秘书制度坚持了下来,而且新闻发布会的形式也出现了,难得的是,麦金莱还与来自各地的“舆论制造者”保持着相当程度的联系。但麦金莱的进步也仅限于此,他还不能将媒体视为一种力量,用来推动社会变革,他希望做到的,仅仅是与媒体尽可能和睦相处,媒体不要给他和他的政府惹太多的麻烦。

也正是由于这种被动性,麦金莱的遇刺,被视为旧秩序的结束,因为在此之后,媒体与总统的关系永远不会回到以前的状态了。新人罗斯福,不仅带给美国以新希望,也带给媒体以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