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话语权:美国是怎样取得主动的
1440500000041

第41章 批评出来的话语权(2)

这时,批判现实主义适时地出现了,一大批作家和新闻记者站了出来,一场知识分子发动的专门以揭露社会弊端为主的黑幕揭发运动也应运而生。尽管黑幕揭发运动历时不久,但它的影响却十分深远,正如《人人》杂志在1908年1月号上所列举的成就那样,“华尔街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苦难公众了,保险业运行机制更为健全了,银行正在增加新的防范措施,广告基本真实,食品和药物掺假将冒更大的风险。公共运输公司更为关注人的生命安全。旧时政治老板风光已不再了。各州和各城市都在致力于廉政建设。人们开始提名自己的候选人。”

这场运动带给美国媒体很大的自信心,同时也使民众意识到媒体的价值,其在美国社会的话语权也在迅速提升。

但这一切,并不是媒体一力可以做到的,美国媒体的幸运还在于,它们遇到了一个想有所改变,并能够有所改变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

作为一位学者型总统,老罗斯福深知时代的弊病,也深知美国缺少什么。

还是在他第一次读到里斯的《另一半美国人如何生活》时,他就发现这本书将会使他受到永远的“启发和鼓舞”。就里斯所描述的数百万人而论,城市贫民区的贫穷、肮脏、疾病和绝望是客观存在的、令人十分沮丧的事实,而改变这种现实就成为了美国社会的一种渴望,这种渴望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罗斯福采取行动最强有力的支持力。

《屠场》所带来的食品卫生的革命最能说明问题。

“工厂把发霉的火腿切碎填入香肠;工人们在肉腚上走来走去并随地吐痰;毒死的老鼠被掺进绞肉机;洗过手的水被配制成调料……”这样令人作呕的场景,是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小说《屠场》的片段,描绘的是芝加哥某肉类食品加工厂。

辛克莱的本意,是要揭示劳工的悲惨生活,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小说出版后,对现实的影响远远大于其艺术贡献。他后来曾就此调侃,“我想打动公众的心,不料却击中了他们的胃”。

1906年2月,这本扒粪文学的先驱之作甫一问世,美国国内肉类食品的销售量急剧下降,欧洲将从美国进口的肉制品削减一半……美国整个畜牧业陷入一片恐慌。而书中暴露的美国肉制品加工行业的种种内幕,引发了新生的城市中产阶级对食品安全和卫生的强烈反应。

传说当时老罗斯福在白宫边吃早点边读这本小说。读到这里时,他大叫一声,跳起来,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

老罗斯福看过此书后,专门约见了作者辛克莱,并责令美国农业部调查肉联厂的情况。调查的结论是“食品加工的状况令人作呕”。

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更是在罗斯福政府的步步紧逼下,当年6月美国国会就通过了两部联邦法律:《食品和药品法案》以及《肉类检查法案》,并建立了以化学家威利博士为首,共11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班子,形成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雏形。

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民众得到了更多的食品安全,总统得到了崇高的历史地位,而媒体则得到了来自社会和政府真正的敬意,而此前,媒体在人们印象中,也只是党派之争的工具,是花边新闻的制造者。

事实证明,媒体也确实因为他们适度锐利的批评武器而受益了。公众对媒体信度的增强是美国媒体在80年代和90年代所收获的最佳“礼物”。

如果说,里根政府收获的是业绩的话,美国媒体则收获了公信力。当时的一系列调查表明,公众对媒体的支持是广泛的,他们对欣赏新闻界所起的监督政府作用的欣赏远胜于对媒体其他一些做法的不满,而一旦政府有不轨行为时,公众更是普遍站在新闻界一边。

令人多少有些意外的是,媒体的可信度(80%以上)要大大高于受人尊敬的里根总统(68%),而这也是令美国媒体感到自豪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