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引导青少年学习的古代诗文故事
14259700000124

第124章 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出典】

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作者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0年左右),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出生于汉代的史官世家,父亲司马谈因不能写出媲美《春秋》的传世著作而抱憾终身,临死前,特别叮嘱司马迁,要继续传承史官对历史的责任与使命。

司马迁后因“李陵事件”,被汉武帝处以残酷的腐刑,狱中他倾注全力在《史记》的写作上,而撰写历史巨著的信念,是他忍受屈辱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出狱后,司马迁作了中书令,直到公元前93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这部书的原名并非如此,司马迁称它为《太史公书》,两汉学者有称为《太史公记》或《太史记》等,到东汉末年才称为《史记》。

全书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二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宇。记载从太古人物黄帝到司马迁当时生活的汉武帝时期,是一部纵横古今、包罗万象、组织严谨的纪传体通史。内容充分反映司马迁进步的历史批判精神,也处处展现“原始察终、见盛观衰、通古今之变”的求实态度,被誉为举世无双的经典之作。司马迁也因《史记》一书晋升为我国最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与散文家。

【故事】

其实“知己”并不易寻,究竟有多难寻呢?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丫环紫鹃使用“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做比喻,希望黛玉当她是比万金都难得的“知己”,听她的劝告。若说知己比万金还难得,一旦遇着,更应珍惜,怎可忽略了相待之道,“以礼相待”是绝对要做到的。

何况自古道:“酒逢知己千钟少,话不投机半句多。”遇上知己时,有说不完话的快意;而与人话不投机,半句都嫌多余。所以,晏婴一句话都不和越石父说,自然让人觉得他失礼了。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应当涌泉以报。”受到礼遇的知己,该如何回报这“知遇之恩”呢?清代徐时栋在《烟屿楼笔记》中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句子,表达一生中得到一知己的满足,所以一辈子都要把知己当作同心同腹的人。施耐庵在《水浒传·第十九回》中也有“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认为知己好汉之间,应该要“惺惺相惜”。

在《史记·刺客列传》中,春秋时代的豫让以“死”报知己,应是最壮烈的。豫让曾为智伯做过事,智伯很尊宠他,把他当国士(国家杰出的人)看待。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逃隐到山中时,就萌生为智伯报仇的心,他说:“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他感恩图报,最后抱着为知己而死的决心牺牲了性命。

三国时代,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并延请他为军师。刘备死后,托孤于诸葛亮。可是,后主阿斗即位后,对诸葛亮有疑。诸葛亮写《前出师表》阐述自己护主为国的忠心;又写《后出师表》释后主之疑,篇末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表达他不计个人辛苦,愿意劳瘁到死的决心,此“劳瘁至死”的回报,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