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引导青少年学习的古代诗文故事
14259700000120

第120章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出典】

宋·苏轼《前赤壁赋》。

【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21岁登进士第,早年曾任翰林学士兼侍读、龙图阁学士、兵部尚书等职。后期的仕途坎坷,曾因“乌台诗案”入狱,几死。神宗年间,王安石推行变法,苏轼因批评新法而入狱,多次遭贬谪,最远被贬至琼州(今海南省)。徽宗年间,苏轼遇赦北归,病卒于常州,谥文忠。苏轼学问渊博,仕途虽不得志,但文学艺术上有极大成就,无论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无一不精,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有诗文集《东坡全集》及词集《东坡乐府》等。

【故事】

苏轼《前赤壁赋》近乎字字珠玑,值得读者品味再三。

此文一开始写苏轼与客人泛舟在赤壁之下,见到“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良月美景,心随景移,因此有“纵一苇之所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不似在人间之感。

第二段则写江上饮酒纵歌,有一客人以洞箫和鸣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此句,苏轼将无情意知觉的箫声注入人类情感,因此听来如怨如慕。而且,音乐奏完后,荡气回肠的“余音袅袅”,就连伏潜的蛟龙也随之起舞,孤舟的寡妇也要哭泣。

第三段写苏轼闻声色变,探问何以如此。客人遂借所在之“赤壁”,怀想当年“赤壁之战”,如今世事皆非,而引申出“人生苦短”之感——遂有“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借同游人的观点,从泛舟中引申出另一番意义:人生苦短,犹似蜉蝣一般的小小生命寄托在广大无边的天地中,又好像是小小米粒在茫茫大海中,而因此,他感伤人生仅只有短短片刻,不禁要欣羡长江的无穷无尽!

最后苏轼再回归“水”、“月”主题,说:“逝者如斯,而来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水之流逝、月之圆缺,这种变化表面看似如此,事实上,水并未因此而真正消失,而月也并未因此而递减圆缺,这是变中的不变。苏轼从一种超越的观点来观看世界,巧妙从世间短暂变化,转而为一种天地无穷——“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永恒不变之理。也就使得“客喜而笑”,豁然开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