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引导青少年学习的古代诗文故事
14259700000115

第115章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出典】

唐·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作者简介】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长于四川。李白自幼才华洋溢,博学广识;行侠好义,轻财重施。42岁时,被召至长安,贺知章见其文,叹为谪仙人,向玄宗推介,诏供奉翰林。安史之乱时,李白受到牵连,定罪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后遇赦东返。李白的诗奔放不群,俊逸清新,后人称他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有《李太白集》。

【故事】

思果在《晓雾里初春》的文末,憧憬即将到临的春日景象,说:“地下的春像火山一般要爆发出来,到了时候,叫树林不绿也办不到”。春天的美景往往是一刹那间涌现,花开灿烂,林绿苍郁。

的确,春天意味着万物欣欣向荣,历经冬日萧索之气后,我们感受到动物植物急切要在春天活动的“心情”。在《美丽托斯卡尼》中,作者芙兰西丝·梅耶思说:“我一直以为春天的绿是无法形容的,及至看见一只刚孵化的小蜥蜴趴在石头上晒太阳,才知道不然。小蜥蜴身上那种光灿灿的绿,复现在每一片春天的新叶上”。在大地新绿的时刻中,天地万物都感受到新生的喜悦,小蜥蜴如此,绿叶如此,我们的诗人李白更是要“秉烛夜游”,一刻也不放过春天的大好时光。

然而,纵然有许多文学家为着春天喜悦不已,伤春者,也大有人在,所凭无非是境遇。汤显祖《牡丹亭·惊梦》一幕,杜丽娘悠悠唱着:“原来蚝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就是见到万物滋生,花红绮丽,却感伤人生苦多于乐,心生悲叹。

除了伤春,另一种对春天景象的描述,往往从天地间持续不断的循环来观察。春之新生,正是建立在冬之灭亡上。19世纪美国女诗人艾蜜莉·狄金生曾在日记中,描述一棵打败死亡的仙人掌——它挣扎着,从覆盖着冬日的雪花中生长出来,沐浴在阳光下,诗人说:“大自然正从冬天的伤口复原,这个春天就是证明。”这不也就是诗人雪莱所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也许天地万事万物,正因为正反两面的力量相克相成,使得自然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