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引导青少年学习的古代诗文故事
14259700000103

第103章 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出典】

《荀子·正论》。

【作者简介】

荀子(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时赵人。荀子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也曾周游列国,获齐襄王重用,三为稷下学官祭酒,之后继续至其他国家游历,可惜仕途不顺。最后他到兰陵开始讲学,李斯与韩非就是他在这段时间收的弟子,于此同时完成了代表作品《荀子》。

《荀子》一书经汉朝刘向校定后共三十二篇。身为儒家的继承人,荀子的主张并非一味遵循孔孟之说,他主张礼治并提出“性恶说”,与孟子的“性善说”相对立,也因此一直被排除在儒学正统之外,到了清朝才得到合理的重视。荀子作品中有赋十篇,成为汉人辞赋的先河,其文学价值亦不容忽视。

【故事】

在《庄子》一书中我们可以找到与此颇为相似的名句,如《逍遥游》中便有:“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说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有白天夜晚的循环,夏生秋亡的寒蝉无法得知一年有四季的变化,此句主要用以比喻生命短促或嘲讽短视浅薄的人。当然,与朝生暮死的生物相较,人类有幸享有较多的时间和较大的空间,但是比起“天长地久”,我们也像“朝菌”与“蟪蛄”一般,不过是天地间短暂的过客,无法探尽宇宙浩瀚的啊!

所以庄子在《秋水》中也提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以语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道者,束于教也。”由于受到时空、教化的局限,所以住在井里的青蛙无法跟它谈论大海;只活一个夏季的虫子无法与它谈论冰雪;乡野鄙陋之人无法与之谈论大道理。当17世纪的天文学家伽利略提出地球是绕行太阳的一颗行星的事实时,却因此受审遭到拘禁,真是让人为真理不可说而悲叹啊!

一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当他第一次看到毕加索的画,也许会喊道:“天啊!这样也叫名画?我那个读小学的儿子画得比他还好。”这样的评论也许令人啼笑皆非,而庄子的活正可以提醒我们要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胸怀,以免成了井底之蛙,由于所见有限、所知不多,对事物只能有片面的见解:就像汉朝东方朔在《答客难》中所说的“以管窥天,以蠡测海”,透过竹管来观看天空,只能看见天的一小部分;而用水瓢来测量海水,就算穷极一生也无法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