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宁夏历史名人(上)
14254400000079

第79章 孟长有

孟长有(1916~1941),革命烈士。乳名对对。出生于宁夏中卫县黄河北岸柔远堡乡孟家庄一户贫苦农民家中。孟家兄弟姊妹8人,长有排行第二、为长子。父亲发现幼小的儿子很有灵气,刚到五岁时,就抽空教儿子认字,后又教他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儒学启蒙书,还经常讲一些民间神话传说和古代英雄人物故事,如岳飞精忠报国,梁山好汉替天行道,杨家一门忠义保宋廷和文天祥扬州烈火炼忠胆等,而这些故事却在儿子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他萌发了将来要当一个维护正义,为国为民除害,为大众解难的了不起的人。

大约九岁时,孟长有进入柔远堡小学堂念书,这时正值大革命时期,柔远堡位于甘肃省城兰州经宁夏通达北京的交通干线上,经常有在京求学的甘肃学生往返其间,他们还常在沿途各地举行演讲会、报告会,介绍平、津、沪等地学生爱国运动的情况,对于当地青少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新思想、新文化之风及时吹进中卫地区。尤其是民国十四年(1925 年),冯玉祥国民军入甘前后,曾先后有共产党员冯静山、******、宣侠父、钱清泉等人和军中各级政治部的大批政工人员(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在中卫各地广泛深入地宣传过革命的道理、马列主义的理论,驻军还在当地举行过一些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对于长有来说,所有这些强大的社会影响,都与幼小时父亲的启蒙教育一脉相承,对他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的正面影响。193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城应理高级小学堂,小学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卫县初级中学。

在初中学习的短短几年,是他从一个普通青年学生向一名自觉的革命战士成长的转折阶段。实现这种转变的指路人是潘钟林、尚健庵两位共产党员教师。潘老师是北京大学体育系毕业的中卫籍青年教师,在学校教体育课兼任军训,他经常给学生讲读书救国的故事,教育学生们将来要走抗日救国的光明大道,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尚健庵(原名尚宗武)是来自北平市的一名地下党员,就是著名的学者、历史学家和教育家尚钺先生。他经常在上国文课时,向学生们讲解鲁讯先生的《彷徨》、《母亲》、《呐喊》、《阿Q正传》、《孔乙己》等小说和杂文。尚老师观察到长有善良正值,勤于独立思考,有远大理想,所以对他特别赏识,课外时常把自己带来的革命书籍如《大众生活》、《全民抗战》等借给他阅读,还在宿舍里给他讲解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国共第一次合作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等革命历史。从此,孟长有胸中点燃了革命的火花,他决心以老师的教诲鞭策自己。长有在学校里常为穷苦学生打报不平,为正义担当风险。当时学校有几个省党部派来为防止师生“****”的军训官,这些家伙提着军棍、皮鞭,在校园里横行霸道,杀气腾腾,师生都恨之入骨,背后骂他们“黄鼠狼”。长有带领一些学生专跟这伙“黄鼠狼”作对,还在夜间痛打一个最坏的军官,为师生们出了一口气。在他的带领下,同学们还掀起几次学潮,以小报、传单形式揭发校长、会计相互勾结克扣学生伙食津贴的行为,迫使校长当众认错,并解除那个会计。1937 年抗战爆发以后,他在学校积极参加抗日宣传进步组织的“读书会”、歌咏队,并利用课外时间,秘密阅读了《中国的西北角》、《野草》和《共产党宣言》等大量进步与革命书刊,增长了革命理论修养。在行动上带头投身到****地下党组织领导的救亡宣传活动中去,宁夏少年战地服务团的宣传活动,处处都有他的身影。很快就引起了宁夏反动当局和马鸿逵便衣特务们的注意,由于****宁夏地下工委书记李仰南的帮助和亲自安排,使他免遭迫害,平安离开宁夏,投奔到延安,实现他自己多年的愿望。

1938年7月,孟长有由组织包送到抗日军政大学,被编入洛川一大队二支队学习。学习期间,他首先参观了革命根据地军民团结大生产的动人情景和丰硕成就,还幸福地聆听了******主席、******副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等党中央领导的亲切教诲。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理论,进步很快,入学当年底就被光荣批准成为一名正式党员,由一个追求正义,要求进步的爱国青年,成长为一位名符其实的共产主义先锋战士。后抗大洛川大队和庆阳大队奉命改建为抗大一、二分校,校址迁到抗日前线的太行山区。长有随一分校来到晋中南抗日革命根据地,继续学习。这时他已担任分队长,并荣立一次战功。在抗大这座革命大熔炉中的冶炼,使孟长有迅速成长为一名既有高度革命觉悟,又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水平,并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独立工作本领的革命干部。

1939 年底,党为了充实宁夏的工作力量,派孟长有回宁夏,以特派员的身份协助宁夏地下党组织开展工作。他先在中宁县地政局设在石空堡的土地站充当一名录事,这里是宁夏交通线上的黄河渡口,是通往兰州、西安和绥蒙的重要码头,消息灵通,过往人多,身份复杂,便于建立联络点;同时,马家军的河防司令部也设在这里,便于对其布防、兵营和岗哨等进行侦察,这对党在宁夏下一步的工作都极有价值。不久因受到怀疑而被解职。这时正遇到新成立的海如小学缺少教员,就应聘去该校执教。海如小学是宁夏省政府参议员周阁臣和宁夏省主席马鸿逵堂兄、十七集团军副总司令马鸿宾倡捐而兴办的一所回民学校,校址设在同心县的回民聚居区喊叫水乡,以******教虎夫忍也教派洪门门宦教主洪海如的名字命校名。红军在长征时期就曾受到洪教主与当地******的欢迎和帮助,党在这里有一定影响,群众基础较好,加上这里偏远、荒凉,很适合进一步开辟革命据点,也便于他暂时隐蔽,等待与宁夏党组织取得联系后再作安排,海如小学校长是本地的青年知识分子李士林,他为人诚实,思想开明进步,对孟长有才学人品十分尊重,而孟长有的工作也就从校长做起,经常与他谈心,向他介绍全国抗日运动的形势,建议在学校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建立新校规、新措施,以读书救国和教书育人为办学目的。李校长对长有的建议表示赞同,经全校老师的商议,由孟长有起草了一个《五不五提倡》的新校规,主要内容是:不成立党团组织(国民党、三青团),不要缠足女生入学,不用日货,不体罚学生,不做亡国奴;提倡读书救国,提倡教学相长,提倡循循善诱,提倡重视体力劳动,提倡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相结合。孟长有还利用给高年级班讲文史课的讲台,向学生讲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罪行,讲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事迹,教育学生做一个爱国者,誓死不当亡国奴。讲外时间,他又组织学生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教唱进步歌曲,如《东北流亡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和岳飞的《满江红》等。他还自编一首《将为国事亡歌》给全校师生们唱。他还带领学生到十多个村庄进行文艺演出,向农民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

就在这时,由于叛徒的出卖,宁夏工委机关被破坏,工委书记崔景岳被捕,孟长有等许多党员的身份都暴露了。1940年4月18日,孟长有在海如小学遭逮捕,押送到省城军警联合督察处监狱内,无论敌人以软化诱骗的手法,还是施用酷刑逼供,全不能征服这个钢铁汉子。敌人无计可施,只好把已经折磨得遍体鳞伤的孟长有以“重犯”、“要犯”之名,砸上 16 斤重的脚镣,打入省城第一监狱大牢。但又怕他鼓励其他同监犯人,只好把他与崔景岳、白玉光(宁夏工委组织部长)、王搏(宁夏工委宣传部长)等“政治要犯”同押于一间牢房,以防止“红水水外流”。然而却给党组织继续领导狱中斗争提供了机会。经崔景岳提议,很快成立了以崔景岳为书记的监狱党支部。支部决定了三项工作任务:一是与敌人进行坚决斗争;二是保护好身体,多关心、帮助他人,团结更多党内外难友共同斗争;三是设法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获得党的支持。长有按照支部决定,提议轮流到洞口进行日光浴,做自由操,增加活动量,提高体能。他还给崔景岳补习英语、数学,使地狱般的牢房又充满了同志的情谊和活跃的生机。狱中党支部领导的对敌斗争,首先从反饥饿斗争开始,坚决要求改善伙食,他还发挥自己的特长,教难友们唱革命歌曲,自制泥块与人下方。入秋以后,狱中潮湿阴冷,他按照支部提议,要求人人献出财物,买回羊毛,发动大家捻线、织毛衣裤和毛袜子,争取平安过冬。对于被折磨和感染了“监狱热”传染病的难友,他说自己年青,抵抗力强主动去细心照料病人,并给他们打水擦身,端水喂饭,搀扶活动。崔景岳、白玉光、王搏也先后病倒过,都在长有精心照料下闯过死亡关。孟长有还主动接近一名叫俞桂林的中卫籍看守,对他进地帮助教育,使这名狱卒觉悟提高很快,能大胆给这些******通风报信,传送物品。后来这名青年在长有的指点下投奔到边区,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战士。另一名犯逃兵罪被判刑 15 年的陕北籍青年杜天福,也在长有的帮助下,利用犯人到河东碱湖打碱的机会,也脱身投奔到边区。孟长有在狱中还痛打过凶残的狱卒刘三儿,为被欺凌的难友们出了一口气。

1941年4月17日晚,宁夏反动当局决定对崔景岳和孟长有下毒手。在与革命战友和全狱难友告别时,孟长有在监房门口高声对难友们说:“要很好地活下去,坚持斗争到底!”说着又和老崔一起脱下身上的毛衣送给难友,并说:“我们只冷这一会儿了,衣服留给你们有用处。”然后他们昂首阔步向监狱大门走去。敌人乘黑夜把崔景岳、孟长有和马文良(军人被俘)三人押到北城墙内城隍庙后,在一个大坑前站下,当敌人问孟长有还有什么话要说时,长有大声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命对我只有一次,今日为抗日救国,为推翻你们这邦祸国殃民的反动统治者,死而无怨。我们血不会白流的,我的死更会唤醒劳苦大众奋斗不息,换来明天的抗战胜利和全中国的解放。你们这些害人精记住,血债要用血来还,宁夏人民是不会饶恕你们的,你们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刽子手们被骂得脑羞成怒,残忍地用铁锹、洋镐把三人打倒在坑中。但夜空中又响起了“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反动派!”“打败侵略者”慷慨激昂的口号声。反动派用活埋这种罪恶的手段杀害了三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