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宁夏历史名人(上)
14254400000052

第52章 徐琦

徐 琦(1385~1453),明朝大臣。字良玉。祖籍钱塘(今浙江杭州),后因祖父犯罪被谪贬到宁夏戍边,就以宁夏为籍贯。徐琦自幼聪颖好学,天资笃实,过目不忘,被誉为“塞上神童”。永乐六年(1408 年),23 岁乡试中举。永乐十三年(1415年),高中进士。

徐琦进入官场之后,很快就从行人升任兵部员外郎。宣德六年(1431年),提拔为右通政,作为代表明廷出使安南(今越南北部地区)礼部侍郎章敞的副使,赴安南策封黎利为国王。他在外交公务中,既能坚持原则,严斥安国“白相见礼”的不友好做法,又注意团结该国臣民,洁身自重,不接受馈赠,保持了大国使节清正廉明的形象,顺利完成了外交使命。章敞对于这位有才学、务实肯干的助手十分满意,回国后向朝廷报告了他首次出国的良好表现和杰出的德能,很快就被重用,升任南京兵部右侍郎。

宣德八年(1433年),明朝与安南的关系恶化,并发展到军事对抗,给双方边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的损失。为了挽救危局,重建两国的传统友谊,明廷派徐琦为正使,持节出使安南。这时正值安南老国王黎利去世,新国王黎麟刚刚继位,在少数大臣的唆使下,新国王不明真相,一时对于来之不易的两国睦邻友好关系产生动摇,使中安两国的和平友好关系受到严重挑战。徐琦临危受命,坦言向安国君臣“谕以顺天保民之道”。他还直接做安国文武大臣们的工作,主动拜会新王黎麟,向他陈述两国友好的重要性,认为人民不希望两国交恶,更反对两国开战,请黎王放心,大明帝国是会像以往一样保护黎王室的利益,帮助安国稳定国内社会秩序,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共享升平。但是,如果国王听信小人馋言,不顾社稷安危和百姓的死活,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错误决策,是要对不起两国人民的,就是中安两国人民的敌人,就是历史的罪人。由于“琦晓以祸福,麟惧,铸代身金人,贡方物以射”。新王在大明使臣徐琦正义言行的感召下,继承老王制定的中安世代友好的国策,重修两国旧好,在中安关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徐琦在出使安国期间,也不像有些使者那样,因“安南多宝货”,“常以水道挟估客往以为利”,让“安人颇轻之”。他拒受一切礼物,受到安国君臣的尊重,在安国朝野有很高的威信。皇帝朱瞻基对他的表现十分高兴,当他回国后马上受到召见,并在宫中设御宴款待他,宴后又赐予丰厚的赏赐。为了表彰徐琦,经朝廷恩准,撤销对他先祖被降为戍籍,发配到宁夏守边的处分,仍然恢复了徐家一门的民籍。

正统初,南直一带(东南诸省)多灾,徐琦受命与工部侍郎郑辰共同考察南畿地区的大小官府,秉公执法,果断查处30多名官员,并条陈“弭灾十事”,挽救了大批江南人民的生命财产。这两桩业绩在朝野传为佳话。五年(1440 年),他开始进入最高层政治决策圈,亲身参赞南京机务。十四年(1449 年),在任南京兵部尚书时,朝廷出于政治原因,接受某些大臣建议,正计划把迁都北京后,仍留家小在南京的官兵家属全部搬迁到北方各地驻军的城乡进行安置。此举引起了大部分军人和家属的不满和骚动,廷臣们虽担心会出事,但官场积习已深,为了保官和一己私利,谁也不愿为将士们冒险进言。而徐琦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勇敢上奏。他说:“安土重迁,人之情也。今骤徙数万人,人心一摇,事或叵测。”竭力劝阻了这件事的实施,为国家消除了一次可能发生的大动荡。他主持兵部期间,还看到边关地区实行军政合一的军屯建制,这些军卫地区没有像府县地区那样层层建立儒学,这就使边地官兵的子弟失去了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更重要的是,在科举选仕制度下,也就等于失去了公平进身的机会,这种不合理现象如果得不到纠正,将来会有一天国门无人愿守,边关难以巩固,国基就会受到威胁。在他的大力呼吁下,朝廷也认清了问题的严重性,批准了他提出的“天下卫所视州县例皆立学”的请求。从此边疆军卫地区儒学大兴,风气大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有用的人才,也对边疆的巩固与开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徐琦人品醇正,居官务持大体,故权重而主不疑,势倾而僚不妨,尤其是安南君臣一直把章敞、徐琦和后来的刘戬(弘治间使节)3 位大使视为中国的化身而倍加敬重,在邻国上下享有很高的名望。安南使臣曾对明朝官员说:“安南草木,亦知公名。”朱祁珏皇帝给这位德高望重、一生处事“镇静安祥”的老臣予以最高的荣誉,封赠太保。

景泰四年(1453年)徐琦病逝在任所,享年68岁。谥“贞襄”。家乡官商绅农各界在宁夏镇城为他建立牌坊,上书“司马”两个大字,作为第二故乡人民对他的纪念,并尊他为“乡献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