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松下幸之助的智慧
13915000000049

第49章 独特的金钱观

幸之助一生经商,作为一个商人,他当然是要赚钱的。如果说,他最初创建松下电器是为了谋生,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那么,随着他获取了大量的金钱之后,却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于金钱的独特的看法。

幸之助认为,商人的目的,就是赢利。当然这是指正当的利润,如果没有利润,任何事业都没有发展的前途。在商品社会里,人人离不开金钱,重要的是人们怎样去获得并使用金钱。以卑鄙的动机和手段去获取金钱,那当然是罪恶;但采用合法的手段取得金钱,则是无可指责的;若能把所得的金钱用于社会和人类的发展与进步,那就是无量的功德了。

幸之助对于金钱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他把金钱比作润滑油,正如机器运转离不开润滑油一样,人生和社会也离不开润滑油。机器上的润滑油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同样,金钱也不应该是人们追求的目的,它也只是提高人们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手段。

他说:“我对于金钱的需要决不超过润滑油的限度,没有必要储蓄更多的钱。如果储蓄的钱超过了润滑油的限度,而又不用于社会,那就是赚钱的歪道了。”他的观点是,人离开金钱不能活,但人活着不是为了钱。

他还说:“我做生意所得的利润,名义上虽然是我的,但死后无法带走,不是给子女,就是给亲戚;如果没有子女和亲戚,就要捐给国家。我想从本质上说,这些金钱都不是我的。”

作为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企业家,或者说是资本家吧,对于金钱能有这样超然物外的认识,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

幸之助说这些话的时候,社会上有一些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幸之助“虚伪”。这也难怪,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这样超出一般人认识水平的议论,自然是很难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那么,幸之助对于自己的钱是怎样使用的呢?他说,除了一部分用于企业和员工外,还有一部分用来“回报社会”了。

且看如下记录——

1964年,他捐资在大阪火车站前修筑了一座立交桥;

1968年,鉴于城市交通事故激增,他捐资50亿元,作为“防止儿童交通事故对策基金”;

1973年,他捐资50亿元给日本政府;

1976年,他出资70亿元,为培养日本21世纪人才而创立“松下政经塾”(即“政治经济学院”);

1980年,松下电器公司与幸之助各捐资50亿元设立教育基金;

1988年,捐资50亿元给大阪“花卉万国博览会”。

这里还不包括那些零星的较小项目。

幸之助的行为是对他的金钱观的最好说明。

也许,幸之助的金钱观还无法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毕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陈腐观念还有着极大的市场——越是这样,也就愈益显出他的思想中的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