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你不可不知的100个经典养生秘诀
13355600000100

第100章 清静养神调控法

经典说法

所谓清静养神是要求人们保持精神情志的淡泊和宁静,通过神气的清净、杂念的去除来内存真气。老子根据“清静无为”的思想,极力主张“致虚极,安静笃”,排除杂念,始终如一地坚守清静,以使神气静而不躁;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静神思想,认为静和无为能使人达到长寿的境界。《内经》提出了静神防病的思想,如“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恬憺虚无,真气从之”。清静养神确是心理养生的重要方法。

养生秘诀

抑目静耳:耳、目是人体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受着神的控制和调节。“抑目静耳”的养生理论是告诫人们不要乱视妄听,过多地接受外界不良信息的过多刺激,以免扰乱心神、耗伤心气。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如果“目视玄黄,耳务淫哇”以至乱视杂听会使人耳目过度使用而难以察音辨色、耗伤神气。因此,传统养生理论认为,目清耳静则神气内守、心神不劳;目驰耳躁则神气烦劳、心神难安。《老老恒言·燕居》指出,在“抑目”和“静耳”之中,“抑目”具有更重要的静神养生意义。年老者丰富的阅历容易使其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心神难静,为此,《千金翼方·养老大例》强调指出:“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凝神敛思:养生理论认为,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指出:“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医钞类编》里也说,养心可以使人精神凝聚,精神凝聚则人体的真气易于聚集,真气集中则体质康健。每天多思烦恼、神不守舍很容易使人变老。由此可见,凝神敛思是保持思想清静、静而藏神、养生保健的一种重要方法,因此吕洞宾“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的养心敛神方法值得提倡。

神气入静:通过静坐、吐纳、调息、理气等方法来调整人体的精神状态,促进神气入静。《养生四要》里说:“人之学养生,日打坐,日调息,正是主静功夫。但要打坐调息时,便思要不使其心妄动,妄动则打坐调息都只是搬弄,如何成得事。”静神和调气是主要目的,坚持练习,有利于心理健康。

箴言:清虚静泰,少私寡欲。

(三国·魏·稽康《养生论》)

语译:心思清静、行为安详,绝少私念、无多嗜欲,则多心宁人寿。

延伸阅读

西汉时期的刘安非常重视静神,在《淮南子·原道训》中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他指出,“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也明确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